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杰 周 蕓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315211)
中國文化在美國的傳播路徑研究
吳 杰 周 蕓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315211)
五千年的中國文化燦爛輝煌,但是在近代受到各種影響,如列強入侵,內戰(zhàn),西方文化涌入等。而隨著中國經濟政治的大力發(fā)展,國際地位提高,中國在文化的傳播上卻顯出一股頹勢。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國文化在美國這個“文化大雜燴”國家中的傳播路徑和達到的效果,以此為根據總結出中國文化傳播有效途徑。
中國文化;美國;跨文化傳播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是隨著人類的生命活動而產生的一個包含性詞匯,涵蓋了一個地區(qū)人類衣、食、住、行、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語言、習俗、信仰等等各個方面,很難有一個精準的定義。東西方學者普遍認同的一個解釋是: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中國文化便是整個中華民族從老祖宗那里傳承下來并且經歷了一代又一代人民的發(fā)展完善所形成的獨特文化。作為一個泱泱大國,超越五千年的歷史積淀成就了我們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我國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延續(xù)至今不曾間斷的國家,豐富的文化資源也曾對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可由于近代的戰(zhàn)亂,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逐步跌落,與經濟,政治力量等硬實力相比,文化軟實力反而成了劣勢。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協(xié)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這也愈發(fā)凸顯出中國在文化軟實力方面的不足。
美國是一個資本主義超級大國,擁有著領先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經濟、軍事、政治、科技以及文化等力量。經濟政治等自不必說,對于美國這個只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國家,在文化方面居然也能保持相當強大的影響力,原因可能在于其本身是全球最大的移民國家,來自世界各地源源不絕,各色各樣的人口攜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聚集于一堂,再加上美國人民積極汲取各種文化的優(yōu)秀之處,并將其發(fā)揚光大,使得美國的文化實力不斷增強。中國文化也因為大量華人的移民,在美國各地開花,比如各地的唐人街、中餐館等。調查探索中國文化在美國的傳播路徑有利于了解中國對外大力傳播中國文化的傳播效果,可以更直接的觀察到這些途徑之間的效率差異,以此作為參考,對于傳播效果好的途徑發(fā)揚光大,傳播效果不盡人意的途徑總結歸納其弊端,找到有效的方法克服,或者直接另取新徑,嘗試新的方法,為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推廣打基礎。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結合數據來分析中國文化在美國的傳播路徑。
關于問卷的受眾。調查問卷的受眾為美國紐約州某私立大學的本科學生及教職員工,年齡在18~50歲之間不等。在接受問卷的受眾群體中白種人為大多數,占據了總人數的88%,另外還有3%的黃種人和9%黑種人,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3:8。本調查問卷采用匿名的方式進行隨機發(fā)放,總共收到118份有效問卷。
關于調查問卷的內容。調查問卷采用全英文形式,總體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關于受眾自身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種族,曾經去旅游過的地方和曾經遇到過的其他國家的人。第二部分是程度選擇題,以接觸到中國文化的各種途徑分為以下八個板塊,分別是遇見的人(people),去過的地方(travel),上過的課程(academic courses),接觸到的商品(commercial products)、文化產品(cultural products)、文化活動(cultural activities)以及接觸到的傳播媒介(media),而在這幾個板塊下又分為更加具體的方面。在遇見的人板塊下分為被領養(yǎng)的中國孩子,美國出生的中國人,中國同事,中國鄰居,中國親戚,中國朋友,中國旅客,中國的交換生,中國的交流學者,中國的商業(yè)伙伴以及中國的學者。在去過的地方板塊下分為去過中國大陸旅游,去過臺灣旅游,去過香港旅游,去過美國的唐人街。在上過的課程板塊下分為在高中學過關于中國的歷史課,在大學學過亞洲文化課,在大學學過漢語班或中國文學課,上過功夫課。在接觸到的中國商品板塊下分為中式餐館的中餐,超市里碰到的中國食物,中國制造電子產品,中國制造服飾與配件,中國制造家具、床具及燈具。在接觸到的中國文化產品板塊下又分為中國的茶,中國的絲綢,中國的瓷器,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刺青和中國雕塑。在接觸到的中國文化活動板塊下又分為中國新年慶?;顒?,除了新年之外的其他中國節(jié)日慶祝活動,中國文化展會,中國音樂表演和中國教堂活動。在接觸到的大眾傳播媒介板塊下分為中國小說與雜志,中國電影,美國小說中涉及中國文化的部分,美國電影中涉及中國文化的部分,電視上關于中國的新聞,報紙上關于中國的新聞以及社交媒體上關于中國的視頻。在每個選項中分別又以從不(never)、罕有(rarely)、有時(sometimes)、經常(often)、總是(always)分別記1~5分,然后對統(tǒng)計結果進行整理歸納。
經過統(tǒng)計,得分高于400分的選項都處于中國商品這個方面下,分別是中餐,中國制造電子產品,中國制造服飾與配件,中國制造家具、床具及燈具。在早期中國國力衰弱,被列強入侵,國內政治局面極其不穩(wěn)定之時,第一批中國工人乘著“淘金熱”的浪潮去往遙遠的美國加州打拼自己的生活。到19世紀中期,美國就開始出現(xiàn)了中餐館,這個時候的中餐館只是為了滿足當地的移民過來的華人們的需求,他們的中國胃適應不了美國本地的食物,再加上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中國餐館應運而生。但是隨著1882年《排華法案》的出臺,大量中國勞工被遣返,中餐館一下子沒有了生意來源。中餐館的老板們便開始考慮美國中部及東海岸市場,這為現(xiàn)在很多美國社區(qū)中都設有中餐館的形勢埋下了基石。中餐的味道也開始漸漸迎合美國當地人的口味,趨向于酸甜化,形成了獨特的“美式中餐”,美國人逐漸接受并且迅速喜愛上了這種中餐,而后來《排華法案》被廢除,來到美國的華人又漸漸多了起來而且不再僅限于福建、廣東兩地,像湖南、上海、北京、四川等地華人來到美國也帶來了各色各樣的中式菜肴,中餐館迅速在美國大街小巷崛起,美式中餐也逐漸成了美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中國產業(yè)都開始實行國際化標準,很多國家也開始更加直觀的認識到中國獨特的物質文化,如絲綢、茶葉等。而國內制造業(yè)的快速興起也為打上“中國制造”標簽的產品走向世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于美國民眾而言,中國制造的產品質量好,又實惠,可謂是物廉價美,這是打動顧客的基本前提,所以美國的民眾都越來越喜愛中國產品?,F(xiàn)如今一些中國生產商又有著充足的資金,能夠進行耗資巨大的廣告宣傳,著力營造為客戶所信賴的品牌,比如海爾,華為等企業(yè)都走出國門進入美國市場,中國制造正走入美國老百姓的方方面面。
得分在300分~400分之間的選項平均分布于各個板塊中,在遇見的人板塊中對應的分別是被領養(yǎng)的中國孩子,美國出生的中國人,中國同事和中國的交換生四個選項處于比較常見的地位。截止2016年,在美國有將近8萬名被從中國領養(yǎng)的兒童,絕大部分都是女孩,因為在美國收養(yǎng)手續(xù)繁瑣,且有“二次收養(yǎng)”的規(guī)定,這使得許多迫切想要孩子的美國家庭不遠萬里跑到中國去尋找機會。再加上現(xiàn)如今許多中國準媽媽瞄準美國的“出生公民權”,紛紛跑到美國去誕下自己的孩子來為以后全家獲得美國國籍做準備,更加使得美籍華裔小孩的數量持續(xù)增長,與美國本地居民接觸的機會也大大增加。根據2016年學生與交流訪問學者項目(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Program, SEVP)季度數據報告顯示,中國學生的數量依然在美國國際學生中拔得頭籌,除了部分學生畢業(yè)之后就回國之外,還是有相當大一部分學生選擇在美國發(fā)展,尋求更大的機遇。在上過的課程板塊中對應的那一項為中學時上過的歷史課,這不難解釋,因為與中國中學的歷史課有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一樣,美國中學歷史課也分成美國歷史與世界歷史兩個板塊,中學時上過關于中國歷史課程的人也就有很多了。在接觸到的傳播媒介板塊中,得分最高的屬美國電影中涉及中國文化的部分和電視上關于中國的新聞這兩項。中國文化出現(xiàn)在美國電影中已經不算是什么稀奇的事了,像迪士尼的《花木蘭》、《功夫熊貓》等電影不僅將中國文化運用得出神入化,同時也為美國人揭開了中國文化的神秘面紗,贏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重驚喜。而像近幾年《變形金剛》等影片中也大大加入了中國元素,比如在中國取景,啟用中國演員等來打開中國市場,這種趨勢在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多。在美國眼里,中國是一個非常強力的競爭對手,在各種世界局勢中影響著美國的地位,“中國威脅論”不僅僅是說說而已,所以美國緊盯著中國的一舉一動,電視中也充斥著大量關于中國的新聞報導。
得分在100分~200分之間的選項基本上都集中于去過的地方,上過的課程,接觸到的文化產品以及文化活動這幾個板塊下。雖然近年來中國正大力宣傳中國的風景,也吸引了一批外國游客來華旅游,但是對于整體人數來說還是渺渺。中國大力建設的孔子學院,雖然取得了好于預期的傳播效果,但是對于大面積宣傳的工作還有待加強,這也使得真正了解這一方面的人數較少。而對于文化產業(yè),雖然在發(fā)達國家中發(fā)展得已經較為繁榮,但在我國卻還處于起步階段,盡管近幾年國家已經給予了高度重視,時間上的差距還是導致我們真正高質量的,能代表中國走出國門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少之又少。
在這個信息高速流通的世界,選擇以何種方式來傳播文化決定了文化傳播的廣度與深度。本文選擇從探索中國文化在美國的傳播路徑及其達到的效果角度出發(fā),采用了隨機發(fā)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并詳細分析得到的數據,結果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在美國傳播途徑中取得的傳播效果最好的是中餐和“中國制造”的商品,居于其次的是遇見在美國出生的和被領養(yǎng)的華裔,學過關于中國的歷史課程和電視上出現(xiàn)的中國新聞或是美國電影中帶有中國元素,而傳播效果最差的是曾去過中國旅游,接觸到關于中國的文化課程,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這給了我們一些啟示:第一,積極宣傳中國美食,可以多拍幾部如《舌尖上的中國》的優(yōu)秀紀錄片,發(fā)揮中國制造業(yè)的優(yōu)勢,鼓勵創(chuàng)新,未來以更優(yōu)秀的“中國創(chuàng)造”來走向世界;第二,希望能聯(lián)合世界各地的華裔來推動傳播中國文化,在外國舉辦更加多的具有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文化活動,如書法大賽,水墨畫大賽,戲劇表演等;第三,大力推動中國風光的宣傳,可以適當的優(yōu)惠政策來吸引外國游客來華旅游,不但能在經濟上能賺取利益,還能通過游客本身來向更多的外國人宣傳中國文化。
參看文獻:
[1] Shuyan, HE. Transmission and variatio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in the US[D].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15.
[2] Patrick Kim Cheng Low, Sik-liong Ang.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Chinese Medicine, 2010, 1, 84-90.
[3] Hailey. 中國小孩被美國人收養(yǎng)后,是否有了更好人生?“害怕自己被扔回中國去”[EB/OL]. http://www.sohu.com/a/113447507_170104,2016-09-03.
[4]黃會林.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新路徑[J].紫光閣,2014(10):76-77.
[5]黃小芬.中國熱的冷思考:民族文化傳播的路徑選擇[D].中南民族大學,2010.
[6]樸率智.跨文化視野下的中國飲食文化傳播研究——以留學生為例[D].上海交通大學,2016.
[7]吳信訓.文化傳播新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吳瑛,阮桂君.中國文化在美國青少年中的傳播效果調查——以匹茲堡地區(qū)孔子學院為例[J].學術交流,2010(10):201-205.
[9]王雅坤,耿兆輝.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影響因素及路徑選擇[J].河北學刊,2013,33(3):208-211.
[10]徐穎果.美國語境里的中國文化:華裔文化[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39-42.
[11]楊威,關恒.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路徑探究——基于唐宋文化對外傳播方式的考察[J].學術論壇,2015,38(10):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