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虹[太原師范學院外語系, 山西 晉中 030619]
《記一位忠實的朋友》的文化語境解析
⊙晏 虹[太原師范學院外語系, 山西 晉中 030619]
《記一位忠實的朋友》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一篇散文佳作。雖篇幅短小,卻意味深長。希臘神話、希臘悲劇、莎士比亞以及對死亡的思考等文化元素點綴其間,展示出伍爾夫深邃廣博的文化魅力,既為文章增色,亦給讀者無窮的回味。
弗吉尼亞·伍爾夫 《記一位忠實的朋友》 文化魅力
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被譽為“20世紀最佳女作家”,是“意識流”文學在英國的代表作家之一。她才華橫溢,寫小說、文學評論,也寫了大量的散文隨筆,共有三百五十篇之多。這些作品是她小說創(chuàng)作間歇的“副產(chǎn)品”,其以高度的文化修養(yǎng)、輕松的筆調(diào)、精致的文筆寫出她個人的各種細膩的人生感受,也因此成就了她散文大家的聲望?!队浺晃恢覍嵉呐笥选酚浭隽思抑幸恢粚櫸锕飞掣鐝哪暧椎缴K結(jié)的故事,篇幅雖然短小,卻敘事詳盡;看似平凡,卻見微知著,傳達出深刻的人性哲理,是英式散文的佳作。本文嘗試從其內(nèi)容所涉及的文化語境入手,條分縷析,以更好地領略這篇散文的意涵及伍爾夫本人豐富與深邃的文化底蘊。
伍爾夫天資聰穎,才學廣博。雖然她生活在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因性別而沒有機會入學接受正規(guī)教育,卻有幸在家坐擁父親的書城。父親的藏書很多,她在那里取自己所愛,自由地瀏覽和閱讀。她一生的閱讀量非常人可比,尤其熟讀古希臘、羅馬神話與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作品,并由此滋養(yǎng)了她非凡的智慧、品位、才情與獨創(chuàng)性。伍爾夫開篇借用一只端坐在主人家地毯上的波斯貓的冷眼旁觀,道出人類在形成自己的文明之前,尚在穴居、飲血茹毛之時,曾尊奉貓的祖先為神靈(比如古埃及人),如今卻將這神明馴養(yǎng)在家中作為寵物。緊接著伍爾夫道出依據(jù)希臘神話,諸神創(chuàng)造了人類,教會人類各種生存技能,而如今人類反倒要教導眾神如何高雅地喝茶——要加塊糖(It is one of the refined sins of civilization,for we know not…who it is Pan,or Nymph,or Dryad that we have trained to beg for a lump of sugar at tea)。希臘神話是歐洲文化的源頭,黑格爾謂之歐洲人的“精神家園”。伍爾夫信手拈來歐洲人耳熟能詳?shù)南ED神話中的典故,不動聲色地委婉地暗示了現(xiàn)代人類理性文明的自負。
希臘悲劇中的合唱隊給伍爾夫以很大的啟迪。合唱隊會在幕間出現(xiàn),一邊跳舞,一邊唱歌,歌詞的內(nèi)容既可以向觀眾解釋劇情,亦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伍爾夫在文中以“我”的身份出現(xiàn),既是一位旁觀者,亦是一位講述者,類似一個希臘合唱隊的角色,當沙哥命運發(fā)生重大轉(zhuǎn)折的時刻她會站出來,道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伍爾夫選擇用“他”而非“它”來指代沙哥以表示她對任何生命都充滿了人性的尊重,用“王室”(royal)“尊貴”(homage)等高雅、正式、人性化的措辭來描繪沙哥的血統(tǒng)純正,品行高貴,是全家人最忠實的朋友。他身價不菲,家人頗以他為傲,甚至覺得男女主人的稱呼(his masters and mistresses)亦為不妥,而寧愿自謙為沙哥的伯父母(such a title though was absurd where Shag was concerned,so we called ourselves his uncles and aunts)。美好的歲月一過經(jīng)年,一只新來的、年輕的、迷人的牧羊犬成為沙哥的克星。面對挑戰(zhàn)者,老邁的沙哥極力維護自己的地位,有時也不惜屈尊學牧羊犬的樣子,笨拙地抬起一只僵硬的手讓“我”握住來博“我”一笑。那一瞬間,熟知沙哥獨立品性的“我”眼淚差一點奪眶而出(It almost brought the tears to my eyes)。這樣的瞬間對于敏感的伍爾夫而言,是她創(chuàng)作的靈感,而她也最擅長去捕捉這種“意識層面的重要瞬間”。她認為這“瞬間”是感受的“瞬間”,是想象的“瞬間”,是意識思維的“瞬間”,也是理性與感性交匯的心靈的“瞬間”,作家的任務就是去抓住生活中這樣最細致的情節(jié)與印象,寫作也因此才成為最有意義的事情。同時伍爾夫用輕靈的筆致展示出這樣的瞬間,以其豐富的寓意,真切的情感,撥動著讀者的心弦,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而伍爾夫以這樣的敘事方法將沙哥的命運與自己的觀察與感受疊加在一起,也更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是人性悲劇的經(jīng)典。就是在那樣的一瞬間,沙哥的舉動令“我”想起了老李爾王(I could not help thinking,though I smiled,of old King Lear)。此處伍爾夫言及于此,再無贅語,卻意味深長。屈尊模仿畢竟非沙哥所擅長,亦非王者該有的風范,他最終決定要背水一戰(zhàn):兩只犬滾作一團,毛發(fā)亂飛,鮮血淋漓。但無論如何,勝敗的裁決權掌握在人類手中。在他和牧羊犬一番大打出手之后,家人決定送走沙哥,理由是沙哥已經(jīng)歷過他生命中的輝煌,現(xiàn)在該讓位于新來者了。讀者可以想象離家的那一刻,沙哥的內(nèi)心或許就像出讓王位后滿頭蓬亂白發(fā)的李爾王,在黑暗的曠野中流浪,頂著暴風雨,對著蒼天呼號,絕望地控訴他的人類至親何以如此背信棄義,何以如此虛情假意,何以如此冷酷無情。伍爾夫當時作為旁觀者,對此的看法是雖然家人的做法有些不仗義,但,或許,也還是可以諒解的吧(The decision we came to was base,unjust,and yet,perhaps,excusable.The old dog has had his day,we said,he must give place to the new generation)。語氣中帶著些許的遲疑和不安。那么這個決定終究是理性?是冷酷?這尚是個問題。
死亡是悲劇永恒的主題。高貴的王者最終無辜地死去,其命運令人同情和憐憫。冥冥之中在他生命即將終結(jié)的那一年,沙哥自己找回了老主人的家,最后是在走向主人家花園過馬路時,一輛駛過的馬車結(jié)束了他的生命。存在主義把死亡看作悲慘的宿命,伍爾夫卻認為死亡令生命更燦爛,因為死亡可令精神永生,令生命永恒。因此她對沙哥生命的結(jié)束沒有哀憐,唯有欣慰——即使活著,也不會快樂了,那就讓它結(jié)束吧(The blind,deaf dog neither saw nor heard a hansom;and the wheel went over him and ended instantly a life which could not have been happily prolonged)。多年后,當伍爾夫自己不想再忍受病痛折磨時,她在遺書中寫下了同樣的話,之后將自己思考與創(chuàng)作的一生淡定地結(jié)束在一條河流之中?!拔乙v身撲向你,我不曾失敗,也不曾屈服,啊,死亡!”伍爾夫的創(chuàng)作時期主要集中在歐洲“一戰(zhàn)”之后與“二戰(zhàn)”之前,家國動蕩多難,加上自小的病痛使她很早就對死亡有了過多的思考,并將其體現(xiàn)在自己的作品中。沙哥的死令伍爾夫?qū)λ劳鲇辛诵碌念I悟,是沙哥有意或無意地伴隨了她心靈的成長。伍爾夫最終超越了生死,學會了直面死亡,選擇向死而生。
家人就這樣告別了一位忠實的朋友。在銘記他的美德之時,讀者也在反思,在一個人類主宰的世界里,動物身上與生俱來的、神秘的、浪漫的、富于情感的本能,不正是人類最缺少的感性因子嗎?相比較之下,人類的理性思維是多么的冷酷和無情,這或許也正是人類創(chuàng)造文明必須付出的代價。沙哥之死令伍爾夫不再糾結(jié),她用文章結(jié)尾的最后一句話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感受——結(jié)尾實際上也就這一句話——沙哥的命運、結(jié)局,過錯皆不在犬(So we say farewell to a dear and faithful friend,whose virtues we remember and dogs have few faults)。收尾自然、含蓄、意味深長。沙哥的生命雖然結(jié)束了,其忠實的美德卻為人類所銘記;伍爾夫的生命雖然結(jié)束了,其深邃的文化魅力卻在作品中獲得了永生。希臘神話、希臘悲劇、莎士比亞、對于死亡的思考等文化元素如散珠碎玉般點綴在文中,增加了文章的光彩和人文厚度。這是身為散文大家的伍爾夫刻意在漫不經(jīng)心中留給讀者的回味。
① 〔德〕G·W·F黑格爾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頁。
② 〔英〕弗吉尼亞·伍爾夫著,翟世鏡譯:《論現(xiàn)代小說》,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頁。
③ 〔英〕弗吉尼亞·伍爾夫著,曹元勇譯:《海浪》,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363頁。
④ Virginia Woolf:The Waves
,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World,Inc.1931,110.作 者
:晏虹,碩士,太原師范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西方文化與美國史。編 輯
:李珂 E-mail:mzxsl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