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導演的處女作,改編自作家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導演以“文革”七十年代初的軍屬大院為背景,描繪了一群張揚、激情、色彩斑斕的少年們的青春故事。本文將從影視美學的角度出發(fā),結合相關電影理論,分析電影的原著改編呈現(xiàn)、敘事手法以及視聽語言調(diào)遣等方面。
【關鍵詞】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敘事手法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143-01
一、從《動物兇猛》到《陽光燦爛的日子》
《動物兇猛》的原著作者王朔,同時也以編劇的身份參與到了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創(chuàng)作,因此影片繼承了原著青春熱血的精神氣質(zhì)。但在人物塑造、故事情節(jié)和主題表達上有所變化和取舍,以更適宜影視文本表達的方式完成敘事。
對比原著,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影片的主人公馬小軍比小說中更豐滿、形象。小說中發(fā)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一些情節(jié),在影片中集中安在了馬小軍一人身上,為觀眾刻畫了一個典型青春期少年的形象。此外,為了讓電影更加緊湊,影片刪去了他與于北蓓的感情糾葛,將情感主線定在了馬小軍與米蘭之間。同時,影片也增添了一些新人物,為影片的呈現(xiàn)和主題表達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敘事結構和主題表意上,電影更為完整連貫、意蘊深刻。導演在影片開頭就干脆利索地摒棄了小說中開篇的漫長鋪墊,簡短精煉的幾句畫外音輔之背景音樂,將觀眾快速拉入影片的氛圍之中。并對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文革”進行鋪陳,結合軍屬大院營造出一個無政府化的空間,并大量運用黑色幽默的手法,給予觀眾廣闊的思考空間。將個人青春記憶與時代記憶緊緊串連,展現(xiàn)一段夢幻而生猛的歲月。
二、“非典型”線性敘事與“幻想真實”的營造
影片運用了一種“非典型”的線性結構來展開敘事。雖然主體上是采用中年馬小軍的視角進行回憶式的畫外音敘述,但又區(qū)別于常規(guī)的倒敘結構。整體上,仍保持著情節(jié)敘事的線性進程,遵循著: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的經(jīng)典戲劇性結構,囊括以下三個敘事時空:幼年時空、少年時空和中年時空進行轉換。
影片以主觀視角來追述回憶,推動劇情。這有利于影片使用心理時間展開敘事,只講述令主人公最為印象深刻的片段,如偷看女孩兒跳芭蕾、逃課開鎖等部分。同時,也可以任憑記憶來壓縮或延長段落,如和米蘭相處的美好時光就像時間停滯一般,漫長而美好。而最后被大伙孤立后,時間又過得極快。甚至在“老莫”餐廳段落,隨意打斷或推翻講述,這些在客觀敘事中難以成立的方式,卻在主觀視角的敘述之下,顯得合理而生動。
但與一般的主觀視角講述不同的是,影片中包含有雙重的“我”,即少年馬小軍和中年馬小軍。影片在少年馬小軍個性化的有限視角與帶有全知視角的中年馬小軍之間靈活轉換,形成“多重聲”敘述。當影片進入后半段,畫面突然定格,敘述者話鋒突轉,徹底否定了之前的所有敘述?!奥业挠洃浐孟癯隽嗣?。事實和幻覺又絞在了一起?!敝心犟R小軍用戲謔的語氣繼續(xù)說道,“我現(xiàn)在懷疑和米蘭第一次相識都是偽造的?!薄岸嘀芈暋睌⑹龅姆绞酱偈巩嬅婷撾x因果式線性故事的發(fā)展鏈條,而朝著另一個平行的方向展開。畫內(nèi)的“我”敘事完,畫外的“我”又來糾正、打破,甚至重新敘事,真實地反映了記憶本原的樣子,強化“幻象真實”,形成一種強有力的戲劇效果。
三、風格化視聽調(diào)遣與鏡頭語言
影片的視聽調(diào)遣極具風格化,對時代氛圍進行大量的描摹和鋪陳,講述了一段特殊時期的青春記憶和成長故事。一開篇,對于時代氣息的營造接踵而至,鑼鼓漫天、激情高亢的革命歌曲、軍人們凱旋的歡慶場面、飛機坦克遍地的畫面都給人極其真實的歷史記憶?!拔母铩睂Υ蠖鄶?shù)人來說,是一段黑暗的日子。而影片卻打破人們的思維慣性,畫面始終保持色彩的豐富度和充足的光線造型,人物生活在無憂無慮的陽光之下。文革時期象征革命與激情的兩種色彩,即紅色和綠色,也以具體的細節(jié)貫穿全片。
再談到影片獨具匠心的鏡頭語言,始終貼合著人物心理和情節(jié)發(fā)展。如初見米蘭照片的鏡頭,模仿馬小軍看望遠鏡的視角,用旋轉的鏡頭表達出恍惚和心動。其中的插曲,米蘭突然回家,馬小軍躲在床底的偷窺視角,低角度鏡頭,模擬主觀視角,拉近了觀眾與人物間的距離。除了馬小軍愛慕米蘭的主線段落之外,最后“集體”對馬小軍的摒棄,游泳池一景無疑帶有象征意味:馬小軍孤身一人儀式感地走上跳臺,入水后一次又一次游向“集體”,透過水花看到對他伸出友誼之手的幻影,卻又一次次被“集體”踩進水里。這時,一直只屬于米蘭情感主線的故事段落配樂《鄉(xiāng)村騎士》幕間曲,進入到了集體段落,傷感的、悲劇性的音樂把兩條故事線的結局融合為一體:失戀和失群成為了馬小軍最后的青春記憶。
參考文獻:
[1]李顯杰.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
[2]彭貴川,郭五林.復調(diào)的狂歡——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陽光燦爛的日子[J]. 電影評介,2008,(18):50-52.
作者簡介:
夏亦舒(1996-),女,漢族,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廣播電視編導系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