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波 陳建
2010年底,他就任村支書時,全村是有名的貧困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過4046元;隨后五年間,他帶頭嘗試發(fā)展各種產業(yè),“屢敗屢戰(zhàn)”差點耗光了所有家當,終于為村民找到致富路;他舍生忘死工作,即使到了生命盡頭,仍為全村百姓忙碌奔波……2016年3月28日,身患肝癌的他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程,倒在了脫貧攻堅的路上。
2017年6月中旬,記者來到廣元市昭化區(qū)虎跳鎮(zhèn)南斗村,探尋被村民們譽為“拼命支書”的原村黨支部書記張紹清的故事。
為了村民致富,他“屢敗屢戰(zhàn)”
南斗村位于嘉陵江畔,是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最大的移民村,也是有名的貧困村。2010年底,經營洗沙場、每年收入20多萬元的“能人”張紹清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后,他做的頭一件大事就是整村移民搬遷,帶領群眾選址、拓荒、平場、修路,在昔日的棄荒地上建成了一排排洋房。
喬遷新居是喜事,但南斗人卻樂不起來,為啥呢?全村人為建新房負債了,幾乎每家都有少則兩三萬元、多則十幾萬元的貸款,貸款總額達460多萬元。村民三天兩頭找張紹清訴苦:“張書記,沒門路掙錢,今后日子咋過喲?”
村主任熊軍明回憶,易地安置后,南斗村民有的去了市區(qū),有的到了鎮(zhèn)上,剩下老弱病殘。全村三面環(huán)水、人均僅有4分土地、產業(yè)基礎一片空白,生存尚且堪憂,脫貧奔康談何容易?“群眾信任我,我就不能退縮?!薄拔以谇懊嫣铰?,成功了你們就跟著來,失敗了也不用交學費!”張紹清的鄭重承諾,堅定了村民的脫貧信心。
聽說黃羊市場好、利潤高,張紹清考察后貸款辦起養(yǎng)殖場。然而,黃羊不適應庫區(qū)蓄水環(huán)境,生長慢,死亡率高,張紹清一下子虧了7萬多元。到郫都區(qū)考察,張紹清萌生了種辣椒的想法,并聯(lián)系好收購商。他發(fā)動三名村組干部,在50畝開荒地上做實驗。那年天旱,加之新地貧瘠,每家虧損了1萬多元。
兩年時間下來,張紹清先后嘗試過養(yǎng)黃羊、山雞,種辣椒、木耳、百合……但都以失敗告終,共計虧損30余萬元。妻子楊翠蘭痛心疾首:“你這個書記再當下去,我們全家的老本都得賠光?!薄拔乙粋€人虧了不要緊,只要群眾不吃虧就好?!薄皩覕覒?zhàn)”的張紹清毫不氣餒,“哪怕虧得血本無歸,我也要給南斗找到一條出路?!?/p>
他和村“兩委”一班人邊嘗試邊學習邊總結,跑遍了周邊市縣,思路逐漸清晰。終于,2015年秋,南斗村找準了“黃桃+水產+垂釣”的產業(yè)發(fā)展方向,制定了發(fā)展觀光旅游的規(guī)劃?!耙劳心隙反迦姝h(huán)水、嘉陵江面寬闊的獨特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形成‘春賞桃花,夏摘水果,秋日垂釣,冬觀江景的特色,不就成了金庸小說里的桃花島嗎?何愁村民過不上好日子!”
然而,這份美麗的藍圖剛剛才繪就,張紹清卻查出患了肝癌晚期?!啊沂强床坏竭@一天了,你們一定要攢勁干,讓大家過上好日子。這是他去世前幾個月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比缃竦哪隙反逯鴺吩坪瑴I回憶著那段時光。
為了百姓,他豁出性命當“工作狂”
“張書記人品好,處處為大家著想,工作起來就不要命?!薄盀榱舜迕竦睦?,他是沒日沒夜辛苦操勞啊?!弊咴诮值缹挸ā⒄麧嵠恋哪隙肪劬狱c,不時有村民向記者講述張支書的往事。
2014年5月,他和時任村文書樂云從郫都區(qū)購買辣椒苗連夜返回。凌晨4點,由于過度疲勞,汽車撞上了隔離帶,張紹清的額頭被撞出一條長長的口子,鮮血直流?!安灰芪?,耽擱了時間,辣椒苗就枯萎了?!睆埥B清拿一疊餐巾紙,死死壓住傷口,鮮血順著手指往外流,染紅了上衣和座位……
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張紹清的體重從160斤降到80斤,穿衣、吃飯都需要家人幫忙,但他卻打電話把村組干部叫到家里,靠在床上和大家討論事情、安排工作?!笆中g后傷口未愈,張書記只能坐在地上,一邊吃藥一邊看文件?!蹦隙反宓谝粫浝钣芽f。
“橫豎一條命,就算我倒下,身子也要往前撲!”2016年的冬天,走路都一步三喘的張紹清想起二組通往江邊的一截石梯路還沒修好。他迅速召集村組干部商量,第二天就開工修筑。凜冽的寒風中,南斗人揮汗如雨挖土抬石料,勞動的號子聲此起彼伏,極度憔悴的張紹清披著舊軍大衣站在四面漏風的觀景廳里注視著這一切,無聲地為大伙兒加油……
“今后選支書,就要選張紹清那樣的人”
“為了南斗的父老鄉(xiāng)親,我愿意奉獻自己的一腔熱血?!弊鳛閺V元市的優(yōu)秀黨支部書記,張紹清在全市巡回報告中不止一次動情地說,“我這幾年比常人的10年甚至20年還要豐富充實。”
在南斗,人去世后,安棺材土葬、修建墓碑是傳下來的風俗?!澳隙啡硕嗟厣?,不能讓死人占了活人的地,要給后人留夠生存的空間。”病重時刻,張紹清組織村民在松嶺梁開辟荒山,修建生態(tài)公墓陵園,并叮囑家人自己去世后一定要葬進陵園。
2016年3月17日,這是楊翠蘭永生難忘的一天。那天是她的生日,病重的丈夫掙扎著從醫(yī)院回到家里,為自己點上生日蠟燭,顫抖著雙手給她一口口喂生日蛋糕,流著淚說:“20多年,我沒有為你慶祝過一次生日,沒有好好陪你,我虧欠你太多。”11天后,年僅51歲的張紹清走了,他成為南斗村陵園首位入駐者。在那里,他時刻注視著這片熱土一點一滴的變遷……就在這一年底,南斗村摘掉了窮帽,人均純收入超過了1.1萬元。
“今后選書記只有一個標準:就看能不能像張紹清一樣干事創(chuàng)業(yè),關心百姓?!边@是南斗村民自定的干部“選拔標準”,更是老百姓對這位辭世村支書的最好評價。 (作者單位:陳建/昭化區(qū)委組織部) (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