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阿濤
罰之有道
□劉阿濤
萬瑋攝
教育是一項愛的活動,但當言語說教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時,就有必要運用適度的懲罰教育來對學生起到約束、引導作用,正所謂“罰之有道”。對此,我的做法是遵循五“不”原則。
面對犯錯的孩子,體罰看起來是一種最快速、有效的處理方式——孩子的違紀行為會因暴力的威懾而得到“有效”糾正。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這種簡單粗暴的體罰行為帶給孩子的傷害——它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給孩子心靈蒙上一層陰影,甚至可能導致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以及自卑心理。因此,用體罰的方式來“改造”學生,有悖于我們的教育初衷,必須堅決反對。
許多班級都在實行小組合作制管理,同一個小組的組員們有獎共享、有罰共擔,即為所謂的“連坐”??梢哉f,這種獎懲方式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但如果有個別學生屢次犯錯,導致其他組員多次無辜被罰,那么這些組員難免會對該生產(chǎn)生排斥心理,不僅不利于實現(xiàn)團結合作,還可能刺激該生做出報復性犯錯行為,演變?yōu)閻盒匝h(huán)。
因此,在小組合作模式下,我們應遵循如下原則:“罰”不責眾,做到公平公正,保護其他同學的正當權益;“止”錯有賞,鼓勵組員間的監(jiān)督、幫扶行為,促使小組內(nèi)建立起良性的合作氛圍。
對待犯錯的孩子,我們常用的一些懲罰措施在實質上屬于厭惡刺激,比如讓他們值日、抄寫班規(guī)等;或是減少愉悅刺激,如禁止他們玩游戲、參與集體活動等。這些方法雖然有一定效果,但使用次數(shù)過多的話就會導致“壞蘋果效應”,讓學生走向“破罐子破摔”的錯誤方向。因此,在處罰犯錯的孩子時,我們要盡可能回避這種遷移處罰,以免弄巧成拙。
教育不是萬能的,學生犯錯屢教不改也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在進行批評教育或懲戒教育時,最好不要“揭老底”“翻舊賬”——或許老師是想引導孩子回憶前車之鑒,從中汲取教訓,可對于學生來說,這是對他們的厭惡,是一種傷害。
在“超限效應”下,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更加強烈的反抗情緒,不利于我們對其進行后續(xù)教育。因此,我們在懲戒學生時,一定要就事論事,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的自尊心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東西,要極為小心地對待它。的確,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擁有較強的自尊心,也極易因自尊受挫而產(chǎn)生自卑心理,不利于未來的發(fā)展。我們在通過懲罰手段教育犯錯的孩子時,一定要實事求是、有理有據(jù)地指出懲罰他們的原因,僅針對錯誤行為、錯誤觀念進行糾正和教育,而不能對學生進行人身攻擊,否定學生的人格等。
懲罰的目的在于教育學生、轉化學生,所以我們一定要以寬容和理解為基本態(tài)度,以關注學生健康成長為目的的基礎上進行,既要講究方法,也要掌握火候,決不能任性而為!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光明新區(qū)愛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