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顯輝
每次習作,教師指導有板有眼,從選題到開頭結(jié)尾,到語言的活用,一一傳授,可是,學生寫出來的習作卻是干巴巴的。我認為,這是閱讀習慣沒有形成,語言積累不會用的結(jié)果。所謂“厚積而薄發(fā)”,我為學生設立“一簿”(疑問簿)“兩本”(觀點記錄本,詞句積累本)的方法,這樣,不僅為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了機會,也為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語文能力打下基礎,更為學生習作語言的精彩添磚加瓦,讓學生妙筆生花。
一、引領閱讀,帶好疑問簿
“不動筆墨不讀書”。不管是讀課文,還是讀課外書,我都要求學生用心讀,帶好疑問簿,將自己的疑問寫在疑問簿上,然后,教師做定期與不定期的檢查,以精神獎勵與物質(zhì)獎勵的結(jié)合,來激發(fā)學生用好疑問簿,鼓勵學生做好記錄,留下讀書的痕跡,哪怕只是記錄了一個問題也可以。重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樹立信心,大膽提出疑問,記下自己的問題。筆者有意識地將這一訓練與習作結(jié)合起來。例如,當我發(fā)現(xiàn)班級里有好些同學能自覺地在疑問簿上記下自己的疑問時,我設立了一個頒獎會,在頒獎會上有“問題大王”的“善于提問獎”,也有敢于“質(zhì)疑”的“進步獎”。會上,我示范寫了一個頒獎詞,然后,便要求學生為自己喜歡的同學寫頒獎詞。其中,有一個學生是這樣寫的:一個善于提問的他,疑問簿上工工整整的讀書記錄,問題真真切切,體會真情流露,感受淺顯易懂,“問題大王”的桂冠不屬于他,又會屬于誰呢?學生用詞樸實而真切。更讓我們欣喜的是,學生竟然是習慣地以問句形式做了總結(jié)。我想:這不正是印證了這句話嗎?“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边@一進步,不就是習慣與能力的提升,習作與閱讀的結(jié)合?
二、細讀品讀,善于做記錄
學生通過閱讀,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對文章的重點句段,感悟卻不深,因而,教師應該著重指導深入理解。例如,教學《一夜的工作》一文,學生都知道這篇課文是從“工作勞苦”和“生活簡樸”這兩方面來寫總理一夜的工作,當學習“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shù)得清顆數(shù),好像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分量?!边@句話時,有的同學說:“從這句話里,我知道花生米并沒有增加,是總理囑咐過值班室的同志,不要弄太多的花生米,說明了總理生活簡樸?!币灿幸粋€同學說:“從這句話里,我知道花生米雖然增加了,但是也太少了,兩個人才吃一碟花生米,說明總理以前吃的花生米更少,這也說明總理生活一直都很簡樸?!眱晌煌瑢W的不同見解都富有思考,富有感情,兩種見解都是對的,但我更傾向于后者。這時,我要求學生在自己的記錄本上,記下同學們不同的觀點和自己的觀點。這樣,為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鋪路搭橋,為激發(fā)學生思維火花,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添磚加瓦,這對學生的習作能力的提升也是大有幫助。記得在寫這篇課文的讀后感時,有一位學生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喜歡上語文課,因為在課堂上,能欣賞到同學們精彩紛呈的表達,讓我懂得對句子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學生的話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呀。是呀,我們的課堂多一些辯論,多一些交流,多一些記錄,語言怎能不精彩?總之,講讀課文時,指導學生細讀、品讀,要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提倡學生記錄不同的觀點。課后,同桌互相交流,互相監(jiān)督,誰記得好,記得多,一周評選一次最佳記錄員,慢慢地讓學生有興趣做好課堂記錄。這一記錄本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個問題的答案,更是學生語言智慧的火花。
三、細讀賞讀,勤寫積累本
學生對課文的重點理解,是對課文局部的體會,而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閱讀教學要體現(xiàn)“整體——局部——整體”的原則,細讀、賞讀、積累,便是重回整體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以齊讀、分組讀、個人讀、引讀等方式,達到熟讀成誦。然后,指導學生抄寫、積累課文中的佳詞妙句。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分類。要求每學一課都做好詞語的積累。為提高積累效果,每月評選一次優(yōu)秀文章,看看誰積累的詞句用得最多,比比誰用詞最美,然后給予一定的獎勵。實踐證明,教學中堅持指導學生積累詞句,就為學生習作的精彩埋下了伏筆。在批改學生日記時,我總能收獲學生的好詞佳句。如學生對山的描寫,能寫出詩一般的語句:時間不允許我飽覽大山在夕陽中的身姿,我只好戀戀不舍地離開我深愛的大山。一個四年級的學生能有如此這般的領悟,緣自我能用“一簿兩本”,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之,運用“一簿兩本”,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又能構(gòu)建課內(nèi)外的聯(lián)系,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和能力的培養(yǎng)。長此以往,學生的讀,一定能變得更有深度,更能自覺地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的寫,就一定能變得更加精彩。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