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華
摘要: 瀝青砼路面平整度作為路面質量和使用性能評定的重要指標之一,直接影響行車舒適行及安全性。本文結合多年施工經(jīng)驗針對路基施工對瀝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影響進行剖析。
Abstract: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roughnes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exes of pavement quality and servi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driving comfort and safety. Combined with years of experience i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subgrade construction on the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roughness.
關鍵詞: 路基施工;瀝青混凝土平整度;影響因素
Key words: subgrade construction;asphalt concrete roughness;influencing factors
中圖分類號:U416.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23-0122-02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提升,機動車保有量逐年增加,截止2017年3月底,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已經(jīng)突破了三億輛,有數(shù)據(jù)顯示,機動車保有量近五年來年均增加一千四百萬輛。由于車輛保有量迅速增長,上世界末本世紀初交通大發(fā)展修建的國省道已經(jīng)不能滿足車輛通行,需要對國省干線公路的快速改建升級。公路工程建設質量也在日益提高,特別是瀝青砼路面具有表面平整、無接縫、行車舒適、振動小、噪音低、施工工期短、養(yǎng)護維修方便且適宜分期修建等優(yōu)點,隨著瀝青混凝土路面的普及,與柔性路面相關的基層和路基施工技術迎來了新的變革,這無疑對公路工程施工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關的規(guī)范標準中指出,瀝青砼面層一共包含十個檢查項目,其中最基礎和根本的是平整度,平整度的合格率不僅關注到行車舒適度,更直接影響著施工隊伍的施工質量。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到瀝青路面施工質量,單就路面平整度來說,其就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路面材料的質量、選用的路面施工機械、橋頭涵洞兩端及橋梁伸縮縫的處理、路面結構層施工質量等。本文重點分析了路基施工對瀝青砼平整度的影響,進而探究導致瀝青砼路面不平整的原因,并有的放矢地找到應對及解決方案。
1 瀝青砼產(chǎn)生不平整原因分析
瀝青砼路面作為柔性路面,其結構剛度較小,一旦其直接受到過大的車輛荷載作用,很容易導致其出現(xiàn)較大的彎曲變形,從而降低路面結構本身的抗彎拉強度。一旦路面結構遭到破壞,路基就會受到直接影響,反之,若路基施工質量無法滿足要求,路面結構層也會受到影響,其中不均勻沉陷對路面平整度的影響最大。一旦路面出現(xiàn)不均勻沉陷問題,路面必定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沉陷,從而導致路面不平整,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方面:①若橋頭、涵洞兩端回填壓實度不夠,會出現(xiàn)下沉,進而引發(fā)跳車。②路基填筑工藝存在問題,或者路基填料選擇不當,都可能會導致路基在使用中出現(xiàn)不均勻沉降。③地基處理不當,尤其是積水的濕軟地基沒有處理好,就會使得路基的防護、排水系統(tǒng)存在問題,進而導致路基局部變形和沉陷,嚴重影響了路面平整度。④新老路基搭接處理不當,引起新老路基沉降不一致,反射路面結構層的縱向裂縫和錯臺。
2 路基施工時處理措施
2.1 路堤填筑前原地面處理
要想路基路面工程能夠滿足車輛通行荷載的考驗,必須確保路基的施工質量合格。而對于路基施工質量而言,路基填筑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關鍵部位(原地表、坡面基地等)的路基填筑,直接影響著路基的施工質量,具體分析如下:
①處理完原地面之后,才能開始填筑路堤。所有在路堤修筑范圍內(nèi)的原地面的洞、坑等都應該先進行必要的處理,并依照規(guī)定進行壓實。若路堤基底為腐殖質土或者耕地時,應先將種植土、有機土清除,然后開展平整及壓實處理。原地面壓實一般不小于90。
②新老路基搭接處,應滿足以下要求:最好選用透水性較好的土,盡量選用與舊路相同的填土;確保地基施工前表面無異物;沿舊路邊坡挖成向內(nèi)傾斜的臺階,臺階寬度應≧2m;臺階頂面應做成向堤內(nèi)傾斜4%坡度,并分層壓實;必要時可采取其他加固處理,如土工格柵等加強新老路基搭接。
2.2 路堤填料的選擇
通常情況下,路堤填料不會選擇含草皮土、生活垃圾及含腐殖質的土、有機土、淤泥等,應選用砂礫及塑性指數(shù)和含水量符合規(guī)范的土。并且最好不要選用塑性指數(shù)大于26,且液限大于50的土。選擇路堤填料時應充分考慮多項因素,包括工程作業(yè)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當?shù)赝临|狀況等,綜合分析各項因素后合理選擇路堤填料,且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以下方面:
①控制最佳含水量,使土料在最佳含水量的情況下達到最佳壓實度??刂谱罴押烤唧w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摻少量生石灰或者翻曬都能夠有效降低土質含水量;二是若填料是強度不足的材料或者塑性高的土,可采取向填料中添加石灰、水泥工業(yè)廢料或者其它穩(wěn)定劑的方式改良土的性質,從而達到控制最佳含水量的目的。
②填筑路堤時選用不同土質需要注意的方面存在一定差別,具體如下:
1)為保證施工項目質量,應盡量減少層次,確保每一結構層總厚度≧50cm;
2)填筑下層時若選用的材料透水性較差,應將其表面做成一定的橫坡,從而保證能夠及時排出來自上層透水性填土的水分;
3)科學安排不同土質的層位,將優(yōu)良土填在上層,較為差的材料應填在下層;
4)在不同土質填筑的路堤交接處應做成斜面,并將透水性差的土填在斜面的下部。
2.3 填土路基壓實工藝
應嚴格依照相關規(guī)范標準進行路基施工,正式施工前應先進行試驗路段,確定在填料不同、機具不同的情況下,最佳的機械配套和施工組織、適宜的松鋪厚度、合理的碾壓遍數(shù)、最佳含水量等。
2.4 特殊地基處理
軟土地基存在透水性小、壓縮性高、天然強度低等劣勢,在荷載作用下,很容易出現(xiàn)強度不夠、大變形等問題,因此,必須采取必要措施應對這類特殊地基。在我省阜陽市以南地區(qū)地勢平坦,沿淮河流域,地勢較低,地面高程較低。所在區(qū)域水系較豐富,地下水位較高。作為中新生代的一個沉積區(qū),通常基巖埋置較深,表層基本被松散沉積物所覆蓋,多數(shù)土質都無法承受較大的承載力,且土質壓縮性較低,久而久之形成了濕軟地基,使得路基施工存在較大難度。結合近幾年的施工處理經(jīng)驗及對過去老路出現(xiàn)病害的分析,關鍵做“好內(nèi)排外防”保證路基穩(wěn)定,常用的處理措施主要包括:
①做好排水系統(tǒng)。在路基填筑范圍外側2-3m處挖滲水邊溝,并保證把滲出的水及時排出滲水邊溝。
②滲排水7-14天后,應依據(jù)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采用30cm水泥固化土或砂礫墊層和50cm混凝土塊墊層的處理方案,具體分析如下:
由于水泥固化土的機械化作業(yè)施工對路基基底承載力有一定要求,在路基基底承載力滿足施工條件的情況下,應優(yōu)先選用此方案,該方案能夠大范圍的開展機械化作業(yè),具有處理速度快、效果好的優(yōu)勢。
若路基基底承載力無法滿足水泥固化土的機械化作業(yè)施工,應采用砂礫墊層或碎磚墊層處理方案,并且由于碎磚墊層處理方案能夠通過廢棄物再利用降低工程施工成本,若施工條件允許應盡量選用該方案。
③若面對的是軟土地基,可采用加固土粉噴樁、碎石樁、墊隔土工布等方式。
④對于特殊地段,重點研究水的作用,采用經(jīng)濟合理的方案,做好排控相結合以達到路基穩(wěn)定要求。
2.5 橋頭、涵洞兩端及伸縮縫的防治措施
橋頭、涵洞兩端引起的跳車現(xiàn)象,成為公路工程建設常規(guī)病害,由于因為工作面原因,無法進行大型機械壓實,一般采用人工夯實,實際操作很難達到設計要求。要對其徹底進行治理,我認為處理工藝上嚴格要求,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設計重視,嚴格講臺后是結構物與路基剛柔過度段,結構物施工對原土基礎造成擾動以及河水長期對附近土層侵蝕,造成臺背處基礎不穩(wěn);充分考慮設計要求與實際施工操作,盡量采用透水性好、容易壓實、沉降量小的砂礫碎石材料。
②橋頭設計過渡段,即在一定長度范圍內(nèi)鋪設過渡性路面或設置搭板,如此能夠一定程度上減輕柔性結構路段的承載力,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現(xiàn)跳車問題。
③為避免由于水的原因導致的橋頭路基損壞,應在靠近構造物的背后,設置必要的地下排水設施。
④為提高橋涵兩端路提的施工質量,應結合施工現(xiàn)場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施工方法和工藝,比如進行橋涵端部施工時,由于其工期緊、施工場地窄小、壓實區(qū)域形狀不規(guī)則的特點,應選用專用的小型壓實機械。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想控制好路面平整度,僅僅從表面層控制平整度是不夠的,應從路基施工準備階段就做好平整度控制的相關措施,加強對關鍵工序的施工控制。公路建設相關單位應強化施工管理,完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藝,確保施工質量,從而實現(xiàn)良好的路面平整度要求,進而提高公路工程建設項目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瀝青路面平整度控制[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guī)范[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于書翰.道路工程[M].武漢:武漢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17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