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花
劇作家創(chuàng)造robot
1920年,原捷克斯洛伐克劇作家卡雷爾·凱培克在他的科幻情節(jié)劇《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中,第一次提出了“機器人”(Robot)這個名詞,由于該劇預告了機器人的發(fā)展對人類社會產(chǎn)生的悲劇性影響,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也正因如此,該劇被認為是機器人一詞的起源。
如今,機器人已有9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在這九十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機器人從一個無任何實質性內容的名詞發(fā)展到機械機器人再到自動化機器人。而在智能化時代的今天,機器人也在向智慧化方向發(fā)展。
無論歷史如何變遷,人類所賦予機器人的愿景是不變的,那就是創(chuàng)造出一種像人一樣的機器或人造人,以便代替人去進行各種工作。但也有一種機器人的發(fā)展會對人類生存造成危害的反對聲。為此,早在1940年,為保護人類的整體利益不受傷害,避免機器人在使用過程中對人類造成意外傷害或災難,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就提出了“機器人三定律”,即: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二、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三、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如果機器人的行為超出了這個范圍, 就可能傷害人類的利益,人類創(chuàng)造機器人的壯舉就會失去意義。
機器人發(fā)展史
如今在各種題材的電影、電視、動畫、小說等科幻作品里,機器人通常被描繪成酷似人類的智能機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機器人都酷似人類。
古代機器人:在《列子-湯問》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說的是周穆王去巡視,在返回途中的路上碰上一個自稱能夠制造的歌舞藝人的工匠名叫偃師。它所造的歌舞藝人能疾走緩行,俯仰自如。雖是一個木制機器人,但它抑低頭就歌唱,歌聲合乎旋律;它抬起兩手就舞蹈,舞步符合節(jié)拍,其動作千變萬化,隨心所欲,完全像個真人。
在春秋時期,有能工巧匠魯班造木鳥 “三日不下”之說;在東漢時期有張衡制造的車行一里路,車上木人擊鼓,行十里路,車上木人擊鐲的計里鼓車;在17世紀中后期的日本則有竹田近江利用鐘表技術發(fā)明并在大阪的道頓堀演出的自動機器玩偶。這些機器人的進化史無不說明人類與機器人的關系早已息息相關,在歷史長的河中機器人也憑借其強大的生命力而蓬勃發(fā)展。
現(xiàn)代機器人:在二戰(zhàn)期間的1939年,由美國西屋電氣公司制造的家用機器人Elektro在美國紐約世博會上第一次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一經(jīng)展出即受到熱烈追捧,引起了極大反響,它可以像常人一樣行走、講笑話,甚至可以抽煙,不過離真正干家務活還差得遠。
機器人技術開始形成則是在1960年,這一時期,機器人主要在工業(yè)領域嶄露頭角。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由美國的Consolidated Control公司和美國機床與鑄造公司(AMF)制造的Unimate(意為“萬能自動”)機器人、Versatran(意為“多才多藝”)機器人在在汽車生產(chǎn)線上成功地代替工人進行傳送、焊接、噴漆等作業(yè),它們在工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經(jīng)濟效益、可靠性、靈活性,使其它發(fā)達工業(yè)國家為之傾倒。
在70年代,機器人技術發(fā)展成為專門學科。這一時期,機器人產(chǎn)業(yè)日新月異,世界各國對機器人的研究也不斷地把機器人技術引向深入發(fā)展。自80年代開始,人類對機器人的研究開始進入智能機器人研究階段并取得顯著成果。
未來·已來
2009年8月,英國皇家工程學院發(fā)布的一份名為《自主系統(tǒng)》的科學報告中首次提出機器人革命這一說法,因人工智能機器人和計算機將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故2019年將迎來機器人革命,屆時,無人駕駛卡車將在馬路上撒歡;聲控機器寵物也將進入尋常百姓家。
未來,機器人也將由智能化向更高級的智慧化方向發(fā)展。機器人不僅在制造業(yè)正在替代工人,還將在軍事、偵察、服務、娛樂等領域服務人類。(編輯/起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