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寶慶
古語云:“針因線而達,不因線而穩(wěn)。”(章回小說常用語)可見針與線之關(guān)系所在。女工針黹,離不開穿針引線。但要從那小小針鼻兒中將軟軟線頭兒穿過,如遇著極不耐煩或眼神兒不好,往往急切不能穿過。于是,有人發(fā)明了“紉針機”出來。所謂“紉針機”者,不過是用鋁熔鑄的一個小小的雙孔物件。用時將線頭納入其內(nèi),即可將線頭順利引入縫衣針孔或縫紉機頭的小針鼻兒內(nèi)。這種物件小則小矣,可姑娘、小媳婦們喜歡它。老眼昏花的老婆婆和服裝師更喜歡它。經(jīng)銷紉針機的馬老漢呢,就那么拎個小板凳在太原鐘樓街的人行道向陽面上一坐、一唱、一比劃,生意還蠻不錯哩。
馬老漢在在這個古城古街上干的是獨家買賣。迄今為止,我在省府卜居多年,還沒有發(fā)現(xiàn)有人與之競爭。于是,馬老漢就十幾年如一日地在橋頭街和鐘樓街揾食。老漢姓甚名誰,似乎早已被人忘卻了,而他的歌聲卻日日縈繞在市民們心頭。春天來了,馬老漢唱道:“三月里來三月三/家家戶戶縫衣衫/老大娘眼花紉不得針喲/趕緊叫來小三三……”夏天里,老漢唱道:“夏季里來百花艷/六月雪為的是竇娥冤哪/縫縫補補為哪般……”到了秋天,他的唱詞是:“秋風(fēng)起啦天氣涼/天氣問你要衣裳/買來一丈花花布兒/左邊量來右邊量……”冬天的歌詞特別,那是:
“冬天來了北風(fēng)吼/二小子要睡熱炕頭/二小子尿炕濕了被褥/二小子要個小媳婦兒/二小子要穿花褲頭兒……”老漢唱賣(非賣唱)的興致頗高,就這幾首民歌,他年復(fù)一年地唱著,
從太原唱到介休,從介休唱到太原。直唱到綿山頷首,汾水揚波。雖然老漢的紉針機一直沒有形成俏銷的勢頭,但老漢依然日復(fù)一日地快樂歌唱著。在充滿陽光的街角,他悠然地歌唱著、悠然地售賣著,悠然地體味人生。馬老漢,就那樣一種姿勢,坐在小圓凳上,坐成一尊歲月的雕塑。
選自作者網(wǎng)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