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雙晶,關云朋,劉明陽
(中航工業(yè)哈爾濱軸承有限公司, 哈爾濱 150027)
航空發(fā)動機主軸用滾子軸承應用于高速、高溫、輕載工況下,具有高速輕載的特點,軸承在高速運轉時,滾子在大的離心力作用下有脫離內圈滾道接觸的趨勢,且軸承徑向載荷小,滾子與滾道間摩擦力過小,造成滾子出現(xiàn)公轉滑動,即高速輕載打滑現(xiàn)象,使?jié)L子與內滾道表面產生相互蹭傷,導致軸承過早失效,對發(fā)動機造成破壞性的影響[1]。
目前國內外已研究多種方法解決輕載打滑問題[2-5],主要措施包括:減小軸承游隙,使?jié)L子在離心力作用下仍能保持與內圈滾道的接觸;采用非圓滾道;將保持架定位于內圈;保持架采用輕質材料;采用空心滾子等等。其中將套圈滾道設計成非圓滾道的方法十分有效,利用滾道的非圓特性使軸承在受到徑向載荷時,原非承載區(qū)的滾子承受一定的預加載荷,使軸承工作時內、外圈滾道與滾子間始終有載荷作用,不出現(xiàn)輕載或零載,以增大拖動力。根據(jù)滾子的受力及運動特性,將軸承滾道設計成三瓣波形。
三瓣波滾道的輪廓形狀特殊,各項精度要求高,傳統(tǒng)的套圈圓形滾道磨削加工方法不適用。某型三瓣波滾子軸承外圈結構如圖1所示,A面為定位基準,帶有定位凸臺,基準A面對非基準B面的平行差不易保證。
圖1 三瓣波滾子軸承外圈結構示意圖Fig.1 Structure diagram of roller bearings outer ring with trilobe raceway
外圈外滾道為等徑三瓣波形結構(圖2),其中0°,120°,240°這3點為三瓣波沿基圓向外凸出的最高點,60°,180°,300°這3點為三瓣波沿基圓向內凹進的最低點,最高點與最低點沿徑向位移差即為三瓣波的凸出量。
圖2 外圈滾道輪廓示意圖Fig.2 Diagram of outer ring raceway profile
根據(jù)外圈結構特點及精度要求,初擬定磨加工工藝流程為:粗磨B面→粗磨A面→粗磨外圓→粗磨外圈內孔→粗磨擋邊→粗磨外滾道→倒角及清油溝→穩(wěn)定處理→終磨B面→終磨A面→精研A面→終磨外圓→終磨擋邊→細磨外滾道→終磨外滾道→探傷→終磨外圈內孔→拋光擋邊、去銳角、打鈍銳角→粗研外滾道→精研外滾道→修磨外圓→退磁、清洗、 提交。
由于基準A面帶凸臺,在磨削非基準B面時,無法直接以A面為基準進行磨削,只能通過如圖3所示的帶槽墊圈進行間接磨削。
圖3 平面磨削示意圖Fig.3 Diagram of plane grinding
終磨平面時,先磨削墊圈兩端面,提高墊圈平行差VDs,然后將套圈基準A面向下,定位凸臺裝在墊圈缺口處,磨削非基準B面?;鶞蔄面的磨削采用M7120磨床。在終磨循環(huán)時通過反復2次分別磨削A,B平面,最后進行精研,最終達到平面度2 μm,平行差3 μm的要求。
利用金屬的彈性變形特性,采用模具擠壓套圈產生彈性預變形后磨削滾道的方法進行加工[6],去掉模具后,套圈彈性恢復,最終滿足滾道異形曲線的要求。
3.2.1 滾道輪廓曲線
借助精密專用模具使三段曲線內輪廓(圖4、圖5)與軸承套圈外圓表面過盈配合,從而施加外夾緊力,強制套圈產生彈性變形,然后帶模具磨削滾道,這時滾道為正圓形,各項尺寸及形位精度達到工藝要求后,將工件從夾具上拆卸下來,薄壁套圈由于自身的彈性,恢復形狀。當工件從模具上取出,壁厚的最薄點成為三瓣波的最高點,壁厚的最厚點成為三瓣波的最低點,由此形成三瓣波形狀的滾道。
圖4 模具形狀示意圖[6]Fig.4 Diagram of mold shape
圖5 模具夾緊曲線放大圖Fig.5 Enlarged drawing of mold clamping curve
3.2.2 滾道磨削方法
將模具放在平臺表面,外圈依圖6所示裝入模具中。安裝后,在套圈上部墊套筒,用銅棒輕敲,確保套圈基準A面與模具底面完全重合。
圖6 套圈安裝圖Fig.6 Drawing of ring installation
采用軸承套圈專用數(shù)控內圓磨床加工,使用電磁無心卡具,磨削時,套圈基準A面安裝定位在磁極上,支點支承在胎具外圓表面。
滾道通常分為粗磨、細磨和終磨3次磨削。粗磨加工去除大部分留量,按圓形滾道磨削。細、終磨加工按初擬定的磨加工工藝路線進行,按理論計算值控制外圓尺寸公差。加工完成后,檢測精度及輪廓發(fā)現(xiàn),滾道壁厚、圓度超差,輪廓凸出量值不合格。
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粗磨精度差,而細、終磨磨削量大;另一方面帶模具加工薄壁工件,切削參數(shù)設置不夠合理,極易導致工件變形。
解決措施:
1)調整工藝流程。增加細磨外徑工序,將細、終磨滾道連續(xù)加工改為磨外徑和磨滾道交替進行,細磨滾道仍按正常圓形滾道加工,進一步去除留量、提高精度,為下一步滾道成形做準備。
2)將套圈外徑面與模具內輪廓尺寸配磨。實際加工過程中,終磨外徑面時先按外徑理論尺寸值磨削,然后安裝到模具上進行試磨,試磨時滾道輪廓成形即可,不必磨到終磨滾道尺寸。試磨后取下工件,檢測滾道輪廓形狀,將其與要求凸出量進行比較,據(jù)此對套圈外徑尺寸進行微調,使其安裝過盈量能夠保證磨削后滾道凸度量符合工藝要求。當凸出量為0.11~0.13 mm時,通常要求過盈量為0.05 mm。
3)磨削加工參數(shù)的確定。終磨留量依照實際輪廓凸出量確定,通過試驗驗證,凸出量為0.11~0.13 mm,滾道留量為0.2 mm。砂輪選用切削性能良好的SA120,單次磨削量控制在0.01~0.02 mm,進給量控制在1~2 μm/s。
3.2.3 檢測方法
帶模具檢測,即磨削加工完成后不從模具中取出工件測量套圈的各項精度。滾道各項技術要求:圓度誤差ΔCir≤1μm;平均外徑變動量VDmp≤1μm;外圈滾道對端面的平行度Se≤1μm。
取下套圈檢測滾道輪廓:外圈滾道3個凸點和3個凹點與外表面間的厚度變動量之差K′e≤3 μm。采用輪廓儀檢測滾道內輪廓形狀和凸出量。
經(jīng)試制調整后的磨加工工藝流程為:粗磨B面→粗磨A面→粗磨外圓→粗磨外圈內孔→粗磨擋邊→粗磨外滾道→穩(wěn)定處理→終磨B面→終磨A面→精磨B面→精研B面→精磨A面→精研A面→細磨外圓→終磨擋邊→細磨滾道→終磨外圓→終磨外滾道→終磨外圓內孔→光磨擋邊→拋光擋邊→去擋邊銳角→光飾→粗、精研外滾道→退磁、清洗、提交。
經(jīng)過大量的工藝試驗驗證,同時對套圈內輪廓及各項精度進行全檢,證明此磨削加工工藝方法對三瓣波滾道的加工是完全有效的,產品的各項尺寸、精度及內輪廓表面的形狀均滿足要求。該加工方法可推廣到同類相近產品的加工中,但是由于模具與套圈存在過盈配合,模具容易磨損,不適宜大批量生產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