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勤
一
我在祁連山下生活了四十多年。很小的時候,就聽人說,村子南面約三公里有個名叫灰疙瘩的地方,人們耕種田地時曾發(fā)現(xiàn)大量古幣,于是每到用牛犁地的時候,我就約上一般大小的孩子去撿拾古錢。因為灰疙瘩是山地,現(xiàn)在不適合耕種了,就慢慢變成了村民的墓地。為逝世的先人開取墓穴的時候,會有斷壁殘垣、瓦當瓷片或燃燒過的樹木的灰碴出現(xiàn)。我驚詫于自己的發(fā)現(xiàn),便問父親或其他長輩,才知道這座山下的坡地上曾經(jīng)有過一個美麗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這里是一處樹木蔥籠之所,那個時候是指什么年代呢,人們都說不清楚。由此向西南再走七八公里,有一處名叫大長嶺的土山,前些年就有藏民在犁地時,耕牛將一處山地踏了個窟窿,幾個大膽的藏民下去一看,發(fā)現(xiàn)是一處將軍墓。還收獲了好多古物、古幣,后有人將此事報告了文物管理單位,悉數(shù)被收為國家所有。后據(jù)文物管理部門簽定證實,初步斷定為西漢末年的文物。再從村口向南遠望,有好幾處古老的土臺,這是古時燃放狼煙,傳遞軍情的烽火臺。我斷定,在過去某個時期,這里曾經(jīng)作為兵營,駐扎過軍隊。翻看縣志,也沒有找到這方面的具體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里是一處戰(zhàn)略要塞。
這個地方就是我的家——河西走廊中部的祁連山。四十多年中,我走遍了山下的每一個村莊每一條道路每一處河流,這些山山水水溝溝壑壑組成了我的家鄉(xiāng)。它連綿千里,是一處常年積雪的龐大山體,據(jù)《漢書》記載:祁連山“在張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莢水萆,冬溫夏涼,宜畜牧?!庇星嗦?、馬鹿、猞猁、雪雞、野驢、雪豹等動物出沒,有萬寶山之譽。
站在村口向南眺望,高大、雄壯、偉岸的祁連山就像父輩們堅實的臂膀,給人一個沉穩(wěn)而寬闊的擁抱。村民們抬頭見山,推窗見山,開門見山。俗話說:靠山吃山。在那個衣不蔽體,物質(zhì)饑饉的年代,山泉、山藥、山果、山鳥、山獸,山上的一草一木,養(yǎng)育了這一方樸實而勤勞的人民,因為大山的恩賜,所以村民便習慣地稱自己為山民,仿佛自己就是這厚實的大山上的一棵樹、一株草,延續(xù)著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傳奇。
二
祁連山脈是中國境內(nèi)主要山脈之一,地跨甘肅和青海,西接阿爾金山山脈,東至蘭州興隆山,南與柴達木盆地和青海湖相連?!捌钸B山”之名源自古代匈奴,在古匈奴語中,“祁連”意即“天”,祁連山因此而得名“天山”;又因位于河西走廊以南,故稱南山。“天之山下”水草豐美的草原,至今仍被當?shù)厝朔Q為天境。
在中國歷史上,祁連山,是非常有名的。
這里我們必須回溯到兩千多年前。那時,烏孫、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他們依山逐草而居,生活于河西走廊一帶,互相之間為了不斷擴大生存空間,輪番占領大山、盤踞草原。試想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在冷兵器時代,這里相當于一個快速部隊的后方基地。祁連山是青藏高原和內(nèi)蒙古高原之間天然的分界線,也是西北諸民族的交匯點。所以,得到了祁連山,就等于得到了戰(zhàn)爭最有利的裝備資源和西北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的聯(lián)絡交通樞紐,反之,則先遜色與人了。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意義正在于此。
秦漢時,匈奴逐漸強大,常??蹟_邊地。翻開《史記·匈奴傳》,你會發(fā)現(xiàn),匈奴部隊的每次勝利,都是以“來如閃電去如風”的作戰(zhàn)方略取勝,快速出擊和瞬間形成合圍之勢是匈奴作戰(zhàn)的一大特色。在漢初的一次戰(zhàn)爭中,匈奴首領冒頓單于曾有過“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祖于白登”的輝煌戰(zhàn)績。冒頓單于確實是匈奴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奇才,他憑借陰山草原和祁連山草原裝備精良的騎兵部隊,用數(shù)年時間,閃電般地消滅了東胡和西戎諸國,占據(jù)了整個北部草原和黃河以南的部分地區(qū),成為和大漢王朝分庭對峙的軍事強國。元狩二年,漢王朝經(jīng)過近七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發(fā)動了河西大戰(zhàn),河西大戰(zhàn)是漢朝歷史的一個轉(zhuǎn)折點。數(shù)年后,漢王朝再接再厲,以徹底而果決的戰(zhàn)略措施,摧毀了匈奴的軍事力量。
匈奴消失了。從此,留下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絕嘆。這首古歌把祁連山的富庶與戰(zhàn)略地位以及匈奴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一個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活躍了數(shù)百年的強大的北方游牧民族、一個讓大漢王朝“談匈奴而色變、窺胡馬而遠遁”的民族,就這樣消失了,且消失的無影無蹤,了無痕跡。所以,這是一座和一個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山脈。這首歌如泣如訴,一詠三嘆的反復吟哦中盡顯其間的蒼涼哀惋,可謂聞之愴然涕泣,寸心欲碎。歷史總會留下些什么,來證明那段輝煌的歷史,這個證明者就是祁連山?;羧ゲ∈沁@片土地上功勛卓著、名垂千秋的大英雄。遙想霍去病率兵北上,劍指漠北,直抵貝加爾湖的雄姿,依然讓我心生敬意。霍去病,就是大漢星空下最耀眼的將星。
三
回望詩人筆下的祁連山,王昌齡《從軍行》寫道:“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钡男蹓?;李白《關山月》前四句是“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钡纳n茫,凡寫祁連山必與邊關戰(zhàn)事相連,是歷史賦予祁連山的文化形象。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雄渾開闊的時期,所以它的詩歌也是那么的遒勁瀟灑。李白是不是來過祁連山,現(xiàn)在已不得而知,但岑參是來過的,這位大名鼎鼎的軍旅詩人,兩度西行數(shù)萬里,三次出塞數(shù)十載,醉酒河西,仗劍天山,詩寫大漠,筆雕邊陲,為邊塞詩的崛起,增添了新的高度。這些優(yōu)秀的篇章,保留了祁連山的原始風貌,也拉近了我們和祁連山的距離。讓我們從另一個朝代另一個角度,對祁連山做了一次多方位的觀察,從此,草原、馬蹄、胡笳、羌笛、落日、戰(zhàn)火,這些景象穿越了歷史的煙云,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下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元代以后,由于中國疆土的不斷擴大,河西走廊戰(zhàn)事漸息。民國詩人羅家侖到了張掖曾寫到“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這樣的佳句。實質(zhì)上,正是有了祁連山的涵養(yǎng),才了中國第二大內(nèi)陸河黑河水的流淌,才滋潤了一個美麗富庶的“金張掖”。
出張掖西關,沿張肅公路一路西去,“色若沃丹、燦如紅霞”的丹霞異景與天相連的祁連山遙相呼應,在山頭四望,視力所及,起伏的山巒如紅色潮水洶涌!兩側(cè)則是突兀而立的紅色砂巖柱體,當人站立于這些巖體面前時,也不能不為造物主的創(chuàng)造而驚嘆!那個“駱駝”就像活的一樣站在面前,一根根沖天而立的“煙囪”簡直就是張家界砂巖地貌的位移!晶瑩的雪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動著刺眼的白光,紅與白之間是綠油油的的森林和牧場,三種顏色交相輝映,撼人心魄!其山勢之雄健、景色之妖嬈、氣象之迥然、花香之芬芳,在河西地區(qū),無出其二。真正走進祁連山,峰巒的形狀與在平原或半山視覺形象大不相同,它們變得層疊、雜亂,壯麗、奇特。仰望,山如此高峻,天如此遙遠,周圍盡是山,似乎鼻子隨時觸到山。這些山一個靠著一個,沉睡不知幾千萬年了,好像從來沒有人敢深入它們的心臟,從來沒有人驚擾它們的長夢。
祁連山就是這樣,綿延起伏千里的群山更象是生長于西北的一個又一個的男子漢,活脫脫撐起了一個個生命勃發(fā)的家。這里物產(chǎn)豐富,生長的藥材品種多,秦久、大黃、柴胡、羌活、黃參等,多的滿山都是,名貴藥材冬蠢夏草在這也并不希缺,這就是大山的恩賜。每到夏天收割的時候,放羊的孩子就將自家的牛羊趕上進山了。放羊放牛是山里娃們的最愛,漫山遍野的花草,羊群自由覓食,孩子們喜歡湊到一起,然后割草的割草,圍老虎的圍老虎,下棋的下棋,當然可以什么都不做,找一塊平點的石頭坐下,對著安靜的山谷或懸崖發(fā)呆,悶了可以放聲高歌,也決不會有人說三道四。放牧人偶爾的喲喝聲、羊娃子的叫喚聲、風吹草動的沙沙聲、鳥兒滑空的尖叫聲在山谷里的清晰而又飄渺地入耳。我四叔就是一個公認的放牛好把式,那幾年我跟他放牛,行走于大山深處的溝溝梁梁,喝著山水,吃著山果,唱著山歌,對這里的山有了很深的感情。
小時候,因為道路不暢交通不便,家家用煤都要到祁連山中用架子車去拉。那時候采煤沒有限制,在這座大山中每個生產(chǎn)隊都有煤窯,像我們靠山近的,早晨天剛麻麻亮就趕到煤窯上,當天就可到家。遠的拉一趟煤,中途住店來去就得四天時間。那個時候,從沒有想過路途的遙遠和艱難,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即便沒有畜力的情況下,二三十公里路的山路也總是那樣的樂觀,不辜負家長的期望。還有到山中去拾一些從松樹上落下的風干了的松塔兒和一些長年干枯的被家中當作取暖用的燒柴。秋天遇到了陰天或下雨天,還要和大人們一同到祁連山中去采蘑菇,茴香之類的,雖然那個時候物質(zhì)生活是潰乏的,精神生活卻是豐富多彩的,總認為大山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稀奇事吸引著我們。
四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去過一次青海,沿路的山是光禿禿的,荒草、亂石,莽亂無際,大山溝溝洼洼被人砍去的樹木堆放地到處都能看到。車子在高低不平的盤山公路上行駛,差點發(fā)生事故。后來每想到此事都有點后怕。去年又去青海,車過民樂扁都口,沿國道227線一路前行,從車窗向外望去,兩邊是漫山遍野的綠草和在微風中飄動的青稞,那滿眼的綠,綠了近地,綠了遠山,綠了平原,綠了山丘,一些開著黃色花的不知名的低矮灌木夾雜其中。白色的羊群,黑色的牦牛,星星點點的在白色的帳蓬周圍穿梭,一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浩翰、壯觀。這是我所見過的最美麗的草地,它震撼著我的心靈,讓我如癡如醉。車近祁連山麓大阪觀景點,這里景更美。近觀遠眺,從紅到黃,再到白云藍天,紅的是腳下的丹霞地貌,綠的是一望無際的覆蓋在大地上的草墊、草床、草被,黃的是望不到邊際的油菜花,似剛潑過的廣告色,新鮮惹人,流光溢彩。遠處白色像浩渺的大海,云海藍天,下面是綠色草原,那景色層次分明,清新怡人。在山中行走,你就會覺得,這里,山因水顯得靈動,水因山顯得幽寂。山頂皚皚白雪,山腰松柏參天,山腳矮權(quán)林立,山下水草豐美,鳥鳴林間,蝶襲花樹,淙淙水流,綠草如茵。樺柴花黃白交錯,熱情鮮明;狼毒花(又名粉壇花)紅底白花,汪洋恣肆;馬蓮花如藍色的花海,盡情地開放,盡情地張揚。
這一切,都是因為祁連山有著遼闊的雪峰、冰川存在的原因。盡管這里冰川規(guī)模不大,但是由于山地廣,水量多,河流可直下走廊的干燥地區(qū)。因此,融冰化雪,增加冰水,是祁連山下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主要措施。加之近年來封山育林、涵養(yǎng)水源、退耕還林等政策的實施,祁連山出現(xiàn)了“一山一水一古城,宜居宜游金張掖”的壯美之景。這個山就是祁連山,這個水則是黑河水。
如今,祁連山美了。天祝三峽國家級森林公園出現(xiàn)了;祁連山綠了,祁連冰溝河省級森林公園出現(xiàn)了;祁連山神了,肅南馬蹄寺省級森林公園靈了;祁連山名了,山丹焉支山省級森林公園批了。
祁連山,父親之山;
祁連山,生態(tài)之山;
祁連山,名勝之山;
祁連山,英雄之山。
綠了的祁連山,從兩千年前走來,歷史有多沉?問蒼天,明月為證;問大地,太陽為佐。我想起兩千年前那個馬背上的民族在這里縱橫馳騁的情景,那時候,這里是一片福地,這里是一個天堂。兩千年后,人們?yōu)榱松妫竺娣e的開山辟地,種田謀生,最后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天堂已留在了記憶里。當下,國家所采取的祁連生態(tài)環(huán)境整治措施,無疑,是人類生存意識和求生的本能的體現(xiàn)。如今,祁連山啊,又煥發(fā)出了新的光彩。張掖丹霞國家地質(zhì)公園、張掖馬蹄寺文化旅游區(qū)和張掖山丹焉支山森林公園成功入圍“最美中國榜”最美旅游景區(qū)。一個生命的綠色藍本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
選自作者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