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艷
江西省崇義縣章源中英文實驗小學
復習課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單元的結束、學習階段的結束、學期的結束時,每一位數學教師都要上這樣的課。大多數教師習慣性地先復習概念等基礎知識,再做試卷,最后分析、講評、訂正,重點講解容易出錯的題及難題。有些題目做了一遍又一遍,可是稍作變化,學生又不會做了。那么,究竟該如何上好復習課,進行有效復習呢?
一、引導自主復習,注重“理”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可以放手讓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獨立自主地、自由自在地操作、思考與整理,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然后引導學生對各自獨創(chuàng)的結果進行分析與綜合的同時,運用“比較”異同這一思維方式逐步構建相同的結果,在學生體驗、交流、反思、辯論中尋求一種最佳的結果。通過“存異——求同——求佳”的操作策略,學生的認知結構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即達到“感悟——理解——升華”,促使學生從“無序”思維到“有序”思維再到“科學”思維方式的發(fā)展。雖然學生在“求異”過程中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可能是正確和簡捷的,也可能是繁瑣錯誤和無序的,但他們這種別出心裁的方法是自己獨創(chuàng)的,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創(chuàng)新”行為。例如,在復習“平面圖形的分類”時,課始老師布置學生回憶在小學階段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提示學生可以用圖或表的形式表示它們的內在聯(lián)系,有兩個小組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整理、合作討論參與,最后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梳理成知識網絡。
二、指導復習方法,注重“建”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要針對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學生的弱點,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準把有關知識、概念作縱向、橫向聯(lián)系歸類、整理,使之“豎成線”、“橫成片”,達到所復習的知識要點條理清晰,知識結構脈絡分明。教給學生整理與歸類的方法,使學生在獲得比較系統(tǒng)的知識的同時,不斷構建和完善認知結構,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在復習《平面圖形的面積和周長》時,在自己課前整理的基礎上,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很多組都能夠整理出網絡圖。很好地再現(xiàn)了面積的公式推導中各個平面圖形的關系。
三、重視生活聯(lián)系,注重“用”
學習數學要以一定的經驗為背景,復習課的設計應該為學生提供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探索數學的情境。要給學生充分的機會,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感知、操作等活動來認識數學,讓學生“做數學”比簡單地教給數學知識更重要。讓學生“做數學”的途徑之一就是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數學情境。
例如,復習“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可設計這樣一道綜合題:城北新區(qū)有一塊正方形空地,面積是3600m2。(1)如果要在這塊空地上圍出一個最大的圓,并鋪上草坪,這塊草坪的面積有多大?(2)在這塊空地上設計一片花圃,使花圃的面積占正方形面積的25%。請你寫出設計方案。這樣聯(lián)系生活實際,把空間與圖形的知識與百分數知識相聯(lián)系,讓學生設計方案,有利于考查學生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及整體設計思想、優(yōu)化策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審美意識。
總之,習題的設計在內容上要“全”,在形式上要“精”,在方法上要“活”,在時間上要“足”。教師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演練機會,為學生的評價提供豐富的資源,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注重拓展延伸,注重“延”
在復習課中精心設計開放性、綜合性的習題,給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充分表現(xiàn)個性、激勵創(chuàng)新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引導和幫助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的發(fā)展。
例如,在復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時,安排如下一道開放題,“李阿姨于2006年6月20日將5000元存入銀行定期5年,可今天(2009年6月20日)李阿姨的丈夫突然病重住院,急需5000元錢交住院費,可銀行規(guī)定,定期存款不到期提前支取按活期計息。李阿姨該怎么辦?”
教有法而無定法。復習課的梳理不一定完全在課上,比如我們經常運用的讓學生辦數學小報、寫數學日記進行梳理。然后在課上,孩子們可以對數學小報,數學日記進行展評。從中相互借鑒,相互學習。比如高年級可以讓學生根據單元知識,或者是需要復習的知識,讓學生畫一些樹形圖,把知識進行梳理,并內化自己的已有認知當中。六年級的學生還可以采用小老師授課制,由學生來當老師。
復習課應注意了解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學法。教師要正確處理好開放與基礎的關系,沒有良好的知識基礎和認知基礎,“開放式”教學難以實現(xiàn),或達不到預期目標。在復習課中,整理、復習基礎知識,使全體學生的基礎更扎實,才能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使復習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