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帥
腹腔鏡膽總管探查一期縫合與T管引流在治療膽總管結石中的臨床應用
郝帥
目的 探討腹腔鏡膽總管探查一期縫合與T管引流在治療膽總管結石中的臨床應用。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3-01—2016-01在某院行膽總管切開探查的120例病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膽總管探查一期縫合,對照組患者實施腹腔鏡膽總管探查T管引流,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且手術時間短、患者術后排氣時間更早,住院時間也明顯少于對照組,各項比較,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的術后并發(fā)癥以術后出血、術后感染、膽漏為主,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8.3%(5/6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5.0%(9/6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組未發(fā)現有殘余結石病例。結論 對膽總管結石患者行腹腔鏡膽總管探查一期縫合,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患者術后排氣時間早,患者恢復好,住院時間短,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
腹腔鏡膽總管探查;一期縫合;T管引流;膽總管結石
膽總管結石是臨床常見疾病,指膽總管內的結石,多位于膽總管下端,其形成與膽汁淤積、膽道感染或膽道蛔蟲有關[1],患者多表現為膽總管梗阻和相伴發(fā)生的急性化膿性膽囊炎,多因疼痛、發(fā)熱、黃疸等就診,臨床通過對膽管結石的位置、數量、形態(tài)以及是否結石嵌頓來選擇治療方案,若出現梗阻或嚴重炎癥時,保守治療一般難以見效,且易復發(fā)[2],隨著醫(yī)學微創(chuàng)治療的發(fā)展,腹腔鏡膽總管切開探查術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膽總管結石,但關于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后是否放置T管一直存在爭議,本文結合我院病例,對膽總管結石患者行腹腔鏡膽總管探查后給予一期縫合和T管引流兩種處置方案進行研究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01—2016-01在我院行膽總管切開探查的120例病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5例,年齡24~60歲,平均(46.3±5.4)歲,膽總管直徑(1.57±0.60)cm,所有患者行B超、MRCP確診為膽總管結石,本研究排除急性重癥膽管炎、局部炎癥重癥需中轉開腹以及合并膽管狹窄畸形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共有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24~60歲,平均(46.0±5.8)歲,膽總管直徑(1.60±0.57)cm;對照組共有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24~60歲,平均(46.6±5.0)歲,膽總管直徑(1.54±0.63)cm。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給予患者氣管插管全麻,常規(guī)建立氣腹,分別在劍突下、臍下緣、右側腋前線肋緣下以及右側鎖骨中線肋緣下作孔行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顯露膽總管十二指腸上段前壁,解剖位置辨認膽總管,穿刺膽總管確認,以尖刀或電凝鉤沿穿刺孔縱形切開總膽管前壁1.0~1.5 cm,選擇在膽囊管與膽總管交匯處無血管區(qū)切開膽總管前壁,依據結石情況選擇取石鉗輕取或沖洗器沖洗出,在腹腔鏡膽總管切開探查術后選擇4-0~5-0吸收縫線行一期縫合膽總管前壁。
1.2.2 對照組 依觀察組腹腔鏡手術法行膽總管切開探查,術后置入乳膠T管,T管的斷壁修建成槽溝狀,選擇4-0可吸收縫線間斷縫合膽總管切口,采用注水試驗確認無膽汁滲漏后,于右肋緣下鎖骨中線戳孔引出T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表1) 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且手術時間短、患者術后排氣時間更早,住院時間也明顯少于對照組,各項比較,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s)
表1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肛門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60 26.4±3.1 104.3±12.6 30.4±3.3 6.1±1.3對照組 60 37.6±5.2 157.9±19.4 42.5±5.1 10.2±2.5P值 <0.05 <0.05 <0.05 <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表2)本研究的術后并發(fā)癥以術后出血、術后感染、膽漏為主,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8.3%(5/6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5.0%(9/6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組未發(fā)現有殘余結石病例。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n(%)]
傳統(tǒng)的治療膽總管結石的方法是開放式膽總管切開取石,該方法強調放置T管引流,隨著醫(yī)療器械的發(fā)展和醫(yī)療水平的進步,微創(chuàng)、快速康復的理念逐漸被患者所強調,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以其微創(chuàng)、術野清晰等優(yōu)勢,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膽總管結石患者的治療當中,但該術式是否需要放置T管引流在學者中一直存在不同意見,能否換為一期縫合成為爭論焦點。
腹腔鏡膽總管切開探查術后置T管引流能降低患者的膽道壓力,并且為術后處理膽道殘留結石提供了途徑,對術后進一步檢查和處理殘石具有重要價值[3];另者,膽道的逆行感染是術后膽管結石復發(fā)的首要原因,而留置T管可減少十二指腸液反流而致的膽道感染[4]。但放置T管,則術后需調整T管和腹腔引流管,在腹腔鏡手術解除氣腹的同時,隨著腹腔的塌陷,要提拉T管,調整松緊適宜,防止因在腹腔內留置過長而彎折,以保證引流的通暢,最后縫扎固定,T管固定線牽拉患者皮膚造成痛苦,置T管后1~2周時間行造影、閉管、出院,配管期間還需隨時注意保護T管,防止折壓、牽拉,如果T管折斷、脫出可能導致患者再次行手術治療[5-6]。并且留置T管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有研究表明[7],T管可增加膽道感染的概率(本研究有6.7%的患者發(fā)生術后感染),長時間體外引流可能導致患者水、電解質紊亂,并且增加了并發(fā)膽漏、膽汁性腹膜炎的可能(本研究1.7%患者發(fā)生腹膜炎,3.3%發(fā)生膽漏);這都不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
腹腔鏡膽總管探查一期縫合,一般3 d后正常進食、術后7 d拆除縫合線后即可出院,早期進食對胃腸道功能恢復有重要意義[8],減少了患者長時間臥床的機體感染可能 (本研究僅1.7%患者發(fā)生術后感染),免除患者長時間帶管的痛苦,也沒有因T管折斷、脫出等再次行手術的擔憂[9],留置T管期可造成膽汁的丟失,而一期縫合則不必擔心因此造成的術后消化酶丟失、電解質紊亂[10],這樣以來患者的住院時間也隨之縮短,彌補了留置T管的諸多不足,本研究中使用一期縫合的患者,其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患者術后排氣時間更早,住院時間也明顯少于對照組,且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但是一期縫合也存在弊端,術后膽漏是腹腔鏡膽總管探查一期縫合膽總管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本研究中有5.0%并發(fā)膽漏),這可能與膽管是纖維肌性管道,平滑肌較少,管壁較薄有關,加之縫合膽管的粗針粗線和取石過程中的機械性損傷,以及膽管殘留結石導致下端膽管梗阻是誘發(fā)膽漏的重要原因[11]。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保證一期縫合的安全性,應嚴格把握對適應證患者實施手術,對于膽總管下端狹窄的患者慎行此手術,并且應該有具備膽道取石與腹腔鏡的熟練操作的醫(yī)師,術前行B超、MRCP等檢查,掌握患者膽總管結石的大小、部位、數目等發(fā)病情況,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
綜上所述,對膽總管結石患者行腹腔鏡膽總管探查一期縫合,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患者術后排氣時間早,患者恢復好,住院時間短,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
[1]劉厚先,陳芳.腹腔鏡下膽總管探查行膽管一期縫合治療膽總管結石合并膽囊結石23例分析[J].現代實用醫(yī)學,2015,27(8):1057-1058.
[2]張楷,魚海峰,張云,等.腹腔鏡膽總管探查一期縫合與T型管引流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普外科進展,2012,15(5):395-396.
[3]張元軍.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膽道一期縫合與T管引流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3,19(4):128.
[4]Kenny R,Richardson J,McGlone ER,et al . Laparoscopic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versus pre or post- operativeERCP for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in patients undergoingcholecystectomy:is there any difference ? [ J ] . Int J Surg,2014,12 ( 9 ):989- 993 .
[5]楊先銘.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后一期縫合治療膽管結石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6,18(9):885-886.
[6]肖林糠,何承峻,李紅陽.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膽管一期縫合與T管引流的Meta分析[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8(2):201-205.
[7]李運昭.腹腔鏡膽總管探查一期縫合與T管引流治療膽總管結石的療效對比[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8(E01):30-31.
[8]Kim JH,Byun JH,Lee SJ,et al . Oifferential diagnosis ofsclerosing cholangiti with autoimmune pancreatitis and periductalinfiltrating cancer in the common bite duct at dynamicCT,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 and MR cholangfography[J ] . Eur adiol,2012,22 (1T):2502- 2513 .
[9]潘崢,程張軍,劉勝利,等.膽總管結石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后一期縫合與T管引流的臨床比較[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5,24(8):1135-1139.
[10]馮林松,郁林海,顧春飛,等.經臍入路腹腔鏡膽總管探查一期縫合術后膽漏34例分析[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4,26(4):268-271.
[11]王耀輝,趙航宇,陳鈺,等.膽總管巨大結石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中免T管一期縫合與T管引流療效對照研究[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12):1340-1341.
2017-03-16)
1005-619X(2017)07-0729-03
10.13517/j.cnki.ccm.2017.07.024
110036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