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貓
吃飯也要講道理
★文/老貓
中國人最愛講道理了,在微博上講道理的人就特多。道理有兩種,正的和歪的。正道理叫人變深沉,歪道理惹人笑。正的歪的,都是道理。
楊貴妃寵信的高力士,就寫過一首特有道理的詩,說薺菜的。有一年他在湖南五溪看見薺菜沒人要,大發(fā)感慨,寫了首《薺菜詩》:“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貴賤雖不同,氣味故常在?!边@詩流傳下來,黃庭堅大為贊賞。一樣的東西,時也運也,在不同的地方,境遇就會不同。薺菜在長安洛陽可以出售,在五溪就是路邊野草。人也一樣,想想你大學(xué)同學(xué),聚會的時候,有的比你有錢,有的沒啥出息,可大家不都是一個學(xué)校出來的么?誰比誰又強多少?機會不一樣而已。
宋朝散文名家石介,字守道,讀書的時候非常窮,人窮就得節(jié)儉,過得摳摳索索。有位官員看他可憐,請吃飯的時候,特意把好菜打了包,讓他帶回去。石介死活不要。他說:“我也愛吃好吃的。但美食這東西,天天能享用可以,您讓我就吃這一天,我明天吃不下粗茶淡飯怎么辦?朝享膏粱,暮厭粗糲,是人之常情。所以,這菜不能要?!?/p>
想想還真是,人都喜歡往高處走,坐慣了臥鋪就不愛坐硬座,坐慣了飛機就不愛坐火車,坐慣了頭等艙,經(jīng)濟艙就受不了了。當(dāng)了大官,重新當(dāng)回老百姓很不適應(yīng),好不容易開車上班了,你一限行,停車一漲價,大家坐回公交車,還那么擠,痛苦就會被放大很多倍,談啥宜居啊幸福指數(shù)啊,都是扯。
明朝《分甘余話》里講到一個段子,說是鄉(xiāng)下年輕人說起某地有五色牡丹,非常漂亮,跟家長商量,能不能移植過來,種在家中。老爺子問:“牡丹這么漂亮啊?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結(jié)出饅頭來?!边@樣的思維,現(xiàn)在的人也有,比如有的小伙子喜歡上漂亮的姑娘,家長就會說:“姑娘漂亮,但會過日子嗎?能生孩子嗎?”意思就是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磥硗昝拦媚锉仨毜眯阃饣壑?,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做一株能結(jié)出饅頭的五色牡丹才行。小伙子也一樣,要壯要帥要多金還要忠誠,真難啊。
正經(jīng)道理,分析起來太過沉重,和吃飯的氛圍是不般配的,把道理講歪,才能和飯局相得益彰,飯才吃得有意思。這方面的高手是蘇東坡。有一天,蘇東坡突然琢磨起顏回的飯量來了。顏回是孔子的門徒,每天吃飯就是“一簞食一瓢飲”,很節(jié)儉,受到了孔子的稱贊??上В?9歲就死了。蘇東坡說,這樣吃飯,的確節(jié)省資源,但難免夭折。要是顏回能兩簞食再加半瓢飲,豈不是能再活39歲嗎?他甚至想到,要是將盜跖兩天的消耗給顏回,夠他吃70年的,但“恐回不要耳”。
蘇東坡的意思,大概是太節(jié)儉也不一定是好事,就算是美德,也不能過分。但不過分不是不徹底。行為上要適可而止,心靈一定要純得無瑕。
顏蠋是齊宣王手下臣子。他和齊宣王一起,吃飯就是牛肉,出門坐車,老婆孩子都穿最好的衣服,可他不干了,辭職,理由是:“美玉出自深山,樸實才漂亮,雕琢成玉器,實際上是一種損壞。人也一樣,當(dāng)了官就有壓力,神形受損。我還是想回家,開飯晚些就當(dāng)吃肉了,溜達著就當(dāng)坐車了,沒什么罪錯就當(dāng)富貴了……”對此,蘇東坡分析:說來說去,顏蠋還是在意肉,在意車啊。晚食為美,安步自適,圖的是個自在,何必拿肉和車說事呢。蘇東坡這么一說,倒讓人想起現(xiàn)在很多素菜館,菜品都是素的,卻起些魚香肉絲、素雞素鵝之類的名字,這不還是奔著肉去的嗎?
荀子有句話: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這話到現(xiàn)在也是名言,意思是后人勝前人,徒弟強過師傅。蘇東坡卻批駁道:這是夢話。青和藍、冰和水,就是一種東西,有什么強不強的?你拿米釀成酒,能說酒比米甜嘛?拿羊肉豬肉做成菜,能說菜比肉更好吃嘛?所以,荀子就是個大忽悠,就靠編貌似有理禁不起推敲的名言混事兒。
蘇東坡一向不待見荀子,說他教出了個李斯,擾亂天下,覺得這人權(quán)術(shù)之心太重。不過靠名言忽悠人的“成功人士”,現(xiàn)在的確大有人在,是可以復(fù)制的。
要說關(guān)于飲食最歪的道理,是唐朝有個叫杜邠的說的。這位杜先生肚量大,特別能吃,吃完了就睡。有人勸他,這樣對身體不好,不是養(yǎng)生之道,杜邠說:“你沒看見過米袋子嗎?里面裝滿了米,特別緊實,可推倒了,袋子就松快了?!?/p>
這道理講的——還真有酒囊飯袋一說。不過話說回來,歪歸歪,這道理講的,還真有自嘲精神。
(摘自《美食》)
編輯/王文浩
▲當(dāng)水成為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