文/姚建杭
一篇警策 千載書圣
文/姚建杭
一篇三百二十四字的序文—《蘭亭序》,竟有“群賢畢至”“天朗氣清”“游目騁懷”“惠風和暢”“感慨系之”等經(jīng)典詞句,雖歷經(jīng)物換星移語詞的滄桑變遷,依然活泛生鮮,其知名度、使用率有的遠遠超過了“成語”。它不愧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意味雋永、文體清拔、超超玄著、瓏玲其聲的散文。從而被選家編入《古文觀止》,成為國人學習古文之矜式,幾乎家家備有,風行海內(nèi)。
一幀近兩平尺、詞翰俱美的書稿—《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歷代書家無不承其雨露。一經(jīng)書成便世系以為寶,秘不外傳,以至一代明君唐太宗不惜筆吏深文巧詆,不顧龍威,用盡伎倆, 使蕭翼賺取《蘭亭序》法書,并頒手詔:跨鶴附隨。惹得學者考其信,學究臆其說,人言籍籍,度越千載。
一個士大夫借三月三日在會稽之蘭亭,延集修禊事,觴詠敘情、放懷山水,成為歷史上聲名遐邇的—“蘭亭雅集”。縱然星霜屢移,風流云散,雖薪盡而火傳。目下希擬風雅之流甚眾,然其“雅”已難尋;而“集”勢卻空前。
中國歷史上能做到家喻戶曉的代不乏人,然隨著時日的遷移,聲望逾隆者不多,而以一紙集“三項全能”者唯逸少王羲之也。他與“至圣”孔子、“兵圣”孫子比肩尊為“書圣”。其藝其名,不僅見重于今古,更將傳之萬代。
王羲之,東晉右將軍、會稽內(nèi)史,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 南朝齊王僧虔錄) 有云:“古今莫二?!?/p>
羲之書法歷朝論鑒繁紛,誠如宋米海岳所言:“歷觀前賢論書,征引迂遠,比況奇巧,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是何等語,或遣辭求工,去法逾遠,無益學者。故吾所論,要在入人,不為溢辭?!睂Υ?,右軍亦深以為惡,針砭“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之時弊。
吾喜弄翰,卻弗若之矣,豈可于前賢妄自末語?今剪裁歷朝書論之浮辭、蔓說,捃摭“入人”,篤論如下,未知妥否。
南朝齊王僧虔《論書》:“崔、張歸美于逸少,雖一代所宗,仆不見前古人之跡,計亦無以過于逸少。”
南朝梁武帝《觀鍾繇書法十二意》:“逸少至學鍾書,勢巧形密。及其獨運,意疏字緩?!蹦铣禾蘸刖啊墩摃鴨ⅰ罚骸耙萆僮詤桥d以前,諸書猶為未稱。凡厥好跡,皆是向在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p>
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p>
唐李嗣真《書后品》:“元常每點多異,羲之萬字不同,后之學者恐徒傷筋膂耳。然右軍肇變古質(zhì),理不應減鍾,故云‘或謂過之’。庾翼每不服逸少,曾得伯英十紙,喪亂遺失,常恨妙跡永絕。及后見逸少與亮書,乃曰:‘今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侥舜蠓酥!碧茖O過庭《書譜》:“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jù)為宗匠,取立指歸,豈唯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diào)合。致使摹拓日廣,研習歲滋,先后著名,多從散落,歷代孤紹,非其效歟。試言其由,略陳數(shù)意。止如《樂毅論》《黃庭經(jīng)》《東方朔畫贊》《太師箴》《蘭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傳,真行絕致者也?!?/p>
南宋董逌《廣川書跋》:“羲之書法,正自然功勝,豈待積學而至哉;議者不知書有天機,自是性中一事?!?/p>
明項穆《書法雅言》:“古今論書,獨推兩晉,然晉人風氣,疏宕不羈。右軍多優(yōu),體裁獨妙。書不入晉,固非上流;法不宗王,詎稱逸品?!?/p>
明趙宧光《寒山帚談》:“故凡學大篆必籀鼓,小篆必斯碑,古隸必鍾太尉,行草必王右軍,徒隸必歐、虞諸公之書。從此參求古今名跡而后可。真楷不取鍾、王者,小字無佳帖,從唐求晉,不得已耳,非畫于唐也?!?/p>
然而,羲之書法,世間周知;羲之雄文,世士稔知;而羲之玄言詩,世人卻有所不知。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中論及東晉詩風道:“江左篇制,溺乎玄風,嗤笑徇務之志,崇盛亡機之談?!辨R嶸《詩品序》亦有:“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于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傳,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風力盡矣。”
正因玄言詩平淡無味之象,使其一時光流瞬息,消聲無蹤。察看孫綽、王羲之、王獻之、謝萬、孫統(tǒng)、孫嗣、庾友、庾蘊、曹茂之等人次韻步韻之《蘭亭詩》,當昭曉玄言詩之風尚。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
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
寥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上詩王羲之所作,堪為玄言詩之休范。
暮春時節(ji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萬物(群品)生氣盎然。詩人“寄暢在所因”,暢敘幽情。人與自然冥契,哲理斐然。孔子嘗與子路、曾皙、冉有諸位學子談志論世,曾垂問子晰,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痹酵拇猴L沂水、民生和樂,深得孔子稱賞。南朝梁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亦云:“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毕胍越夏捍褐谰?、故國之思激發(fā)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梢娔捍喝拢巳碎g佳節(jié),亦是天底下最美之光景。
元 趙孟臨《蘭亭序》
“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毖鐾缡抢嗜粺o滓的萬里晴空,俯首則低徊于清澈見底的曲水之濱。一仰一俯,無不包蘊天地萬象,生機勃勃,令人浩嘆造化弘偉。與序文所述“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的心緒是如此相似,只不過更加凝練,抑或這便是詩與散文之別吧?!按笠釉旎?,萬殊莫不均。”受《莊子?齊物論》觀點影響。莊子旨在闡明萬物雖千差萬別,但卻自然而然,“道通為一”,在“道”面前都是齊同、平等的。面對如此寥廓朗暢、一望無際之景觀,王羲之頓悟自然與人生之真諦。其眼前景物所化,并非個人喜怒哀樂,乃在于對宇宙與生命的茫然之思,由此而踵者并非抒情,乃在陳理,以寫景而抒發(fā)對人生宇宙的感悟。此種“寓目理自陳”,成了玄言詩之格式。
偉大?。≡旎墓?,它對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皆不偏不倚,賜萬象以生命,在這春光融泄之中,詩人感到了自然的張力?!叭夯[雖參差,適我無非新。”而對于三才之一的人,自然界各種事物雖紛紜繁雜,無一不是新鮮而充滿生意的。
該詩造語清新,雖不脫道家崇尚自然的根本,卻也頌揚了人之感物寄懷,萬物不累其內(nèi),此等精神的積極向上,仍有異于玄學家之超脫與淡泊。此詩雖旨在說理,然暢達明白,不故作玄虛,是清言不俗的玄言詩之佳構。
明 王鐸 臨《蘭亭序》 局部 吉林省博物館藏
王羲之玄言詩之價值,世人多有未識,此或因其所思所想與當時盛行之玄學流派不甚一致所致。他任性率爾,放浪形骸,但并未就玄論虛,擺脫人世之欲望。既俯伏于造化之無所不能,又不屈就于人對自然之無所能,強調(diào)了人對自然的攙越。
王羲之的玄言詩,其價值不僅在于驗證了今人所言之自然規(guī)律,更在于對后世文壇的影響。多歷年所,宋詩因其“深曲瘦勁,清波容與,別辟新境”,成為繼唐詩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朵絢麗的奇葩,其較大程度上傳承了玄言詩的藝術精華,所謂“玄虛其妙,說理其中”。無論楊萬里、蘇東坡,一干才子騷客莫不風靡其中。尤以王羲之詩風最為卓爾,一時引為絕響。
盡管《蘭亭序》是文學史、書法史上的重要文獻,但圍繞《蘭亭序》的論爭也不曾停止過。有學者通過將王羲之的《臨河序》《蘭亭序》與石崇的《金谷詩序》之比較,以及《蘭亭詩》與《蘭亭序》之比較,疑《蘭亭序》為后人根據(jù)《臨河序》增補或為右軍仿寫《金谷詩序》而成。其中,較有影響的是,一九六五年郭沫若因南京、鎮(zhèn)江等地出土的《王興之夫婦墓志》和《謝鯤墓志》而想到的王羲之《蘭亭序》真?zhèn)螁栴},并由此引發(fā)了著名的“蘭亭論辯”,及今仍為學術界之難解懸案。比年更有將其解釋為“研究北伐戰(zhàn)略”的一次“政治軍事會議”。就是對“韶盡美矣,又盡善也”的書法,亦有微辭:“有女郎材,無丈夫氣,不足貴也。”這些論爭的重點集中在三個方面,即:序文是否出自王羲之之手、書法是否王羲之所書、此次集會是否是一次“政治軍事會議”。作為考據(jù)求證,辨真識偽本無可厚非,但其“增損古法,裁成今體”之藝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并不因其真贗而有所遜減。對臨習者而言,作者孰誰,書法真?zhèn)尾⒎蔷o要所在。尋考遺則,人人并持之書林法炬,貴在追摩作品內(nèi)涵,而非附著于藝術之外的是是非非。正如清代金石學興起之后,很多不知書者姓名的漢魏碑刻、墓志、摩崖類書法,亦為書法學習者群起取法之對象?!半u蛋可口,又何必糾結(jié)它是誰生的呢?”唯藝唯名,誰識誰鑒?
(本文作者為西泠印社社員)
責編/楊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