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愛平
【摘 要】文章皆為有情物。選入語文教材的小說、散文、詩歌無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結晶。解讀這樣的文本必須準確把握其中的情感,然后才能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同歡樂共悲戚,從而獲得真正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走進作者;品文析情;做朗讀者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15-0004-02
文章皆為有情物。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陸機在《文賦》中指出:“詩緣情而綺靡?!卑拙右自凇杜c元九書》中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睂τ谠娢膩碚f,感情是其根本,語言猶如苗葉,聲音則為花朵,思想即為果實。如果說思想是詩文的靈魂,情感就是詩文的生命。今天,選入語文教材的文學作品中,那些小說、散文、詩歌無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結晶。解讀這樣的文本必須準確把握其中的情感,然后才能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同歡樂共悲戚,從而獲得真正的情感體驗。那么,語文教師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如何去探尋文本中的豐富情感?這里簡說“三法”。
一、走進作者
文本中的情感與作者的生活是分不開的,作者的生存處境往往是其作品情感的來源。語文教材中的《慈母情深》一文選自于梁曉聲的長篇小說《母親》。在把握《慈母情深》一文的情感時,很多教師只是關注了文本中“情”的一面——母親對孩子的“愛”;其實,文本中還隱含著另一種深深的“情”——孩子對自己母親的“體恤之情”。要把握這種情感,就必須走進作者梁曉聲的生活背景。正如梁曉聲所說:“我的小學時代,中國處于連續(xù)的自然災害年頭。無論農(nóng)村還是城市,大多數(shù)人家的生活都很困難。我自己的母親是怎樣的含辛茹苦,我的同學們的母親們,甚至我這一代人的母親們,幾乎也全都是那樣的。我想要用文字,為自己的,也是我這一代大多數(shù)人的母親畫一幅像。我想,我們常說的一個人的‘愛心,它一定是從對自己父母的體恤開始形成的。”我們來看看文中的幾段敘述:
那一天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母親原來是那么瘦??!那一天我第一次覺得自己長大了,應該是個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錢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
“你這孩子,誰叫你給我買水果罐頭的!不是你說買書,媽才舍不得給你這么多錢呢!”
那天母親數(shù)落了我一頓。數(shù)落完,又給我湊足了夠買《青年近衛(wèi)軍》的錢。我想我沒有權利用那錢再買任何別的東西,無論為我自己還是為母親。
就這樣,我有了第一本長篇小說。
如果沒有走進作者自身的生活環(huán)境,文中的這一處敘述就很容易被忽視,自然也就忽略了作為孩子應該具有的對父母的“體恤之情”,而這種“體恤之情”對于今天的孩子來說又是多么重要的情感品質(zhì)。正如作者所說:“一個孩子開始體恤父母了,那就意味著他或她開始長大成人了。”
挖掘現(xiàn)代文本的情感如此,解讀古代詩文的情感更是如此。比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我們經(jīng)常會理解為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事實上這首只有短短22字的詩,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被稱為齊梁以后兩百多年沒有聽到過的洪鐘巨響,恰恰是因為這其中蘊含了詩人深沉的情感。只要了解詩人的生活背景就不難理解。陳子昂24歲中舉從政,一生冒死直諫,清廉正派,卻不得重用。詩中“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就是說前面的英雄已經(jīng)遠離我們,卻又不見后來者,此刻孤獨的英雄在咀嚼著英雄的孤獨,每個人在國家危難之時,都有英雄情節(jié)。陳子昂作為有使命感的國家棟梁,一個時代的英雄,身邊卻沒有志同道合的人,面對滔滔江水他怎能不發(fā)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慨呢?
二、品文析情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從作家創(chuàng)作的角度出發(fā),指出了“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繼而又從讀者閱讀的角度說“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讀文章時,也要通過文辭來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沿著文辭找到文章的源頭,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將顯現(xiàn),為我們所理解。在我國現(xiàn)當代作家中,何其芳是自覺致力于情感的表達并取得了不俗成績的作家之一。他說:“我企圖以很少的文字制造出一種情調(diào):有時敘述著一個可以引起許多想象的小故事,有時是一陣伴著深思的情感的波動。正如以前我寫詩時一樣入迷,我追求著純粹的柔和,純粹的美麗。一篇兩三千字的文章的完成往往耗費兩三天的苦心經(jīng)營,幾乎其中每個字都經(jīng)過我的精神手指的撫摩?!痹谥行W語文教材里,就選入了何其芳先生的作品。小學有《一夜的工作》,中學有《秋天》《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生活是多么廣闊》等。這里,我們來讀讀《一夜的工作》里的幾段文字:
這時候,值班室的同志送來兩杯熱騰騰的綠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寫字臺上??偫碜屛腋黄鸷炔瑁曰ㄉ?。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shù)得清顆數(shù),好像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會兒茶,就聽見公雞喔喔喔地叫明了??偫碚酒饋韺ξ艺f:“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覺,下午還要參加活動。你也回去睡覺吧?!?/p>
我也站起來,沒留意把小轉(zhuǎn)椅的上部帶歪了。總理過來把轉(zhuǎn)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
在回來的路上,我不斷地想,不斷地對自己說:“這就是我們的總理。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經(jīng)常這樣想,我想高聲對全世界說,好像全世界都能聽見我的聲音:“看啊,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你們看見過這樣的總理嗎?”
文中對周總理工作與生活狀態(tài)的描寫,就像工筆畫,一筆一筆地,一段畫面一個形象地加以呈現(xiàn)。就是在這樣的呈現(xiàn)中,一種氛圍、一種心理、一種情感同時在字里行間彌漫開來。細節(jié)形繪情感,情感融入語言;情感與細節(jié),細節(jié)與語言相生相成,相得益彰。直至最后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大國總理的無比敬愛之情的表達,是那么流暢而自然、熱忱而奔放。可以看出,在這個過程中,最根本的是作者之心對所寫人物之心的入微體會,最為關鍵的是形之于筆墨時對文字極端苛刻的揣摩與運用。
何其芳的作品如此,其他一些作家的作品也是如此。小說如此,散文如此,詩歌更是如此。其例不勝枚舉。一句話,作者經(jīng)過“精神手指”“撫摩”出來的文字凝聚了他們深厚的感情,抓住這些文字進行體會,便是我們把握作品情感的“披文”之道。
三、做一個“朗讀者”
2017年初,中央電視臺推出了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節(jié)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節(jié)目旨在實現(xiàn)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xiàn)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這檔節(jié)目給我們解讀語文教材文本中的情感能帶來怎樣的啟示?這就是,語文教師更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好的“朗讀者”。朱自清先生說:“就一首首詩說,我們得多吟誦,細分析?!庇懈星榈乩首x文本是我們獲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徑。通過朗讀把作品中所蘊涵的無形情感轉(zhuǎn)化為內(nèi)心的真實體驗,使抽象、空洞的文理生動形象地躍然紙上,讓作者的情感與我們的心靈感受相聯(lián)接,更能進一步感受作者的心聲。因此,做一個“朗讀者”又是一條十分有效的“披文入情”之道。莫懷戚的《散步》里有這樣一段文字:
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小時候我很聽她的話一樣。
2007年4月28日,筆者教學這篇散文。在教學之前,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問筆者備課的情況。沒有聽筆者多言,于老師說:“你把這篇文章讀給我聽聽。”當筆者讀到“她老了”一處時,于老師果斷地打斷了。他說:“你讀得不行!我來讀讀?!碑斅犛诶蠋熥x到“她老了”時,筆者的眼睛立刻模糊了,心禁不住顫動起來。筆者時年43歲,自以為已經(jīng)對人生有所體悟和覺察,對母親生命的歲月也有了理解。但是,當聽于老師讀“她老了”3個字時,才知自己是多么膚淺,遠不及已經(jīng)66歲高齡的于老師對生命的感悟和對母親的那份深情。于老師一口氣讀完了《散步》全文,而筆者聽得熱淚盈眶。讀完了,于老師說:“語文老師備課,重要的是備‘讀。你的功夫還沒有達到,要練‘讀功啊!”“練‘讀功”,這是于老師對筆者的真誠教誨之言,也一直是于老師的文本解讀之道。是的,語文教師若要“披文入情”,首先就得做一個優(yōu)秀的“朗讀者”。
參考文獻:
[1] 王林.作家和你談課文[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9.
[2] 易明善,陸文璧,潘顯一.何其芳研究專集[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
[3] 孫玉石.《中國現(xiàn)代解詩學的理論與實踐》代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編輯:易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