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曉,蘇宏升
(蘭州交通大學 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
一種新型Z源逆變器
陳 曉,蘇宏升
(蘭州交通大學 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為了提高逆變器直流側輸出電壓,提出了一種新型Z源逆變器。該拓撲結構將Z源網絡中的傳統(tǒng)電感用開關電感代替,并且將兩個開關電感型準Z源逆變器并聯(lián)構成升壓模塊。討論了該電路的工作原理,并用MATLAB軟件進行仿真驗證。仿真結果表明:該拓撲結構在較短的直通時間內升壓能力更強,有效地減小了Z源網絡中一個電容的電壓應力,達到預期設計的目的。
新型Z源逆變器;拓撲;升壓能力;電容電壓應力
在風力和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中,由于外界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直流輸入電壓也在大范圍內變化,給逆變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需要輸入電壓可在大范圍內變化的新型Z源逆變器。Z源逆變器與傳統(tǒng)的電壓源逆變器相比,可利用其上下橋臂的直通實現(xiàn)升壓功能,避免了傳統(tǒng)逆變器中上下臂直通的死區(qū)問題,廣泛應用于光伏發(fā)電和燃料電池等直流電壓波動比較大的場合[1-3]。但傳統(tǒng)Z源逆變器仍存在升壓能力有限、輸入電流斷續(xù)、電容電壓應力大和啟動沖擊大等問題。文獻[4]提出了一種開關電感型Z源逆變器,利用開關電感代替Z源網絡中的電感,提高了逆變器的升壓能力,但仍存在電容電壓應力大的問題。文獻[5]在傳統(tǒng)Z源網絡中串接開關電容,直流側電壓利用率得到提高,但電容電壓應力較大。文獻[6]提出改進型Z源逆變器,將Z源網絡與逆變器的位置進行調換,有效地抑制了逆變器啟動時的沖擊電流,穩(wěn)態(tài)時電容電壓也有所減小,但升壓能力并沒有提高。文獻[7]將準Z源逆變器與Z源逆變器進行串聯(lián),減少了電容電壓應力,并且使輸入電流連續(xù),但升壓因子并沒有提高。文獻[8]采用耦合電感代替開關電感,減少了元器件個數(shù),但變壓器的漏感會對輸出波形產生影響。文獻[9]采用級聯(lián)的方式提高直流側的升壓能力,雖然升壓能力得到提高,但過多的開關電感組數(shù)增加了電路的復雜程度。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種新型Z源逆變器,用開關電感代替?zhèn)鹘y(tǒng)準Z源逆變器中的一個電感,形成開關電感型準Z源逆變器,再將兩個開關電感型準Z源逆變器并聯(lián)。相比于準Z源逆變器,該新型Z源逆變器拓撲結構具有以下優(yōu)點:相同的直通占空比時升壓因子較大,從而具有更高的升壓能力;逆變器的并聯(lián)分壓減少了一個電容的電壓應力。
圖1 傳統(tǒng)準Z源逆變器
圖1為傳統(tǒng)的準Z源逆變器,阻抗網絡由電感L1、L2和電容C1、C2構成。在傳統(tǒng)的開關狀態(tài)中多了1個開關零矢量狀態(tài),使上下橋臂同時導通,從而達到升壓的目的。
由文獻[10]可知,直流鏈電壓UPN為:
(1)
電容電壓為:
(2)其中:UC1為電容C1兩端電壓;UC2為電容C2兩端電壓;D為直通占空比;Uin為輸入直流電壓;B為升壓因子。
由式(1)可知:若直流側電壓較低時,需直通占空比D無限制接近0.5,提高升壓因子B來獲得較高的母線電壓,而電容電壓應力也會隨之增加。由增益能力G=MB可知:調制系數(shù)M與升壓因子B有關,因此直通占空比D不可無限制增大,低值的調制系數(shù)M會增加輸出的諧波失真,降低交流輸出性能。
2.1 工作原理
圖2 新型Z源逆變器拓撲結構
圖2為新型Z源逆變器的拓撲結構,將兩個開關電感型準Z源并聯(lián)。為簡化分析,假定所有的元器件均在理想狀態(tài)下,并且L1=L2=L3=L4=L5=L6=L,C1=C2=C3=C4。
由對稱性知:UC1=UC3,UC2=UC4,UL1=UL6,UL2=UL3=UL4=UL5。
逆變器的工作狀態(tài)分為直通狀態(tài)和非直通狀態(tài),圖3為直通狀態(tài)等效電路圖。二極管D1、D2、D6和D8斷開,D3、D4、D5和D7導通,電感L2、L3、L4和L5并聯(lián)儲存能量,電容釋放能量,可得此狀態(tài)下的方程為:
(3)
由電路的對稱性可得到:
(4)
其中:UC3、UC4分別為電容C3、C4的電壓;UL1、UL2、UL3和UL6分別為電感L1、L2、L3和L6兩端的電壓。
非直通狀態(tài)下等效電路如圖4所示,二極管D1、D2、D6和D8導通,D3、D4、D5和D7斷開,電感L2、L3、L4和L5串聯(lián),電容儲存能量,可得此狀態(tài)下的方程為:
(5)
其中:UPN為直流鏈電壓。
圖3 直通狀態(tài)等效電路圖圖4 非直通狀態(tài)等效電路圖
由電路的對稱性可得到:
(6)
由伏秒平衡定理可知,在一個開關周期內,電感兩端的平均電流為0,直通時間為DT,非直通時間為(1-D)T,可得到:
(7)
由式(7)得:
(8)
直流鏈電壓UPN可表示為:
(9)
當直通占空比D≤0.24時,升壓因子B≥1,可實現(xiàn)升壓功能。
圖5 兩種拓撲結構Z源逆變器的升壓能力比較
圖5為傳統(tǒng)準Z源逆變器與新型Z源逆變器拓撲結構的升壓能力比較。由圖5可知:當直通占空比D>0.1時,新型Z源逆變器升壓能力顯著增強,更適用于光伏、燃料電池等輸入電壓波動大的場合。
2.2 增益能力分析
逆變器的增益能力G由升壓因子B與調制系數(shù)M共同決定,定義為:
(10)
本文采用最大恒定升壓的空間矢量脈寬調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策略[11],其直通占空比D可表示為:
(11)
由式(9)和式(11)可得出新型拓撲結構Z源逆變器的增益能力G與調制系數(shù)M的關系為:
(12)
圖6為兩種拓撲結構Z源逆變器增益能力G與調制系數(shù)M的關系曲線。由圖6可知:與傳統(tǒng)準Z源逆變器相比,新型Z源逆變器的電壓增益更強。當電壓增益一定時,新型拓撲結構Z源逆變器可以有較高的調制系數(shù),從而改變輸出電壓質量,降低功率管的開關應力。
2.3Z源網絡的電容電壓應力
若升壓因子B相同,假定新型Z源逆變器的直通占空比為D1,傳統(tǒng)準Z源逆變器的直通占空比為D,由式(1)和式(9)可得:
(13)
圖6 兩種拓撲結構Z源逆變器的G-M曲線
將式(13)代入式(2)得出與新型Z源逆變器升壓能力相同時,傳統(tǒng)準Z源逆變器的電容電壓應力為:
(14)
對上述兩種拓撲結構Z源逆變器的理論分析在MATLAB軟件中進行仿真驗證。設置直流電源為50 V,直通占空比D為0.2,升壓因子B為1.6,傳統(tǒng)準Z源逆變器輸出直流鏈電壓為80 V。若直通占空比D相同,則新型Z源逆變器輸出直流鏈電壓為312 V。逆變器輸出直流鏈電壓波形如圖7所示。由圖7可知:直通占空比D相同時,新型Z源逆變器的升壓能力更強,與理論分析一致。
圖7 兩種逆變器輸出直流鏈電壓波形圖
圖8 兩種逆變器電容電壓應力波形圖
當升壓因子B相同,即輸出直流電壓均為80 V 時,兩種逆變器電容電壓應力波形如圖8所示。由圖8可知:傳統(tǒng)準Z源逆變器電容C2電壓為21 V,新型Z源逆變器電容C2電壓為16 V??梢姡谙嗤龎阂蜃覤下,新型Z源逆變器減少了一個電容的電壓應力,與理論分析一致。
本文提出一種新型Z源逆變器,并對其工作原理進行了詳細分析,通過MATLAB軟件進行仿真驗證。相比于傳統(tǒng)準Z源逆變器,該新型Z源逆變器具有升壓能力強、電容電壓應力小的優(yōu)點。輸出電壓相同時,新型Z源逆變器具有更高的調制度,減小了開關器件的電壓應力。因此,新型Z源逆變器更加適用于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等輸入電壓有波動的場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新型Z源逆變器拓撲結構雖然在升壓能力方面做了改進,但是不可一味增加升壓比,如何平衡直通占空比D與調制系數(shù)M的限制關系,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 PENG F Z.Z-source inverter[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2003,39(2):504-510.
[2] 石林林,祝龍記.一種新型高增益電壓變換電路[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7(6):51-54.
[3] CASTILLA M,MIRET J,MATAS J,et al.Control design guidelines for single-phase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v inverter with damped resonant harmonic compensator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1,56(11):4492-4501.
[4] 石季英,王莎,左志鵬,等.開關型電感準Z源逆變器[J].電氣傳動,2012,42(12):31-34.
[5] 王思,莊圣賢.一種新型開關電容型Z源逆變器[J].電源技術,2015,39(10):2228-2231.
[6] 徐聰,程啟明,李明,等.Z源逆變器及其多種改進拓撲結構的比較[J].電網技術,2014,38(10):2926-2931.
[7] 汪成明.基于新型Z源逆變器的光伏并網發(fā)電系統(tǒng)的研究[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3.
[8] 周玉斐,黃文新,趙健伍,等.開關耦合電感準Z源逆變器[J].電工技術學報,2014,29(6):31-39.
[9] 李正明,張國松,方聰聰.增強型開關電感準Z源逆變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6,42(9):1803-1811.
[10] 汪成明,孫春霞,滕青芳.改進型Quasi-Z源逆變器[J].電氣傳動,2013,43(8):38-43.
[11] 黨存祿,劉虎,董瑞洪,等.Z源逆變器的改進型精確調制策略研究[J].電力電子技術,2013,47(4):79-8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1263004);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12RJZA071)
陳曉(1989-),女,甘肅白銀人,碩士生;蘇宏升(1969-),男,甘肅靖遠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新能源并網控制.
2016-10-20
1672-6871(2017)03-0045-04
10.15926/j.cnki.issn1672-6871.2017.03.010
TM4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