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維《輞川詩集》中的二十首詩各有特色,體現(xiàn)了王維山水詩創(chuàng)作的高超水平。《孟城坳》乃輞川二十首的第一首,也是這組輞川詩的引子,短短二十字卻容納了強大的精神意蘊,體現(xiàn)了詩人的俯仰曠達。詩歌禪意盎然,意味無窮。
關鍵詞:輞川詩集;孟城坳;禪意盎然
作者簡介:孫萍(1993-),女,漢族,山東青島人,青島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唐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0-0-02
王維是盛唐詩壇上著名的詩人,其山水田園詩更是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和不凡的藝術成就,尤以《輞川集》為代表?!遁y川集》共二十首,以五絕組詩的形式出現(xiàn),是他與摯友裴迪悠游輞川時的唱和之作。王維百誦不衰的名篇多出自此集。
王維不僅時大詩人,更是一流的畫家,與《輞川集》同樣出名的還有一卷《輞川圖》。關于《輞川圖》還有一番趣談:北宋詞人秦少游當時在汝南作官,患了腸疾,他的朋友前來探望,帶來一卷王維的《輞川圖》,說看了這圖少游的病就會好。秦少游在枕上細細觀看,“恍然若與摩詰入輞川,度華子岡,經(jīng)孟城坳,憩輞口莊,泊文杏館,上斤竹嶺,并木蘭柴,絕茱萸沜,躡槐陌,窺鹿柴,返于南北咤,航欹湖,戲柳浪,濯欒家瀨,酌金屑泉,過白石灘,停竹里館,轉(zhuǎn)辛夷塢,抵漆園,幅巾杖履,棋弈茗飲,或賦詩自娛”[1],看著看著,竟沉醉其中,不知自己身在何處,幾天后果然病愈。僅僅是看了一幅圖,病便痊愈,這可以說是一則文壇佳話了。不過,一幅大全景式的輞川圖能有這樣的神效,不僅是畫家的丹青妙筆出眾,更有賴于王維《輞川集》絕句所啟示的動人遐想。
《舊唐書·王維傳》中明確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笨梢?,佛教深深影響著王維及其家人。王維并不被某一門派所拘束,全面地學習了佛教,并且隨著對佛教越來越深入的了解,佛教對王維的影響也日益增大,使其思想發(fā)生改變??梢哉f,禪宗思想逐漸在王維的思想中內(nèi)化,為其創(chuàng)作大量的具有禪理的詩奠定了基礎。作為《輞川詩集》第一首的《孟城坳》,就充分體現(xiàn)了王維的禪宗思想。這不僅是輞川詩集的第一首,也是這組詩的引子?!睹铣芹辍窂臍v史時空的角度去回顧過去、遙望未來,思想之俯仰曠達,非常人所能及。
“余別業(yè)在輞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沜、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里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與裴迪閑暇各賦絕句云爾?!盵2]孟城坳是王維游的第一地,面對孟城坳的景象,王維詠嘆:“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盵3]其好友裴迪也同詠:“結廬古城下,時登古城上。古城非疇昔,今人自來往。”[4]由這兩首詩,可知孟城原為古城,《藍田縣志》謂此乃南朝宋武帝筑造的思鄉(xiāng)城。輞川是一條狹長的山中峽谷,說孟城是關城,還與其這一地理形勢吻合。王維《輞川圖》[5]所繪的孟城坳,只是山邊的數(shù)堵圍墻組成長圓形狀,圍墻內(nèi)有樹四株,其中有一株是老柳,圍墻之外還有數(shù)株老柳,此外就什么都沒有了。由此皆可見,孟城是一處古關城的遺址。
詩歌前二句,“新家孟城坳,古木余衰柳”,新家對古木,看似有點矛盾,既然是新居,那古木從何而來?既然是古木,又怎能說是新居呢?其實并不矛盾,孟城坳原本是初唐詩人宋之問別墅的所在地,后來王維在此重建別業(yè),這時已經(jīng)是唐朝的另一個時期了,距宋之問時期已經(jīng)過了半個世紀之久,宋之問的別墅早已荒蕪,只剩下昔日的古木衰柳?!肮拧睘闀r間概念,突出時間久遠。詩人僅用一“衰”字,便渲染出了古木的敗落和柳樹的枯萎,寫盡了孟城口一片凋敝零落的荒涼景象。宋之問因為出眾的文才而攀附權貴,在初唐顯赫一時,后來兩度遭到貶謫,最終客死他鄉(xiāng),而他的別墅也隨之荒廢,待繁華褪盡便只?;臎?。歲月流逝,物是人非,能為此見證的,大概也就剩下門前的一兩株衰柳了。同時,又借一個“余”字,點出詩句所省略的內(nèi)容,如今的荒涼之景令人感慨萬分,可是昔日此地也曾繁盛一時啊。想來必定也是古木參天,楊柳依依,綠蔭蔽空的極盛景象。“古木余衰柳”,好比過去和現(xiàn)在的兩個鏡頭被聯(lián)結在一起:今日的敗落渲染出昨日的繁榮,昨日的繁榮襯托了今日的衰敗。一榮一衰,都隱藏在殘存的“古木”和“衰柳”身上,一盛和一衰之間,也見證了世間萬物的輪轉(zhuǎn)無常。所謂新居即故居,詩人以故居為新居,看似僅寫了空間環(huán)境而未提及人,但卻在一字一句中都隱含著,以“古木衰柳”暗示出原來的主人,今人在,而昔人已逝去。
面對著眼前衰敗的景象,新居與古城的對照,榮衰的交替,詩人既悲嘆又揣測,悲嘆這美景空為昔人所有,又忍不住揣測:將來繼自己之后的來者會是何人呢?他日,后來者之悲自己,難道與今日自己之悲昔人有何不同嗎?詩人并未將這一層的意思直接寫出,反而自解說:既然不知,又何必徒然地為此地昔日的主人而悲傷呢?“有”意為擁有,在這里其實同樣是一個時間概念,表現(xiàn)了作者的主人心態(tài),但是詩人深深明白,現(xiàn)在擁有,未來又不知還會不會有。宅子的主人今天換了我,明日又會換為別人。今日我悲前人,他日后人亦當悲我。天地悠遠,在時光交錯里,誰又會是這里真正的主人呢?新居的一切都是流動變化的,用佛教的話語來說即無常,既然是無常的,所悲又有何意義呢?何須悲呢?詩人實寫思來者、悲昔人,虛寫悲今人,這一實一虛之間便將因古城衰柳而勾起的感觸,融入到了關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哲理性的思索當中,啟發(fā)人不僅要關注眼前的新與古,更要從新與古的對比中想到新舊興廢的永恒循環(huán)。王維此詩的詩意比裴迪實寫“古城非疇昔,今人自來往”的詩意要含蓄深永得多。王維的《孟城坳》以新起首,以昔為尾,短短的二十字卻在內(nèi)容上形成了首尾的呼應。此外,一二句與三四句構成互文關系。前二句寫空間環(huán)境而未提及人,卻通過古木衰柳暗示了人。后二句寫人,而不再提及空間環(huán)境,卻在寫人之中將空間轉(zhuǎn)到歷史長河之中,頓時使人有種廣闊浩瀚之感。
王維的悲昔嘆今與初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由現(xiàn)在看到過去未來的歷史,屬于懷古之作。王維言:“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标愖影簞t慨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钡氉x兩首詩,會發(fā)現(xiàn)二者表達的情感卻是不同的。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中的“古人”,根據(jù)其《薊丘覽古七首》,應該是指戰(zhàn)國時代燕國的昭王、樂毅、郭隗這些明君賢才。詩人遙想一千多年前,燕昭王禮賢下士,多方招攬并重用賢才良將,振興燕國,創(chuàng)立了威震一時的霸業(yè)。詩人緬懷燕昭王時代君臣際遇的情景,他所處的時代也未有像燕昭王這樣的人,那樣的情景也不復見。面對廣遠的時空,詩人目接天地,思接千古,內(nèi)心百感交集,身懷雄圖大略、理想抱負卻生不逢時的深沉悲愴之情浸透在短短的幾句之中。陳子昂所表達的是悲壯的孤獨。與之相比,王維更側(cè)重的則是洞察世事后的曠達。有學者認為王維詩的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潛藏在心底的悲楚,細細品來,便會了然,這并不是悲楚,而是一種對人事變遷、時移世易的通透與曠達。劉須溪曾評價說:“如此俯仰曠達,不可得?!蓖蹙S的思想深受佛教禪宗的影響,佛教言“空”、“無?!薄ⅰ盁o我”,世間的一切都處于變換流轉(zhuǎn)當中,沒有能都不變而永恒停駐的,生命的存在在歷史長河中其實只是剎那生滅的連續(xù)顯現(xiàn),眾生皆是如此,無例外者?!翱毡倍直砺冻鐾蹙S對“無?!?、“無我”的深心體悟,詩人以佛學的角度關照世間萬事萬物。人生在世,得不足喜,失亦不足悲。
人們常用“詩中有畫”來評價王維的山水詩,的確準確形象。但除了“詩中有畫”之外,王維的山水詩,特別是輞川詩二十首,還有許多特點值得關注并細細揣摩?!睹铣芹辍芬辉娺x取了游址中的一個代表事物,從眼前的“古木衰柳”切入,引出詩人對未來現(xiàn)在將來的思索,禪意盎然,讀來含蓄雋永。方回評王維《輞川集》說:“雖各不過五言四句,窮幽入元?!蔽逖越^句,這種短小的詩歌形式,在王維的筆下,卻能蘊含強大的精神意蘊。詩人的刻畫既忠實于原貌,又美于客觀真實之景,在精心描繪之處又留下無窮的回味余地。
注釋:
[1]秦觀《書輞川圖后》。
[2](唐)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輞川集并序》,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413頁。
[3](唐)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413頁。
[4](唐)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414頁。
[5]原畫于清源寺壁,今存有明刻石本,凡七石,藏藍田縣文管所。
參考文獻:
[1](清)胡應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
[3]陳鐵民.王維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4]王文學.輞川別業(yè)遺跡尋蹤[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