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昊
快樂是什么?這種人生而具有的美好情感,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生活中顯現(xiàn),而真正的快樂,來源于對一個明確目標的努力追求。
德國大哲學家叔本華出生在一個其他哲學家難從想象的富貴家庭里。他的曾祖父老叔本華白手起家,經(jīng)商營業(yè),積累了不少財富,經(jīng)過祖輩和父輩的經(jīng)營,叔本華家庭擁有大片大片的房產(chǎn),這些產(chǎn)業(yè)使他的家族成為德國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當他的父親將把家族產(chǎn)業(yè)托付給他的時候,他卻并不感到快樂,受到如此好的家庭教育的他熱衷于探索這個世界,因此向父親提出周游世界的想法。他的父親,——一個精明的商人,爽快地答應了,但提出旅游后便安心回來掌管家族產(chǎn)業(yè)的條件。然而這次旅游過后,年輕的叔本華卻被世界的萬物迷住了,柏林大學里所講的哲學成了他的新愛,他在哲學道路上愈走愈遠,與老叔本華的關系也越來越惡劣。他與歌德為友,通過學習和旅游來感受世界。雖在當時有許多學者對他不以為意,認為他的理論太過粗糙。“像他這樣連歷史、拉丁文以及基礎的哲學理論都沒有系統(tǒng)學習的人不配研究哲學?!钡麉s不屈不撓,以拍拉圖和康德為精神導師,在生活中尋找形而上的靈感,形成了別有韻味的生存意志論,而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精神歸屬,他在自己營造的精神世界中獲得了無上快樂。
歌德曾說:吸引我的只有兩件事,一是耀眼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歌德,叔本華,克爾凱戈爾等人雖然對哲學理論的看法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在追尋哲學這一看待世界的理性方式的過程中獲得了快樂,“我思故我在”,而他們在追求這個世界的真理與普適法則的過程中,因為思考,所以快樂。
海德格爾,一位在哲學領域有所建樹卻因支持希特勒而被一些人唾棄的哲學家,究其一生都在為一個困惑他多年的一個論題“存在論”而探索。1922年,他離開弗萊堡大學和胡塞爾來到馬堡大學,1928年,他被胡塞爾推薦為弗萊堡大學哲學教席繼承人,在希特勒執(zhí)政時,他甚至一度擔任海德堡大學校長。但職位和教職的升遷不能給他帶來快樂,對存在主義哲學的研究才是他的一切。因此他在講演后并不像其他人一樣高呼希特勒萬歲,而是引用拍拉圖的一句話:“一切偉業(yè)都在冒險中?!币虼?,當他發(fā)現(xiàn)借助納粹達到自己的研究的目的失敗后,他果斷與納粹決裂。他年輕時寫出了《存在與時間》這本巨著,中年后,通過后續(xù)的文章改變《存在與時間》中存在的缺陷,從“常在”這一眾人的狀態(tài)上升到了“親在”,而在這追尋親在的過程中,他逐漸改變了自出生而始的“沉淪”,從常人的存在變成超人的存在,并從中獲得了學位和榮譽永遠無法帶給他的,唯有在不斷追求中才能得到的快樂。
克爾凱戈爾曾說:“人們在世界追求的,往往不在于追求的‘果,而在于追求的過程。追求的過程中所得到的快樂,往往是得到結果時所不能比的。”結果的得到不是重點,為一個結果執(zhí)著追求后得到的無上的喜悅和快樂,才是追求本身最大的收獲,快樂,而這必須蘊藏在這不斷追求的過程中。
[點 評]作者對《詩人哲學家》的閱讀與引用非常成功,作者以哲學家般銳利的目光和批評家般犀利的論述徹底征服了讀者,有一位叫閃電的作家曾說:“用典的最高境界在于詩化的語言,陌生化的事例和刀刃般的議論。”本文作者這三點都做得都很好。但要注意太具哲學深度的術語會有些枯燥,但瑕不掩瑜,好文章。
讀罷全文,可見作者哲學功底,敢于將話題引向哲學方面,實在是勇氣可嘉,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能夠以自己的理解犀利論述各位哲學大師的觀點,如述家珍。
但個人認為,作者有時僅是為哲學而論哲學,而非為快樂而論哲學。
然而這終究還是一次勇敢而不失成功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