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杰+劉賢芳
( 長沙理工大學(長沙) 湖南長沙 410007)
摘 要:要打破思想政治理論新課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瓶頸”, 就需從共性中探索各專業(yè)間的個性所在,才能形成規(guī)范性、操作性強、有特色的運行機制 。高校設計藝術學專業(yè)以“一體兩翼”的模式、采取課內外、校內外分層次的實踐教學。課內圍繞聽、說、讀、寫、畫、看、演等環(huán)節(jié)選擇主題;課外以校園為軸心,開展公益活動、勤工儉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撰寫調查報吿;校外開展社會調查、進行參觀考察、勞動鍛煉、能力培養(yǎng)、社會服務。通過主動參與、實踐,使學生的認識水平能有所提高, 力求達到最佳效果、質的升華。
關鍵詞:藝術學專業(yè)“思政” 課程 實踐課目標 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想性、政治性、理論性、實踐性、學科性極強的課程,其實踐教學的突出特點是: 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動手操作為途徑,以現象觀察為基礎,以數據采集為依據,以檢驗理論或發(fā)現問題為目的。由此可知思政課程教學不僅要加強理論教學,也要進行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提升教學效果的必然選擇。我們將以設計藝術院?!八颊闭n程為例、來對實踐教學目標、基本要求作進一步的深入探求,以此更好地推進實踐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形成 “一體兩翼”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德藝雙馨” 人才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根本, 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清晰明確,有標準。其設計核心在于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對教材特點的分析,對學情特點的把握,通過研討、探究和實踐檢驗來逐步形成要點。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實踐教學活動,在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塑造和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方面應該達到的標準或者水平,它在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起著導向作用。
因此,設計藝術院?!八颊闭n程應以思想素質培養(yǎng)為核心(“一體”),以學生能力培養(yǎng)為拓展,以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與設計藝術學知識相互滲透為輔助(“兩翼”),形成具有設計藝術專業(yè)特色的“一體兩翼”的教學模式。經過實踐教學,將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科學發(fā)展觀、中國夢的藍圖“內化、入腦”, 使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四有”新人,能踐行核心價值觀、具有創(chuàng)新理念、法治思維、有敏銳的社會感悟力、嚴謹的邏輯分析力、熟練的藝術表現力,又有中國文化底蘊和國際視野,能從事視覺傳達、環(huán)境設計、產品設計、數字媒體藝術、服裝與服飾等專業(yè)設計、研究和教學的“德藝雙馨” 設計藝術人才。
二、基本要求:重在“為人”培養(yǎng)、“德藝”修養(yǎng),實現從書本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
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一體” 的目標要求:用科學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重在“為人”培養(yǎng),以課內實踐教學的方式來提升,通過實踐,識國情、明責任,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能正確對待自己的藝術人生和肩負的歷史使命。 “兩翼” 中的知識目標:以課外校園實踐教學方式來強化。通過親身體驗,直接感知課堂教學以外的知識,進一步印證、理解理論知識,在實踐中,達到開拓思維空間、規(guī)范專業(yè)行為、嚴以修身、嚴以律己,深刻認識社會、增強理論教學的實效性的目的;“兩翼” 中的能力目標:以校外社會實踐教學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在與社會接觸中,做事要實、做人要實,能明辨是非,鍛煉組織、表達、寫作、繪畫、社交能力,激發(fā)其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加強“德藝”修養(yǎng),實現從書本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具體要求如下:
1.課內實踐教學師生“雙向互動”、與熱點問題、生活細節(jié)結合,達到以思促學。教師教學要有負面清單意識,確保實踐教學導向性、正確性和規(guī)范性??刹扇∫詫W生個人和小組為單位,圍繞聽、說、讀、寫、畫、看、演等實踐教學所選的主題,廣泛了解其內容:聽——專家講座、學術報告或由學生自己講課; 說——課堂討論、辯論賽、演講賽、新聞點評;讀——自主研讀原著或經典作品;寫——熱點小論文、心得、總結;畫——大學生活百態(tài)圖;看——公益廣告宣傳片、動畫影視作品或法庭審判錄像;演——以小品、創(chuàng)意繪畫等形式進行課堂表演等。在此基礎上,參與組內討論,精心準備、團結合作、協調配合,以求準確把握所選主題的意義,體現實踐活動效果,從體驗的過程中感知思想觸動。
2.課外校園實踐教學以校園文化為載體,開展促進學生社會化和“三觀”教育的活動,進而提升整體素質
(1)調查報告:立場、觀點要正確,調查態(tài)度要端正、目的要明確、方法要講究。
(2)公益活動:注重創(chuàng)新性、可行性、時效性,遵循公德、符合公意,形成參與者多贏共益的氛圍,不誤學業(yè),做力所能及的事,通過傳播愛心、提高自身修養(yǎng)。
(3)勤工儉學:立足校園,加強外聯,拓寬渠道,服務社會,校外實踐需先備案,加強領導,注意思想教育及安全教育。
(4)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以推動創(chuàng)新意識,激發(fā)創(chuàng)意思維,提高創(chuàng)造能力,鼓勵創(chuàng)業(yè)精神為宗旨,立足學科特點,發(fā)現商機,創(chuàng)立項目,以創(chuàng)業(yè)帶動就業(yè)。
3.校外社會實踐教學依托相關活動方式走出校園、提高思想覺悟、增強實踐能力。
(1)社會調查:有求益的態(tài)度:促進專業(yè)知識與思政課程相關理論的融合;求實:尊重客觀事實,不“唯上”不“唯書”; 求教:眼睛向下,虛心向社會學習,向各階層群眾求教。最終調查報告力求客觀具體,問題講清,原因找準,措施具體,建言務實。
(2)學習參觀:事先有計劃、參觀學習有主題、考察過程有講解、回班上課有討論、組員交流有評價、總結之后有心得,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知識,真正達到觀有所獲、學有所悟、悟有所思、思有所行。
(3)勞動鍛煉:樹立集體觀念,不走過場,克服依賴心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養(yǎng)成吃苦耐勞、艱苦樸素、團結協作的習慣。
(4) 能力培養(yǎng):立足設計、心系公眾、關心社會、獻身藝術,既注重單項技能的培養(yǎng),又注重綜合能力的提高。
(5)社會服務:接觸社會,發(fā)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增強參與意識和責任感,追求社會正義,為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做出努力。
綜上,明確目的和要求,才能增強實踐的成效,調動學生參入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學以致用、不斷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之中,增強思辯意識,探索發(fā)現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最終使學生個體具備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廣泛的社交能力、良好的社會責任感,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論課達到一種“遠者來,近者悅”的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