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輝 張選軍 陳健
【摘要】 目的 探討基層醫(yī)院開展腹腔鏡技術在診治腹部創(chuàng)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100例有手術指征的腹部創(chuàng)傷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0例。觀察組患者給予腹腔鏡探查手術, 對照組患者采取開腹探查手術, 對兩組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8.72±3.16)d, 對照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3.38±5.24)d, 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觀察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基層醫(yī)院開展腹腔鏡技術診治腹部創(chuàng)傷, 能明顯縮短住院時間, 提高治愈率, 值得推廣采用。
【關鍵詞】 基層醫(yī)院;腹腔鏡;腹部創(chuàng)傷;應用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8.034
腹部創(chuàng)傷的診治一直是外科臨床所關注的話題, 從原則上講, 以往對于無手術指征的腹部創(chuàng)傷患者采取保守治療, 對于有手術指征的腹部創(chuàng)傷患者采取開腹探查。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 腹腔鏡因其創(chuàng)傷更小等優(yōu)點, 在診治腹部創(chuàng)傷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我國很多基層醫(yī)院也陸續(xù)開展了此項業(yè)務, 現(xiàn)將本院近年來采取腹腔鏡診治腹部創(chuàng)傷的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擇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有手術指征的腹部創(chuàng)傷患者,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0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B超、CT等檢查確診, 并且排除了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以及有嚴重出血傾向等患者, 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觀察組男31例, 女19例, 平均年齡(33.75±6.18)歲。對照組男29例, 女21例, 平均年齡(33.39±5.8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腹腔鏡探查手術指征[1] ①預計有嚴重的實質臟器損傷;②有休克表現(xiàn), 不能除外大血管損傷者;③有明顯的腹膜炎癥狀;④腹部X線平片有氣腹征;⑤行腹腔穿刺抽出胃腸道內容物或者不凝血液;⑥對腹壁損傷進行清創(chuàng)時見傷口有氣體、尿液、腸液、膽汁等流出, 懷疑傷及腹腔內容物者。
1. 3 方法
1. 3. 1 觀察組患者給予腹腔鏡探查手術。術前完善血常規(guī)、血生化、B超、CT等檢查措施, 給予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失血的患者給予補充全血、血漿, 懷疑腹腔內大出血的患者應積極行抗休克治療的同時緊急備血輸血, 腹部腫塊者行腸道準備, 插胃管、導尿管, 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進行腹腔鏡探查手術, 臍部穿孔建立CO2氣腹, 留置10 mm套管針, 置入腹腔鏡對患者腹腔內情況進行探查, 探查部位和步驟根據(jù)具體病情輕柔細致地進行, 一般首先探查正常區(qū)然后再探查患區(qū), 先實質性臟器再空腔臟器[2-4]。根據(jù)腹腔鏡所見損傷部位, 在相應位置做兩個操作孔, 根據(jù)具體情況置入手術器械進行腹腔鏡手術。
1. 3. 2 對照組患者采取開腹探查手術。手術指征、術前準備及麻醉均同觀察組。切口的選擇一般選取腹部正中切口或旁正中切口, 或是腹直肌切口, 需注意盡可能避開腹壁傷口, 切口長度以能夠讓手進入腹腔為度, 術中可根據(jù)需要做適當?shù)难娱L[5]。切至腹膜時注意觀察腹膜顏色, 切開腹膜時觀察有無氣體逸出、腹腔內積液情況、有無大量血液、胃腸道內容物涌出等, 腹腔探查部位和順序基本同觀察組[6]。探查后根據(jù)疾病情況實施相應的手術治療。
1. 4 療效評價標準[7] 治愈:患者腹部損傷癥狀消失, 出血得到控制, 無進行性出血表現(xiàn);有效:患者腹部損傷癥狀有一定的改善, 出血量明顯減少;無效:患者腹部損傷癥狀無改善或進一步加重, 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或呈進行性加重??傆行?(治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8.72±3.16)d, 對照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3.38±5.24)d, 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3850, P<0.01)。
2. 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目前,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進步和設備的持續(xù)更新, 腹腔鏡已成為腹部創(chuàng)傷診治中的一種重要手段, 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果腹部創(chuàng)傷被誤診或診斷不及時, 可極大影響患者治療效果, 同時使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增加, 死亡率增高。本研究結果顯示, 采取腹腔鏡探查手術的觀察組, 雖臨床總有效率與采用開腹探查手術的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治愈率高于對照組(P<0.05), 并且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長于觀察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統(tǒng)計資料表明[8], 腹部創(chuàng)傷診治過程中, 非治療性開腹探查術所占比例高達50%~55%, 而死亡率高達10%。研究者認為采取腹腔鏡探查手術, 具有損傷小、術后疼痛輕、可顯著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等優(yōu)點, 使患者能早日恢復正常的活動, 同時手術可視化優(yōu)勢明顯。Gregori等[9]在75例腹部創(chuàng)傷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性研究中發(fā)現(xiàn), 腹腔鏡診斷腹部創(chuàng)傷合并消化道損傷的成功率非常高, 其準確性達到98.66%, 敏感性為97.61%, 特異性達100.00%。龐敬輝[10]研究腹腔鏡探查在閉合性腹部創(chuàng)傷中的臨床應用研究中發(fā)現(xiàn), 腹腔鏡組28例患者術后無死亡病例, 無切口感染、腹腔感染等手術并發(fā)癥, 腹腔鏡探查及手術治療時間均在60 min以內, 患者住院時間≤8 d, 平均治療費用8346元, 而開腹探查組38例患者中出現(xiàn)死亡病例2例, 腹腔鏡探查及手術治療時間為30~150 min, 患者住院時間最長達15 d, 平均治療費用為9865元。
綜上所述, 腹部創(chuàng)傷采取腹腔鏡探查手術, 能使患者獲得更好的診斷和治療, 可在減少并發(fā)癥的前提下盡量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 提高治愈率, 改善患者的預后, 值得基層醫(yī)院推廣采用。
參考文獻
[1] 張玖福. 腹腔鏡探查術在急腹癥和閉合性腹部損傷中的運用.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6, 14(30):155-156.
[2] 鄭直, 李明杰, 李凱, 等. 經(jīng)腹腔鏡處理胃腸道開腹手術后并發(fā)腹腔出血. 腹部外科, 2012, 25(1):24-25.
[3] Powell BS, Magnotti LJ, Sehroeppel TJ, et al. Diagnostic laparoscopy for the evaluation of occult diaphragnuitie injury following penetrating thoracoabdominal trauma. Injured, 2008, 39(5):530- 534.
[4] 張偉耀. 腹腔鏡探查與治療在腹部損傷中的應用要點分析.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4(23):2740-2743.
[5] 燕重遠. 分析腹腔鏡技術在腹部創(chuàng)傷中的應用.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6, 10(16):86-87.
[6] 陳永勝. 腹腔鏡在腹部創(chuàng)傷診治中的應用體會. 全科醫(yī)學臨床與教育, 2012, 10(2):215-217.
[7] 倪開元, 徐鯤杰, 洪曉明. 腹腔鏡技術在閉合性腹部損傷診治中的應用. 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 2013, 25(1):46-47.
[8] 李永雙, 楊大業(yè), 鄭元, 等. 腹腔鏡在腹部創(chuàng)傷診治中的應用. 腹部外科, 2014, 27(4):301-303.
[9] Gregori PD, Bajec DD, Radenkovi DV, et al. Laparoscopy in the evaluation of blunt abdominal trauma. Aeta Chir Iugosl, 2010, 57(4): 33-38.
[10] 龐敬輝. 腹腔鏡探查在閉合性腹部創(chuàng)傷中的臨床應用. 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 2012, 28(12):1107-1109.
[收稿日期:2017-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