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鄒馨儀,1991年3月出生,女,漢族,安徽銅陵人,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文藝理論與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0-0-01
晴雯為什么必須死?這個問題不知如何回答,但可以試一試。
晴雯的判詞是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掛念??磁性~就知道曹先生是很偏愛晴雯的,把她歸為金陵十二釵又副冊之首,但晴雯慘死讓人惋惜不已。霽月的確是難得的澄澈景象,黃庭堅早在《豫章集·濂溪詩序》中描寫了雨雪初停后萬物明凈的月夜,也比喻人開闊的胸襟和心地,這用來形容大觀園中的高傲耿直的晴雯再合適不過,但是彩云雖美,奈何太易消散。心比天高是晴雯的精神內核,她追求平等的相處和待遇,甚至有時會忘了身為下賤的現實境地。倘若她不是風流靈巧,也不會被賴嬤嬤送給賈母,更不會被賈母送給寶玉充當預備著的“美妾”或者房里人,哪里還會被聽信讒言的王夫人認作“勾引壞寶玉的輕狂蹄子”,甚至就在病重期間攆了出去,招致慘死。
風流靈巧還招人怨恨?不是應該人見人愛么,為什么晴雯招來的是怨恨和夭折呢?古人形容女子風流是為纖纖裊裊,體態(tài)嬌柔的意思,譬如黛玉初進賈府時眾人看她“有一段自然的風流體態(tài)”,形容寶釵時又說“比林黛玉另有一番嫵媚風流”。晴雯的風流有目共睹,可以說是賈府丫鬟的顏值擔當。賈母夸她“論一眾丫頭的模樣爽利言談針線都不及她”,鳳姐夸她“若論這些丫頭們,總共比起來,都沒晴雯生的好”,連厭恨她的王夫人也不得不承認“他色色比人強”。
至于晴雯的靈巧作者也花了筆墨雕刻的,病晴雯勇補雀金裘,借麝月的口說明了坊間沒有人認識也沒人敢攬織補雀金裘的活計,整個怡紅院也只有晴雯會界線。說她勇補雀金裘不單單是指她帶病強撐著織補衣服,還有敢做敢擔的氣派。沒人認識雀金裘,沒人敢補,她卻想出了補救的方法并執(zhí)行了,教寶玉裝病免受父親責罰,打罵偷東西的墜兒并她攆出去但只說她懶保全了墜兒的名聲,晴雯的勇敢聰明躍然紙上。
但是平兒說了,“晴雯這蹄子是塊暴碳”,說明她脾氣耿直刁蠻,罵起人來毫不留情,罵李嬤嬤不知禮數偷吃寶玉的食物,罵秋紋沒有骨氣專要別人剩下的東西,罵小紅攀高枝兒奉承鳳姐兒,罵襲人“別叫我替你們害臊了,連個姑娘都沒掙上去”,連寶玉她也敢回敬和擠兌,撕了半箱的扇子才解氣。所以晴雯的暴碳脾氣得罪了大觀園里的人,連帶著她的風流靈巧更是嫉妒和貶低,毀謗和流言就像一把利劍,聰慧如黛玉都無法全身而退,更何況暴碳一樣的晴雯。
晴雯被攆,寶玉盤問襲人,怡紅院內的事情太太如何知曉,襲人為了保住自己的“賢性兒”遮遮掩掩搪塞過去。她當然不能說出自己告密的事實,但是她轉移話題的時候說了一句實話,太太說晴雯生的太好了。王夫人無法管束寶玉的無心仕途廝混于內院,只能遷怒于晴雯這樣的角色,她篤定“好好的寶玉要是被這樣的蹄子勾引壞了怎么好”,把晴雯想象成假想敵也就是香囊的持有者,因此怒抄大觀園剪除一切她認為不利于寶玉一心向上的因素,也解釋了封建大家長在施權時的冷酷無情與殘忍暴戾。
哪怕探春哭著說,自己人從里面殺起來是封建大家族衰亡的動因鳳姐也無言以對,因此晴雯有多美多好多純潔多耿直多想追求平等,王夫人就有多想貶低她壓制她摒棄她毀滅她。這也許就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高潔如晴雯,這樣極致純美的人無法活在泥淖一樣黑暗骯臟的封建主義的巢穴里,所以作者讓她死,在作者看來,因為無法抵抗封建禮制的鉗制和壓迫,死是終結黑暗和丑惡唯一的辦法。死也是重生,她成了芙蓉花神,即使不管制人,也可以冷眼旁觀,晴雯終于獲得了永久的自由。
還有一種觀點來源于西方悲劇理論,或許也可以解釋晴雯為什么必須死。亞里士多德在繼承文藝評論家哥奇亞斯的觀點“詩給人帶來顫栗的畏懼,帶淚的憐憫,同情的渴望”發(fā)展了“憐憫畏懼說”。悲劇使人崇高,恐懼使人哀憐,悲劇在心理層面對人有巨大的感染力,這也是亞里士多德的悲劇凈化說和快感說的理論基礎。而黑格爾提出的沖突說可以說暗合了晴雯的死因,前面也提到說風流靈巧招給晴雯招來的是嫉妒和怨恨,毀謗就是這個沖突的導火索,導火索前面的引子是晴雯暴碳一樣的脾性。
黑格爾認為最理想的沖突模式是心靈的沖突,但是晴雯之死恰恰就封建主義下精神的差異所產生的沖動下衍生的反抗和凋零,這種精神層面的博弈和殊斗的確比客觀原因也就是大觀園里的器物層面的凋落要深刻有痛覺有張力。再說黑格爾的悲劇結局理論,即永恒的正義的勝利,晴雯隕落在大觀園這個深不見底的泥沼里,黛玉也含恨焚稿斷情,歸離恨天外,作者給他們安排了潔凈之地警幻司,寶釵王夫人這樣的封建主義捍衛(wèi)者卻還活在凋敗的園子里,如同煉獄一般,不見天日。
參考文獻:
[1]曹雪芹,高鶚,俞平伯校,啟功注.紅樓夢[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2]沈煒艷.紅樓夢服飾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3]李慶.從《夜宴》到《紅樓夢》—─古裝影視劇人物造型設計中的寫意手法 [J].裝飾,2011(6).
[4]趙嘉.《紅樓夢》中的金、玉文化及其對現代首飾設計的借鑒[N].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8(5).
[5]崔榮榮.解讀《紅樓夢》服飾與人物地位之淵源[N]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