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萍
浙江省紹興市培新小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語文閱讀教學不再是滔滔不絕地講,有聲有色地讀,“課堂練筆”已經(jīng)走進了語文教學的課堂,成為語文教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不可否認,課堂練筆改變了往常課堂上“動口不動手”的現(xiàn)象,做到了讀寫結合、相得益彰,不失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好辦法,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綜觀我們語文課堂中的練筆,是否都真正有效呢?事實并非如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課堂練筆只重形式而輕實質,使練筆成為一種擺設。
一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學生在課堂中,只有小部分學生能寫出教師設計的練筆,大多數(shù)人只是走馬觀花,拿起筆不一會兒就得放下。這樣的練筆,不能面向全體,只適用于優(yōu)等生,寫完后請個別學生讀一下就算完事,每次都是“蜻蜓點水”走過場,設計等于沒有設計,練筆成了一種趕時髦,流于形式。
二是形式呆板,生搬硬套。有些教師不管學生喜不喜歡,每次“練筆”均采用單一、呆板的形式,常見的就是在結課時,老師一般會問學生“你想對某某說什么?”“你想學習他的什么精神?”由于學生缺乏生活體驗,套話連篇,只會發(fā)出一些不痛不癢的感嘆,生搬硬套,不免讓人覺得練筆多少有些牽強。
三是隨心所欲,天女散花。由于一些老師對教材的研讀,對文本的鉆研不深,隨便找到一個“練筆”的點就喜出望外,把練筆作為一種“作料”,想怎么練就怎么練,隨心所欲,就像“天女散花”,為練筆而練筆。設計脫離實際,目標不明,或拔高、或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形成離題萬里的“假練筆”,千篇一律的“偽練筆”,缺失引領的“淺練筆”。
那么,如何把寫的訓練有機融合于閱讀教學之中,促進語文高效課堂的生成呢?筆者認為,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文本資源,找到讀寫融通點,有效進行課堂練筆。
一、聚焦重點詞語,進行讀寫融通
詞語有溫度,字字總關情。課文中有些重點詞語,是語言形象、語言技巧、語言情感的聚集點,在課文里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教師要善于抓住并緊扣這些詞語,啟發(fā)學生根據(jù)已有的表象和依據(jù),進行練筆。挖掘詞語的形象內(nèi)涵,感悟理解詞語的情感內(nèi)涵,把它還原成具體可感、觸手可及的鮮明形象,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如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執(zhí)教《二泉映月》一課中對“坎坷”一詞的練筆:
師:是啊,你把“坎坷”這個詞語讀成了長長的一段話。閉上眼睛,讓我們用心地去看,這些話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畫面?你看哪,也許在一個煙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也許在一個大雪紛飛的黃昏,阿炳在干什么?也許因為他雙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攤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也許他在破舊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來把你看到的畫面形象寫成幾句話?!?/p>
生:我仿佛看到了雙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紛飛的時候,拿著胡琴在街上賣藝,當他不小心撞到小攤時,即使他說“對不起”,攤主也不肯放過他,把他一天辛苦賺來的錢全部都拿走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雙目失明的阿炳,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攤,雖然說了“對不起”,還是被人毒打了一頓。雖然圍觀的人很多,但是沒有一個人幫助他,只是在一旁譏笑他。
生:我還看到雙目失明的阿炳在別人吃著團圓飯時,一個人在大雪紛飛的夜晚,拉著二胡,穿著破爛的單衣,吃著別人剩下的飯菜,睡在牛棚里,沒有被子,沒有床,沒有枕頭。
生:在大雪漫飛的時候,阿炳只穿件單薄的衣服,在大街上賣藝。此時,人們都在家里烤火,吃著豐盛的晚餐,但可憐的阿炳只能在大街上挨凍受餓。
……
“坎坷”一詞的練筆,豐富了學生對阿炳這一人物視像的立體感和對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的認識,進入了“坎坷”的意象世界。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練習了寫話,一舉兩得。
二、選擇經(jīng)典語言,進行讀寫融通
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大多為經(jīng)典之作,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名家名篇,真可謂文質兼美、篇篇錦繡、字字珠璣。課文蘊含著佳句美段,甚至有的課文整篇都是經(jīng)典美文,語言生動,用詞準確,邏輯清晰,句式典型,是小學生“模仿”的范本。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努力挖掘有利于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資源,努力尋找讀與寫的的最佳融合點,在閱讀中指導學生運用學到的精妙語言和語言表達方式,通過替換或重組語言材料,進行練筆,使學生更深入、更透徹地理解文本,學習并掌握課文一些經(jīng)典的寫法,提高課堂效率。
如《火燒云》一課中,作者用了“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還有……”的句式,來贊美火燒云顏色的變化,一位老師在教學時要求學生去讀讀課文描寫火燒云形狀變化的句子,然后進行仿寫。有的學生是這樣寫的: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像奔馳的駿馬,一會兒像威武的獅子,一會兒像飛翔的小鳥,一會兒像可愛的小兔。盛開的花朵、游動的小魚、打鳴的公雞。這些形狀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形狀。
再如學習《秦始皇兵馬俑》第4段時,課文中對近看兵馬俑的神態(tài)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有的兵俑,留著胡子,虎視眈眈,神情十分嚴肅,這也許是久經(jīng)沙場、屢建戰(zhàn)功的老戰(zhàn)士;有的兵俑,束著頭發(fā),一臉稚氣,這可能是剛入伍的新兵……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結合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進行語言的模仿練習,效果很好,短短的時間內(nèi),學生在文本語言的例子學習中,在課件提供許多畫面的前提下,結合自己的理解,出現(xiàn)豐富多彩的練筆內(nèi)容:
生:有的兵俑,全身盔甲,手持戰(zhàn)刀,一臉嚴肅,似乎正嚴正以待,準備隨時趕赴戰(zhàn)場……
生:有的兵俑,怒目圓瞪,雙眉緊皺,雙手緊握手中的兵器,好像在隨時聽候上級的命令……
生:有的兵俑,一臉沉穩(wěn),氣宇非凡,這也許是位善于作戰(zhàn),胸有成竹的將軍吧;
生:看這一排弓弩手,沉著冷靜,整齊站立,箭已上弦,就等上級一聲“放”字了……
通過練筆,不僅很好地學習了課文精彩的語言,更是在寫作中感受到了火燒云顏色、形狀變化多端和兵馬俑栩栩如生的樣子及古人那過人的智慧,使學生從一定程度上挖掘了文本的潛在資源,甚至創(chuàng)生了文本的新資源。這正是讀寫融通所綻放的活力,所顯示的魅力。
三、挖掘文本留白,進行讀寫融通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留有空白點,如文中的省略號、如略寫的環(huán)節(jié),如列舉的空白,如文尾中的空白等,教師應善于從文本中尋找空白點,挖掘出習作的訓練點,巧施小練筆,進行個性補白,充實情節(jié)內(nèi)容,豐滿人物形象。
如《凡卡》一課寫得是小凡卡難以忍受城里悲慘的學徒生活,懷著恐懼心理偷偷給爺爺寫信,祈求爺爺帶他回鄉(xiāng)下,最后以凡卡做了一個甜蜜的夢,夢中看見爺爺正在念他的信作為結尾。課文沒交代老板回來的情形,也沒交代爺爺?shù)降子袥]有收到信,更沒交代凡卡有沒有被爺爺接回鄉(xiāng)下,這是文本的留白點。這時我讓學生來寫一寫后面發(fā)生的事情,預測一下凡卡的命運。
生:第二天清晨,凡卡還沉浸在昨日的美夢中,就被老板娘揪著耳朵提了起來,“臭小子,都什么時候了還在睡,看老娘怎么收拾你!”說著拿起木棒就打,打得凡卡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蓱z的凡卡遍體鱗傷,但還得去掃地、洗衣、照顧老板家的小崽子……一次在提水時,他眼冒金星,一不留神水桶打翻了,水灑了一地。老板見了大叫:“oh my god!我打死你!”毋庸置疑,凡卡又挨了一頓毒打,他暈了過去,再也沒有醒過來。
生:信寄出后,凡卡天天盼望爺爺來接他回鄉(xiāng)下??墒且惶爝^去了,兩天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始終見不到爺爺?shù)挠皟?,凡卡還是不死心,還是天天盼望著!突然有一天,鄉(xiāng)下老爺家的一個傭人給他帶來了一個不幸的消息:他爺爺不久前去世了,這猶如晴天霹靂,凡卡聽了一下子暈了過去。第二天醒來,他發(fā)現(xiàn)自己被扔在老板家的柴房里,他欲哭無淚,孤苦伶仃,對這個世界徹底絕望了。凡卡病了,茶飯不思,發(fā)著高燒……當人們發(fā)現(xiàn)他時,他已經(jīng)睡著了,永遠的睡著了!也許等他再次醒來,這個世界變樣了。
生: 第二天早上,凡卡被驚醒了:“臭小子,發(fā)什么呆,干活去!”老板罵道。凡卡揉揉朦朧的睡眼,爬起來顧不上吃早飯,就去收拾老板扔給他的一只鴿子。它將鴿子放在地上,就在這時,看門的狼狗不懷好意地走了過來,叼起鴿子就跑,凡卡邊追邊喊:“站住!回來!求求你把鴿子還給我……”可是這有什么用呢?狼狗早已溜之大吉。凡卡腦子里一片空白,他漫無目的地跑著,突然一輛汽車迎面開來,瞬間可憐的小凡卡葬身于車輪底下,人們圍攏過來,看到的是一個渾身血肉模糊,睜著雙眼,已經(jīng)咽氣了的小男孩。
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凡卡命運的悲慘,突出了人物形象,而且進行了一次很好的小練筆,課堂效果是好的。
四、引導課外拓展,進行讀寫融通
課外拓展是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銜接點,使兩者有機融合,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課外拓展也是讀和寫很好的融通點,兩者的融合也是語文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可以以教材中某一篇課文為基點,向“同類”文章拓展;可以以節(jié)選課文為基點,向整部作品延伸;可以以某一篇課文為基點,向相關聯(lián)的內(nèi)容延伸……教學實踐表明,課外閱讀跟課內(nèi)閱讀、寫作的交融,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好辦法。
如《燈光》一文的主題是通過對關于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課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刻,是郝副營長劃著了火柴,點燃了那本書,舉得高高的,為后續(xù)部隊照亮了前進的道路??墒?,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敵人的機槍打中了。……這位年輕的戰(zhàn)士不惜自己的生命,為了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教到這兒,老師將文本內(nèi)容引向了課外。
師:你還想到哪些像郝副營長一樣的革命先烈?
生:董存瑞、劉胡蘭、江姐、李大釗……
師:是的,為了新中國的解放,為了讓我們下一代能過上幸福的生活,無數(shù)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組革命先烈圖片(配樂,教師講解),看了這些圖片,你想說些什么呢?請模仿課文作者的筆觸來寫一寫。
生:……董存瑞叔叔毅然用身體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了導火索。隨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敵人的暗堡被炸毀,前進的道路暢通了,他為部隊的勝利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的壯舉震撼著我們,他是世界上最崇高最偉大的人。
生:在法庭上,李大釗爺爺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沒戴眼鏡。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fā)下面是一張平靜而慈祥的臉。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第二天,在絞刑架面前,他無所畏懼、大義凜然 、視死如歸,英勇就義。他雖被絞殺,他雖然走了,但他的光輝業(yè)績永垂不朽,他的精神將流芳百世,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生:劉胡蘭姐姐面對兇狠的軍閥、面對敵人的鍘刀,臉不紅心不跳,昂首挺胸地向鍘刀走去,從容不迫地躺在刀床上,慷慨就義,年僅15歲。這時,我眼前仿佛看到了鮮血像一朵朵鮮紅的小花濺落到四方……他讓我感動,他讓我震撼,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啊。
……
此時,學生的感情被激發(fā),語言生動而感人,字里行間洋溢著學生對敵人的憎恨,對英雄的敬仰,文本的主題得到進一步深化,學生又一次得到有效的練筆,盡僅限語文讀寫融通之妙!
總而言之,文本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盡,只要教師在教學中深入鉆研文本,把握文本,盡力挖掘課文中的文化內(nèi)涵,有效利用好文本資源,就能為學生尋覓到最佳的讀寫融通點,使讀與寫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促進語文高校課堂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