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 世紀,是“領導工作成為一門科學”的時代,現(xiàn)代領導者領導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離不開領導科學與藝術的研究和發(fā)展。近期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領導科學與藝術的運用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本文以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領導角色為題材,借鑒古今中外的領導理論,闡述了現(xiàn)代領導者領導科學與藝術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及其領導角色轉變的方向和途徑。
【關鍵詞】 領導科學 領導藝術 領導職能 現(xiàn)代領導角色
一、何為領導
20 世紀,是“領導工作成為一門科學”的時代,對領導科學的研究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興趣?!邦I導”作為領導科學中的核心概念,對于該學科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對于“領導”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基于時代背景和領導理論的發(fā)展變化各不相同。
(一)關于領導定義的演變
20世紀初,領導主要被看作是通過強制性控制或者命令,依靠權力或權威貫徹領導者意圖。20世紀中期,學者們從“群體”的角度入手,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認為領導是促使群體達成目標的那些行為的表現(xiàn),領導可以由一個或許多團隊成員行使。20世紀50-60年代,對領導的定義開始受到行為主義的影響,將領導定義為一種促使成員為了實現(xiàn)共同的目標而采取的影響他人的行為。到了20 世紀70年代,領導研究經歷了從社會心理學家的群體方法到管理學家的組織行為方法的轉變。
(二)國內研究綜述
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基于對西方學者關于領導科學的研究也對何為領導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周三多 ( 2005) 和戴淑芬 ( 2005) 主要從目標實現(xiàn)過程的角度指出領導是指通過影響個人或組織,實現(xiàn)組織目標的行動過程。芮明杰 ( 2005) 則從心理學和行為學方面強調了領導與影響力密不可分。喬忠 ( 2007) 則綜合以上看法認為領導是一種影響力,它是影響個人、群體或組織實現(xiàn)既定目標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環(huán)境、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三個因素組成。
(三)概念界定
本文認為,領導是影響和支持他人為實現(xiàn)既定目標而采取措施激勵個體或者群體富有熱情工作的過程。在實現(xiàn)既定目標的過程中,領導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它既能影響他人也是一種將潛力變?yōu)楝F(xiàn)實的催化劑,而領導者就是具有這種領導能力的人。
二、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領導科學與藝術運用分析
2017年熱播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是以檢察官侯亮平的調查行動為敘事主線,講述了檢察官們步步深入,查辦國家工作人員貪污受賄犯罪的故事。 該劇一開播就以其真實、生動的題材和劇情吸引了廣大觀眾的喜愛,當然這部電視劇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劇中角色間領導藝術的運用和處理,這也讓我領略到了領導科學與藝術的魅力。本文簡單分析劇中領導謀劃與決策、溝通與協(xié)調、獎勵與懲戒等方面,側重從選才與用人上對劇中領導科學與藝術的運用進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一)謀劃與決策
謀劃與決策是領導者的重要職能之一,主要強調領導者要對本地區(qū)的發(fā)展規(guī)劃要有全局性和長遠性的眼光,立足本部門的實際情況確立開展方案。戰(zhàn)略決定未來,目標引領方向,想法影響做法,思路改變出路。因此領導者的謀劃和決策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發(fā)展的目標、改革的方向、員工的動力、資源的配置。
《人民的名義》中漢東省委常委、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是就是一個具有長遠謀劃并能果斷決策領導能力的人。林城經濟開發(fā)區(qū)的環(huán)保事業(yè),就是靠李達康書記一手搞起來的。當時的副市長兼開發(fā)區(qū)主任李為民,被捕引發(fā)了投資商的大規(guī)模撤資,林城經濟開發(fā)區(qū)形勢大變,許多工程爛尾,經濟開發(fā)區(qū)變得冷冷清清。這個時候,有些制造污染的企業(yè)也想進園區(qū),但還是被他堅決阻擋住了。李達康書記對沙瑞金說:“沙書記,我和林城市委一心一意謀發(fā)展,但絕不要落后的GDP、污染的GDP!什么時候都要守住決策者的底線!”一方面李達康這種守得住底線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意識在十幾年前是超期的,作為領導者他既有原則又有遠見;另一方面,他是一個果斷的決策者,在守住原則和底線的同時,即便犧牲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也要保護福蔭千秋萬代的綠水青山,最終贏得了黨和人民的贊同和認可。
(二)溝通與協(xié)調
溝通是一種信息的共享,協(xié)調是一種利益的平衡,良好的溝通和協(xié)調可以促進組織關系和諧、利益均衡、預防沖突、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以實現(xiàn)組織目標。因此領導者應該具備這種能力,達成調動組織活力、完成組織任務的目的。
《人民的名義》劇中有個老黨員陳巖石,他是一名退休檢察官,劇中陳老在和大風廠員工進行溝通勸導時,首先是通過“老鄭、老馬和小陳”這些大家都熟悉的中間人物拉近了和大風廠員工的心理距離。然后進行了換位思考,幫助工人們分析股權沒了會有哪些不好的影響,表達自己也很難受。此外,他在給大風廠員工分析問題的同時及時表明政府目前也在積極地采取措施,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議。通過他的溝通與協(xié)調及時有效的控制了當時混亂的場面,面對這種有爭議的情況時,我們需要以理服人,讓對方意識到錯誤,并告訴對方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的溝通、協(xié)調技巧值得領導者學習。
(三)獎勵與懲戒
激勵對領導者來說是調動組織活力的重要工具,懲戒則是一種確立組織行為底線的重要途徑。沒有激勵,人們就沒有工作動力和積極性;沒有懲戒,人們就失去了行為導向,組織將失去控制。
劇中沙瑞金書記的獎懲藝術使用的恰到好處。從上任時的“沙李配”傳言開始,李達康就深知自己要在崗位上,做出一些成績才能得到沙書記的信賴和賞識,于是基于自身踏實、刻苦的精神,在城市建設工作中不斷地獲得了沙瑞金書記的肯定。沙瑞金也在省委會議和其他場合都表示了對李達康工作的肯定和激勵,李達康看到了希望和動力,并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時刻保持這種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可以說李達康的進步離不開沙書記的鼓勵和支持。當然,對于違法亂紀行為,沙瑞金書記的手段也很強硬,會議當場決定辭去祁同偉等一系列違法亂紀的人員的行為大快人心,也對其他人員起到了警示的作用。這種對獎罰分明,知才善用的藝術值得領導者學習借鑒。
(四)知人善任
選才和用人從古至今都是領導者的核心職能,在領導科學與藝術中選才就是提出條件。每個行業(yè)、每個領域的工作和職能都是不一樣的。對工作人員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用人是主要是對工作人員進行合理的調配,要做到知才善用。既善于發(fā)現(xiàn),又注重培養(yǎng)。
在《人民的名義》里,漢東省委召開的“解剖麻雀”會議上,高育良說了一段話:“在干部人事安排上,主管領導使用一些身邊比較熟悉的干部也有情可原,熟悉的,知根知底,啥性情,啥能耐,心里大體有數(shù),用著就放心嘛?!备哂嫉脑捊沂玖水斀衤殘龊墁F(xiàn)實的問題。身邊的人了解熟悉領導就重用,因為用起來放心;遠離領導的下屬,給予自己的態(tài)度或是沒有機會溝通而讓領導不了解,領導也不知道怎么用他。高育良、李達康沒用易學習,拋開領導層面對下屬不了解,存有私心等大家能看得到的負面因素先不說,從下屬的角度,在職場里,“易學習式”的員工在向上溝通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記得在《走向共和》中也有過相似的片段,當時有人上奏李鴻章“擁兵自重,任用私黨,巧借名目”,丁汝昌知曉后驚恐不安,怕因為自己連累李鴻章并請求辭去水師提督,李鴻章卻說“任人唯親?笑話,不任人唯親還要讓我任人唯疏不成,非要讓我的部下處處與我作對,就不叫培植私人勢力了?”
上要有資源,下要有心腹。二人都是老道的政客,雖然政治背景不同,但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李鴻章有慈禧太后撐腰,高育良則有趙立春扶持,除了上司的幫扶和自己的運籌帷幄,也要知人善用,看清下屬的能力和人品。
三、領導科學與藝術的運用技巧
(一)注重人才的品德
用人的前提是知人,在選人識才上,曾國藩自己有一套關于識人辯才的理論。曾國藩曾說“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一次,三位幕僚拜見曾國藩,寒暄幾句后退下。曾國藩對身邊人說:“第一人,態(tài)度溫順,目光低垂,拘謹有余,小心翼翼,乃一小心謹慎之人,是適于做文書工作的;第二人,能言善辯,目光靈動,但說話時左顧右盼,神色不端,乃屬機巧狡詐之輩,不可重用;惟有這第三人,氣宇軒昂,聲若洪鐘,目光凜然,有不可侵犯之氣,乃一忠直勇毅的君子,有大將的風度,其將來的成就不可限量?!痹鴩J為“相由心生”,一個人的品行,性格很大程度上能從其行為舉止中表現(xiàn)出來。諸葛亮意指在不同的情境下,在矛盾中更能觀察出人的本質,因而提出了“七觀法”:“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資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知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边@些方法至今仍有借鑒價值。
(二)愛才之道在于用才
知人就要善用,首先要敢于用人。龐涓陷害孫臏,李斯陷害韓非子,都只因為這些人比自己更出色,功高震主。而曾國藩敢于重用與自己能力相當?shù)娜耍铠櫿?、左宗棠等人,無一不是賢能之士,他們甚至在很多方面比曾國藩還要出色,但是曾國藩仍然重用他們,他們幫助曾國藩出謀劃策,創(chuàng)造了一次又一次佳績。
其次,要用人所長。就像《人民的名義》中的高育良一樣,他知道祁同偉有很多問題,但最后還是沒辦法要用他辦事,因為他知道祁同偉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對他忠心。我們清朝有個有個將軍叫楊世齋,他在軍隊中的管理可以實現(xiàn)用人所長。他讓聾子當侍者,讓啞巴送密信,讓瞎子伏地聽,讓瘸子守炮座,這就可以各司其職了。因此,人才品德是基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用人的關鍵在于揚長避短,用其所長。
另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歐陽修曾說“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寧可艱于擇人,不可輕任而不信”寧可在認清一個人身上多花一點精力,也不要輕易任用不信任的人或者任用了自己信任的人卻不敢放手讓他施展才能。作為大清朝的一國之君,康熙在激烈的朝廷內部斗爭過程中,本來已經養(yǎng)成了一種多疑的習慣。但是每當在關鍵時刻、關鍵戰(zhàn)役和事件中,還是堅持用人不疑,給予下屬臣工充分的信任和授權,才獲取了一個個勝利的回報。在收復臺灣那場戰(zhàn)役中,面對降將施瑯的作戰(zhàn)方略,多少人反對和懷疑,但是康熙還是堅持下來,按照施瑯的意見裁減八旗水師,給其平臺總督和大清水師的授權,結果施瑯大敗鄭經,成功收復臺灣36島,助康熙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用人要不疑,疑人則不用,敢于授權,敢于下放權力也是領導干部用人不疑的一種表現(xiàn)。
(三)適當授權
領導者用人時應當做到適當授權。一是因事授權,二是視能授權,依據(jù)領導者生命周期理論,我們知道根據(jù)員工不同的能力和工作意愿情況領導者可以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領導者通過了解下屬的能力和意愿情況進行授權,下屬能力強且有意愿的可以多授權,能力差且有意愿的可以少授權。三是先授責,后授權。責權要一致,權責要相稱。權大于責會濫用權力,權小于責則干不成事。
(四)善于制衡
好的領導者應善于平衡,利用矛盾、解決矛盾。不管是一個企業(yè)還是清朝的朝廷,內部的黨派團體之爭基本都是無法避免的,有時候矛盾加劇還會影響到大局??滴趺鎸炔克黝~圖和明珠兩派的黨派對立,并不是不知情,也不是一味去徹底消除,而是利用平衡之術,相互牽制,既平衡了矛盾,也使朝政更加穩(wěn)定,也許這是管理中最為困難,也是最為智慧和高明的一種技巧了。
四、現(xiàn)代領導者的角色轉變的途徑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提出好干部要有三種意識。一是“進取意識”,現(xiàn)代領導者首先要有一種敢為人先的進取意識,不可懶政無為,要對黨和人民負責,為自己的良心負責。就像《人民的名義》中的孫連城一樣,思想上松懈,對政務不上心,對人民不負責,最終的結果就是被降職辭退。二是“責任意識”,領導者在管理的過程中要謹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三是“機遇意識”,領導者應當是一個有遠見的人,要認清組織發(fā)展的階段和問題,辨識出組織發(fā)展的關鍵時刻,并能抓住機遇,完成組織的變革和發(fā)展。當然,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組織管理,領導干部最根本的則是要轉變領導觀念,變革領導角色,新時代的領導者要從傳統(tǒng)的管理者轉變?yōu)楝F(xiàn)代領導者。本文認為,對于實現(xiàn)現(xiàn)代領導者的角色轉變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建立完善的干部人事制度機制
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形成一套相應的制度和機制。到2020年左右,我們至少要形成和完善四大機制,即干部選拔任用機制、考核評價機制、管理監(jiān)督機制、激勵保障機制,從而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滿活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人事制度體系。
(二)加強領導干部科學決策的能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立健全決策權、執(zhí)行權、監(jiān)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xié)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領導干部首先應該先謀后斷,廣泛發(fā)群眾,群策群力,了解民眾訴求,在民主的基礎上決策,在決策中體現(xiàn)民主。另外,領導干部要注重“謀”與“斷”的分離,決策與執(zhí)行分離,領導者重在決策,而不是既決策又執(zhí)行,以提高工作效率,各司其職。
(三)重視由“領”向“導”的轉變
進入21世紀后,領導進一步分化,領與導的比重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由于現(xiàn)階段員工綜合能力的提高,領導者的領導需求下降,被領導者只在出現(xiàn)新問題或者新情況的時候對領導的需求才會體現(xiàn)出來。由此可見,新的時期迎來了領導發(fā)展的新階段,這個階段的重點不在領,而在導。領導者要把工作重點轉到導,更多的通過引導的方式幫助被領導者去追求組織的共同愿景和目標。
領導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涉及各參與者之間的人際關系、權力支配、倫理道德等諸多方面,既具科學性,又有很強的藝術感。通過這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我們可以運用領導的科學與藝術調動組織活力,實現(xiàn)組織目標,為現(xiàn)代領導者角色的轉變提供借鑒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孟建平,霍國慶.領導理論叢林與領導學科的發(fā)展[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 ( 3) :160-166.
[2] 趙升.關于領導定義的思考.領導科學[J],2009,6(中) : 22-23.
[3] 尤建新,陳守明,林正平.高級管理學[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59-175.
[4] 鮑春雷.領導與管理關系辨析.領導科學[J],2009,5(上) : 39-40.
[5] 高日光,王碧英,凌文栓.德之根源——領導理論中國化研究及其反思.科技管理研究[J],2006 ( 6) : 144-147.
[6] 趙國祥.領導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9 (3) : 133-138.
作者簡介:胡德暢(1992.2—),女,漢族,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