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初露+鄒碧瑩
摘 要:美惠三女神是西方美術史中常見的神祗形象,最早見于《希臘志》的文字描述,從古典時代就出現(xiàn)各種視覺形象。文章討論了其圖像志含義及其在不同時期圖像的變遷演化,以說明圖像主題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與文化環(huán)境對圖像的潛在影響。
關鍵詞:美惠三女神;圖像志;裸體藝術
在希臘神話中,卡里斯(Charis)或格瑞斯(Grace)是其中三個魅力女神,擁有美麗、自然、人類創(chuàng)造性和生育能力,一起被稱為卡里忒斯(Charites)或美惠女神(Graces)。通常從最年輕到最年長的依次為阿格拉伊亞(Aglaea)、歐佛洛緒涅(Euphrosyne)和塔利亞(Thalia)。在羅馬神話里她們被稱為卡里忒斯,即美惠女神。
希臘旅行家和地理學家保薩尼亞斯(Pausanias)的《希臘志》,依據第一手的觀察資料記述古希臘,其中詳細描述了美惠女神的不同概念,這些概念在希臘和愛奧尼亞的不同地區(qū)得到發(fā)展。在《希臘志》中,保薩尼亞斯寫道:“我不知是誰第一個在雕塑或繪畫中表現(xiàn)裸體的美惠女神??梢源_定的是,早先雕塑家和畫家都表現(xiàn)了她們著裝像。蘇格拉底?(Socrates)也為雅典人創(chuàng)作了美惠女神像,置于雅典衛(wèi)城的入口處。同時還知道蘇格拉底在深入其哲學生活與意識探究時,因其對待藝術等的反偶像崇拜態(tài)度,而毀壞了其本人的作品。所有這些作品也是著裝的;而后來的藝術家,我不知道因何改變了表現(xiàn)方式?,F(xiàn)今的雕塑家和畫家都創(chuàng)作裸體的美惠女神。”
羅馬哲學家塞內加(Seneca)曾在《論寬仁》一文中將她們描述為含笑的少女,裸體或披著薄紗衣,以她們代表恩惠或饋贈的三個方面:“給予”“接受”與“酬謝”。這一時期三美神形象主要表現(xiàn)在雕塑與龐貝壁畫中。尤其是三位裸體女神站在一起,邊上的二位女神面向同一方向,而中間的那位則朝向相反的方向。每位女性都是一條腿伸直,一條腿彎曲放松。而這一姿勢事實上在古代是沒有的。它的起源不是很清楚,可能是從一排舞蹈者相互搭肩的姿勢中得到啟發(fā),這種舞蹈動作在希臘舞蹈中也很常見。很難準確地說出它們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的,但在所有幸存的美神作品中,它們的比例卻是公元l世紀時的。
15世紀隨著異教美神的再次出現(xiàn),可知其摒棄了自公元前5世紀以來一直絕對遵循的比例法則。在龐貝的兩張壁畫上,她們的軀干變得很長,乳房到分腿處的距離從原來的兩個單位變成三個單位。骨盆很寬,大腿短,整個身體喪失了它的結構體系。
文藝復興時代,裸體美的重新出現(xiàn)是由“濕漉薄衫”來加強韻味的,而波提切利《春》中的美惠三女神創(chuàng)造了藝術世界中的肉體美。三姐妹穿著透明的外衣(非裸體),她們在跳舞(不是靜止的),他們的手圍成一個環(huán)(不是指著雙方),且有墨丘利(Mercury)相伴。在某種程度上,她們就像是凝固的舞蹈者,為表現(xiàn)動作感,通過薄衫的韻律來使人物活動起來,顯露出她們那妖嬈的輪廓。在線條表現(xiàn)方面,可見其受到酒神巴克斯的女祭司形象的影響。
關于《春》中三美神的解經問題,15世紀佛羅倫薩的人文主義哲學家則用她們代表愛情的三個方面:“美”引起了“欲望”而達到“滿足”;此外,她們還代表“純潔”“美麗”“愛情”。而在阿爾貝蒂的《論繪畫》(De Pictura)中對美惠三女神有一種著名的解釋,他根據塞內加的說法把這三姐妹解釋為“慷慨”:其中一個給予,一個接受,一個歸還利益。阿比·瓦爾堡(Aby Warburg)也把注意力轉移到焦萬納·托爾納博尼(Giovanna Tornabuoni)的徽章,那上面的美惠三女神標有題銘:貞潔、美麗、愛情。后來他注意到在喬萬尼·皮科·德拉·米蘭多拉(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a)著作中對美惠三女神所作的寓意性解經,他的徽章上題銘為愛情、美麗、淫欲。而他要人們辯論的九百論題中,并未對維納斯可劃分為美惠女神三位一體作出評論,但在另一場合中他提出了美惠三女神的解經性寓意,即三女神叫做翠綠、歡樂和燦爛,她們是理想美的三種屬性。翠綠表示持久與完美,歡樂指在占有那種不可言喻的歡樂的意志中激發(fā)的欲望,燦爛即用以啟發(fā)理智的燦爛光輝。
當我們了解這一不同的解經性寓意時,在菲奇諾(Marsilio Ficino)致洛倫左·迪·皮耶爾弗朗切斯科(Lorenzo?di?Pierfrancesco)的一封信中似乎說明了美惠女神象征三顆行星,即朱庇特的墨丘利、太陽神索爾和維納斯。然而這種解釋對《春》顯然不適用。菲奇諾也未被這些占星術解釋所束縛,在對柏拉圖的《宴飲篇》的評注中,他賦予其一種美學意義,但與皮科所闡釋的在細節(jié)上又有所不同。
與波提切利縹緲的韻律相比,拉斐爾的《三美神》具有抒情詩般流暢的韻律,既淳樸又精致。其對肉體的感悟絕不是精心雕琢的產物,而是以自然主義手法描繪。畫中三個女人可能代表婦女的發(fā)展階段,左邊環(huán)繞的人物代表少女,而右邊是成熟期的女人,盡管其他解釋也提及過。
人們通常認為,其作品靈感來自錫耶納大教堂中的皮科洛米尼藏書樓里一座毀壞的羅馬大理石雕像,也可能源自其他靈感,因為該主題在意大利很流行。朱利亞·卡特賴特(Julia Cartwright)在《拉斐爾的早期作品》(Early Work of Raphael)(2006)中指出,該作品表現(xiàn)了費拉拉學派的影響遠遠超過古典雕塑,并明確表示該雕塑不是拉斐爾的原型。1930年,歐文·潘若夫斯基(Erwin Panofsky)提出,該畫與《騎士之夢》(Vision of a Knight)為雙幅畫作,以幻想主題為基礎,表現(xiàn)赫斯珀里得斯(Hesperides)拿著赫拉克勒斯(Hercules)偷來的金蘋果。一些藝術史家并不贊同潘若夫斯基的結論,在1987年的《拉斐爾傳》(Raphael)中,羅杰·瓊斯(Roger Jones)和尼古拉斯·彭尼(Nicholas Penny)認為畫中人物比例差異使其不可能是他們所認為的雙連畫。
16、17世紀間,矯飾主義的盛行,逐漸取代了拉斐爾式的統(tǒng)一風格,脫離了古典傳統(tǒng)的影響,以描繪瘦長比例的裸體女像為特色,奇怪的比例是為了引起人們性愛的幻想。當認識到赤裸的人體有必要以一種一貫的風格來遮掩時,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創(chuàng)造了一種具有獨特風格與誘惑力的裸像裝飾手法,將柔和的線條與淺層內部造型相結合,保留哥特派的窄肩和突出的腹部,而用一雙細長的腿和纖細的腰以及起伏有致的輪廓來修飾整個形象。肚臍的位置靠下,比古典法則規(guī)定的尺寸長了一倍。由于沒有表現(xiàn)出肋骨和肌肉,身體顯得更為修長。他的《三美神》正是矯飾主義與哥特主義的揉合,描繪了三位身份不明的女性(分別背對、面對、側對觀者)。他在那些女神身上添加了項鏈、帽子和薄紗,使我們想起了8世紀的印度繪畫。他慣用黑色背景襯托人物,將觀者的注意力聚焦于畫面的作法,在三美神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而最早采用這種手法的是波提切利,且在15世紀的意大利非常流行,說明克拉納赫曾見過類似的維納斯作品。
對形式的加工以及缺乏本質內容,北方矯飾主義仍不過是歐洲藝術史上迷人的支流。進入17世紀,畫家更注重表現(xiàn)裸體女像的肉體與皮膚,杰出的大師魯本斯,其晚年之作《美惠三女神》以重合的輪廓和豐富的內部造型來表現(xiàn)人體的重量,盡可能多地表現(xiàn)肉體的逼真感,并通過皮膚上的皺紋與迭褶來表現(xiàn)三美神的運動感,而不同于波提切利的“濕漉薄衫”。
實際上三美神是魯本斯的三位妻子,右邊是魯本斯的第一任妻子伊莎貝拉,左邊為第二位妻子海倫·富爾曼。三美神的金發(fā)與豐腴的乳房如對豐盛的感恩贊美詩,裸像有一種天真的神態(tài),也代表了一種比古希臘人更樂觀的自然觀。從富爾曼與伊莎貝拉的關系可以看出魯本斯對和睦家庭生活的向往和對女性的人文關懷。魯本斯的裸像與注重形式加工的矯飾主義裸像不同,他對人體的處理更著重于身體的解剖、色彩的渲染和形式的表達。18世紀法國畫家卡爾勒·梵魯(Carle Van Loo)的《三美神》以其簡單的風格、準確的造型與對意大利大師的研究,大大純化了當時的法國畫派,而時人的盛譽現(xiàn)在看來顯得太過。他的名望在隨后幾個世紀里急劇下跌,盡管他的能力依然讓人崇敬,作品的品質和多樣性也值得尊重。
《三美神》形象還可見于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藝術的各種形式中,如波普藝術、抽象藝術和公共藝術等。這座《三女神》雕像是德國藝術家海因茨·馬克(Heinz Mack)創(chuàng)作的公共藝術品,坐落在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附近的林登雕塑園,立于草坪上的一個底座。這是純抽象形式的三美神形象,三根柱子分別稱作阿格萊亞、歐佛洛緒涅和塔利亞,摒棄了具體的輪廓和細節(jié),而變得高度象征性。
而由法國雕塑家妮基·桑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所創(chuàng)作的一組公共藝術品,是國際女性藝術博物館的紐約大街雕塑工程的一部分,具有古典風格。桑法勒以女性為題材,制造與實物一般大小的玩偶,如新娘和婦女分娩時的情境,作品的“身形”均非常豐滿并有不同色彩,以代表著不同的人種。
而這組三女神,其靈感來自于美國藝術家勞瑞·瑞佛斯懷孕的妻子。三尊豐滿的女性雕塑(“娜娜”法語中女人的俗稱),她們似乎在跳舞。由玻璃纖維制成,其中一個娜娜涂成白色,一個黃色,另一個是黑色的馬賽克瓷磚,高12至15英尺。她們穿著有心形、魚類、儀器和其他多種顏色圖案的泳裝,這是一組異想天開的雕塑,三人手臂高舉,如芭蕾舞蹈,且每個人都一腳落地,一腳抬起。妮基·德·圣法爾(Niki de Saint Phalle)認為,作品代表了種族間的團結。華盛頓郵報的杰奎琳·特雷斯科特(Jacqueline Trescott)將三女神看作是波普藝術的一次飛躍,如拉斯維加斯歌舞女郎那樣夸張。
三女神圖像與風格在不同時期的變化,反映了創(chuàng)作期間的不同文化背景;它同時也是西方美術史自古希臘至20世紀發(fā)展的一個縮影,體現(xiàn)了藝術觀念的不斷變遷與反復。
參考文獻:
[1]任子峰,王立新主編. 歐美文學史傳(上) [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英]詹姆斯·霍爾.西方藝術事典[M] .遲軻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5][英]肯尼思·克拉克.裸體藝術[M] .吳玫,寧延明譯.??冢汉D铣霭嫔?,2002.
[6][意大利]彼特拉克.秘密 [M] .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7][英]貢布里希.象征的圖像 [M] .楊思梁,范景中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