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哈貝馬斯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對公共領域這一概念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詳細的分析了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的形成與發(fā)展。哈貝馬斯用交往行為這一理論對社會交往進行理解,提出了以市民社會為基礎進行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認為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是無數(shù)私人領域的集合,是私人領域與公共權力領域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并非兩種對立領域的中間地帶,而是兩種范疇的交集。
關鍵詞:哈貝馬斯;公共領域;交往行為
作者簡介:滿肖陽(1989-),男,蒙古族,云南昆明人,哲學碩士,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圖分類號]:B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0--02
“公共”與“私人”的概念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在希臘城邦里,公共生活在廣場上進行。公共領域可以建立在對談之上,對談可以是討論,也可以是訴訟。公共領域同樣可以建立在實踐活動之上,實踐可以是戰(zhàn)爭可以是競技活動。私人領域則不同。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看法,家室的正義與友愛是基于家室中的兩種不平等的交往 生活關系的:父親同子女間的和丈夫和妻子間的。在這種交往關系中不能產(chǎn)生那種可以推廣的公共性的交往關系。[1]雖然亞里士多德沒有明確提出“私人”的概念,但是亞里士多德通過“個人”概念(與私人和私人性相通)的使用,構建出了個人的善的知識。在友愛上他強調(diào)私人交往,在正義方面他強調(diào)公民間的公共性的交往。在他公民的交往是在家庭之外發(fā)生的。在家室中至多只具有類比意義上的政治的交往關系,這種交往關系只有在家室之外的政治社會中才能形成。[2]從這個角度來看,古希臘的私人領域是局限在家庭之中。但我們從希臘的政治制度對應的經(jīng)濟基礎角度看,就會得出另外一種結論。古希臘的政治制度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公民無需從事勞動。但是公民能否參與公眾生活還是取決于領主的權威。領主的權威越大,公民就越容易參加公共交往活動中去。同時,對動產(chǎn)和勞動力的支配不只是家庭財富,而是能否進入公共領域的評判標準??梢哉f古希臘的私人領域不能單純地理解為家庭,但是家庭是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劃分的重要參考。應該說,在古希臘人看來,私人領域包括的是人類生存的必須范圍,公共領域則是為個性提供表現(xiàn)空間。
中世紀的歐洲,“公”與“私”通過羅馬法被分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公共財產(chǎn)就是大家共有的,超出商業(yè)用途,不受私人權利約束的財產(chǎn)。例如山川河流,公共的道路等。但是,這種約定并沒有約束力,并未在中世紀中期的封建社會里形成共識。封建領主的所有權范圍極大,即包括管轄權又包括主權??梢哉f,封建社會里并不存在古典意義上的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相分離。在中世紀歐洲反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公共領域。君主把世俗的領主和精神領袖、騎士、教士以及城市代表都籠絡到自己周圍,組織起一個本身即是“國家”的團體,而不是代表國家的團體。那么,他們就可以代表國家,甚至是民眾。國家的一切都屬于他們所有,他們這種代表就表現(xiàn)的是所有權。中世紀歐洲的公共領域參與標準其實是權力的大小。通過繁雜的禮儀、舉止、生活習慣、修辭方式以及權力象征物來將甄別參與公共領域的人。這種公共領域說到底是一種貴族交往空間。直到啟蒙運動的浪潮席卷歐洲,這種代表型公共領域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資本主義時代遠距離商品交換的蓬勃發(fā)展,信息的遠距離交換成為常態(tài)。無論是商人,還是官員,甚至是普通人都更看重書寫的報紙,保密的報告或是私人的信件。市場的不斷擴張,信息交流機制也隨之不斷擴大。為了規(guī)避風險,政治不斷的干預貿(mào)易,家鄉(xiāng)社區(qū)的社區(qū)活動也就逐步附加了國家主權性質。隨后“民族”形成,現(xiàn)代國家逐步建立,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了新的階段。隨著等級特權為封建領主特權所取代,代表型公共領域萎縮了,這就為另一個公共領域騰出了空間,這就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即公共權力領域。[3]
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前提。市民階級不斷發(fā)展壯大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市民社會意識。這種特殊的市民社會意識來源于商品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私人的利益逐漸地擴張,演變?yōu)槌降赜蛳拗频乃饺死娼煌_@種私人交往的同樣需要一定的前提。所有參與市民社會的個人共同認同的交往規(guī)則,共同的社會階級意識,共同的利益訴求等,都是市民社會交往的前提。這種交往前提逐步演變?yōu)槭忻耠A級共同遵守的交往規(guī)則,最終實現(xiàn)市民社會內(nèi)的規(guī)則的制定。市民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認同的交往規(guī)則演變?yōu)楣餐姆伤枷牒驼嗡枷?;階級意識演變?yōu)閷Α懊褡濉钡恼J同;共同的利益訴求形成了數(shù)量眾多的民間組織。隨著現(xiàn)代國家主權的形成——通過對所管轄的領土、人民、權力等領域進行法理明確的過程——現(xiàn)代民族也隨之應運而生,在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之下,市民社會的市民主權也隨之產(chǎn)生,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也隨之形成。
哈貝馬斯認為“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首先可以理解為一個由私人集會而成公共領域;但私人隨即就要求這一受上層控制的公共領域反對公共權力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屬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質的商品交換和勞動領域中的交換規(guī)則等問題同公共權力機關展開討論。” [4]哈貝馬斯定義的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中,個人是公共領域中活動的主體,私人與公共權力機關是矛盾對立的。私人通過共同的利益聯(lián)合起來與公共權力對立。這種對立體現(xiàn)在商品交換和社會交往的規(guī)則上,也就是規(guī)則的制定應當從公共權力出發(fā),還是從私人利益出發(fā)??梢哉f,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是統(tǒng)治權力與私人利益之間的矛盾體。
哈貝馬斯對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的結構做出了更為深入的分析。他認為國家與市民社會分離是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劃分基礎。私人領域包含市民社會,也就是商品交換和社會勞動領域,以及家庭與其私生活。通過公共教育形成的基本文化和民族意識并不能覆蓋公共交往的方方面面,資產(chǎn)階級逐漸開始追求關于體面生活的教養(yǎng)。這種教養(yǎng)是通過文學閱讀、聚會和討論逐漸形成。本該形成于家庭交往之中的部分逐步被抽離出來,失去了這一部分的交往領域,也隨之變化為狹義的私人活動領域。表面上看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是私人領域(市民社會)與公共權力領域(國家)之間的部分,但實際上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是私人領域與公共權力領域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并非兩種對立領域的中間地帶,而是兩種范疇的交集。
在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之中,公共領域首先可以理解為眾多私人形成的集合,但這些私人(也就是市民階級)本身沒有統(tǒng)治權,卻要求這種受上層控制的公共領域反對公共權力機關,這種要求可以說是很明顯的私人。可以說公共交往實質上是私人交往世界以外的眾多私人的交往?!八饺恕钡墓诺湟饬x——即切身所需——同社會勞動和依附關系似乎一起被趕除了私人領域的內(nèi)在空間,即被從家園中趕了出來。商品交換打破了家庭經(jīng)濟的界限,就此而言,家庭小天地與社會再生產(chǎn)領域區(qū)別了開來:國家和社會的兩極化過程在社會內(nèi)部又重演了一遍。個人將商品與所有者與一家之主、物主與“人”的角色完全結合起來。私人領域在更高內(nèi)在層面上擴張構成了上述雙重角色在“個人”這個共同名義下趨同的基礎。[5]有的學者將之形容為“從魔瓶中釋放的巨怪,他竟膨脹到這種程度,使得它的母體不僅相形見絀,而且被擠到了邊緣?!?/p>
私人交往與公共交往是一對相互區(qū)分的概念,兩者的范圍也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變化。兩者在概念上對立,同時又在范疇上相互重疊。想徹底地將兩者區(qū)分開是很困難的。對于哈貝馬斯來說無論公共交往還是私人交往,都是建立在交往行為理論之上的。他所理解的交往行為則是一種以語言符號為媒介,遵循主體間有效性,以對話的形式,力求達到兩個及以上主體相互之間理解的社會化行為。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為是社會再生產(chǎn)的中介系統(tǒng),社會是由人通過理解和交往活動建立起來的生活世界。在這種建立起來的生活世界,也就是社會,當中交往行為就表現(xiàn)為公共交往和私人交往。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私人交往與公共交往[J].廖申白.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3]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wèi)東等譯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4]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wèi)東等譯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5]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wèi)東等譯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