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摘要:語文素養(yǎng)就是學生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將語文知識、能力、經(jīng)驗、習慣融合升華而達到較高水平。它的內(nèi)涵很豐富,包括方方面面,有學習、生活、體驗、經(jīng)歷、感受等,特別是生活經(jīng)歷對語文素養(yǎng)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或得或失都是激發(fā)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火花,沖擊學生心靈,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全面促成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這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關鍵詞:素養(yǎng);語文;閱讀;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5-0057
何謂語文素養(yǎng)?課標中是這樣敘述的:“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根據(jù)這段話,筆者認為語文素養(yǎng)包括這樣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思想道德素養(yǎng)。如“熱愛祖國,提高品德修養(yǎng),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等;二是語文知識素養(yǎng)。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它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所以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也是課標中明確提出的要求;三是語文能力素養(yǎng)。課標中明確提出了“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它是構成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內(nèi)容;四是語文習慣素養(yǎng)。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又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一、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1. 多用工具書。俗話說:“字典是不開口的老師”,查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這不僅可使泛讀達到順暢的程度,還可以擴充詞匯量,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工具書的種類很多,最常用的工具書為字典、詞典、辭典。如《新華字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典》《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等。工具書不僅可以在碰到疑難問題時查閱,也可作一般書籍一頁一頁地讀,同樣是大有收益的。
2. 平時注重積累。學習語文重在積累,積累是學好語文重要前提,特別是平時積累。按內(nèi)容來分,有生活積累、知識積累、語言方面、讀書筆記積累、體驗積累等,所以語文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積累,從平時的點點滴滴,最有意義的事,最深刻的體會,最優(yōu)美的詩詞、字句,最經(jīng)典的文章等方面來積累,用幾本專用的筆記本來記錄,用心記,用筆記,把一切有用的東西都記下來。東西記多了,積累的東西多了,材料自然會豐富,寫作肯定有東西寫,語文成績自然會提高。
3. 多讀經(jīng)典優(yōu)秀文章。不朽的經(jīng)典名著凝聚了人類思想藝術的精華,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給人以深沉的思維空間。從小讀經(jīng)典名著,加以思考,對學生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處。學生通過這些不朽的文學作品來認識和感悟世界,認識和理解真善美、假惡丑,潛移默化地接受人生哲理,比我們這些教師膚淺的說教要深刻、有效得多。所以,每冊語文書后要求閱讀的課外名著一定要讀。例如,以蘇教版為例:七年級(上):《湯姆索亞歷險記》《魯濱遜漂流記》;七年級(下):《西游記》《繁星·春水》;八年級(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童年》;八年級(下):《水滸傳》《三國演義》《名人傳》;九年級(上):《格列佛游記》《駱駝祥子》;九年級(下):《朝花夕拾》《老人與?!?。這些經(jīng)典名著一定要閱讀。
4. 多寫小日記。要學好語文,提高寫作能力,教會學生平時多動筆,多寫作,而多寫小日記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好方法。堅持寫日記,可以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經(jīng)驗和寫作素材;有助于培養(yǎng)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修養(yǎng),激勵自己不斷進步;有助于鍛煉意志、培養(yǎng)恒心。要想寫好日記,平時就得要求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積極思考、多練多寫。這樣,不但能夠學會寫日記,也為寫好作文奠定了基礎。
二、教會學生喜愛閱讀
前蘇聯(lián)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閱讀東西越多,他掌握課內(nèi)基礎知識就越容易。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加強學生課外閱讀尤為重要。學生可以通過課外閱讀,擴大知識視野,并作課堂補充,及時接觸到新的知識,啟迪智慧,陶冶高尚情操。那么,如何教會學生喜愛閱讀呢?一是教給學生正確閱讀的方法。如:大聲朗讀、默讀、精讀、借助插圖閱讀等;二是閱讀后要學會評價。閱讀評價是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自身閱讀效果的評估與檢查,并通過這種評價結果的反饋,促使閱讀者及時調整閱讀過程,有助于閱讀過程的最優(yōu)化。三是閱讀要做到有計劃。每學期要求學生要閱讀多少篇文章,看多少本書,要計劃好,明確要求。四是每周至少保證有一節(jié)閱讀課。閱讀課不能少,要保證學生有一定的閱讀時間,這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教會學生會交流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交流過程。”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努力實現(xiàn)這種交流過程。交流在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交流主要有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同時還有學生與社會的交流。交流能加深師生、生生之間的感情;能加深知識的理解和問題的解決;能加深學生的體會和感受;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等。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實現(xiàn)語文教學中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呢?一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想,形成“交流”的基礎,二是教會學生會提問和回答,三是教會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建議,四是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能力。如經(jīng)常組織學生開展演講賽,講故事,詩文朗誦,對文學作品賞析,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采訪等活動,都是學生交流和溝通能力培養(yǎng)的良好方法。
總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應多交流、多互動,撞擊自己心靈的火花,在交流中學會尊重、學會關愛、學會理解,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四、幫助學生追求崇高的情操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情懷,培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為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挖掘文本中蘊含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讓精神文明之花開遍校園的每個角落。首先,重視課文中的形象性,通過高尚、美好的形象和畫面感染學生,教育學生,激勵學生做一個高尚的人。其次,通過課文中正、反人物的對比、分析,去啟發(fā)學生,教育學生,激發(fā)學生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激勵學生樹立雄心壯志,報效祖國。再次,抓好課文中的名人名句、格言警句和哲理性句子的教學,使學生在這些思想火花的照耀下獲得精神力量,激勵學生養(yǎng)成克服困難的勇氣、信心和人格力量。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操的方式遠不只本文所述的三個方面。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就是通過這種滲透激勵學生,養(yǎng)成不怕困難、勇于進取、百折不撓、忘我工作、積極奉獻的精神。
五、鼓勵學生熱愛生活
陶行知講,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而語文是一切學科中與生活聯(lián)系最緊密的一科,可以說語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語文,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語文教學務必要使學生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而生活經(jīng)驗來自于對生活的熱愛。
一是要有生活經(jīng)歷,盡量讓學生全面接觸社會,置身生活,參與生活,而不能封閉學生,使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高考書”。
二是要對生活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生活的真善美,也看到生活中的假惡丑;要時時思考生活現(xiàn)象,進行感悟,透過現(xiàn)象,把握本質,有所收獲。
三是要善于間接了解生活和理解間接生活,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在看電視節(jié)目、讀書看報時認識生活,彌補實際生活的不足;有意識地在學歷史、讀過去的文學作品時,認識那些遠離我們時代的生活,并把它與現(xiàn)實生活對照,使生活感受更豐厚。
四是要豐富感情,要使學生會哭會笑,會關懷,會同情,會激動,會悲傷……這些感情體驗,只能在生活中培養(yǎng),而不是在課堂上傳授的。
總之,提高初中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實踐,語文素養(yǎng)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廣西浦北縣浦北中學 5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