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強 (西華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 637000)
對葉伯和音樂活動沒有引起重視的原因分析
李興強 (西華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 637000)
葉伯和是我國近代著名的音樂理論家、教育家、文學家,1911年回國后一直致力于發(fā)展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區(qū)的音樂事業(yè),然而在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歷史上卻對他的研究存在著重視程度不夠、篇幅甚少和論述簡單等問題,音樂界討論最多的是1922年出版的中國第一部《中國音樂史》,對其他音樂活動的研究鮮有提及,文章通過四川當局政治背景下來探討葉伯和音樂活動沒有被引起重視的原因外,希望在肯定葉老所做貢獻的同時也要給予在歷史上一定的地位。
葉伯和;音樂活動;音樂貢獻
葉伯和是我國近代著名的音樂理論家、教育家、文學家,也是第一位將五線譜介紹到西南各地區(qū)的音樂家,學堂樂歌在四川最早的實踐者,不僅重視學校的音樂教育,而且積極舉辦群眾性的音樂活動,為推動西南地區(qū)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特殊貢獻。
葉伯和,(1889―1945)原名葉式昌,后改為葉式和,祖籍廣東梅縣,生于四川成都縣金泉雍家渡(現(xiàn)為成都市郫縣金泉鄉(xiāng))。幼穎慧,3歲時,母親便教他誦讀詩文,5歲隨父親學習經史,13歲應童子試,名列榜首、被譽為“神童”。中秀才后,考入四川省城學堂(現(xiàn)四川大學),16歲與廖士瓊結婚。次年秋葉伯和與父親、二弟一起到日本東京留學,先考入了日本法政大學預科,后又自作主張考入東京音樂學校,結識了蕭友梅并且加入同盟會,留學期間對西洋詩歌特別感興趣,閱讀了大量世界各國近現(xiàn)代詩歌作品,利用課余時間專心研究西洋音樂理論、西洋音樂作品及西洋音樂史,還學習鋼琴與小提琴演奏。1911年回國后,在大漢四川軍政府任職財務干事,1914年前后擔任過成都高等師范學校音樂科主任,成都女子師范學校、成都縣立中學音樂教師等職,教授聲樂、鋼琴、小提琴、中西音樂史等,1922年成立四川歷史上第一所文學研究團體――草堂文學研究會。1924年因內軍閥混戰(zhàn),成都高等師范學校校長吳玉章被迫去職,葉伯和患有嚴重的神經衰弱也辭去高師教授職務,楊森督理四川軍政后,籌建成立市立通俗教育部,聘盧作孚為館長,葉伯和為音樂部主任。葉伯和受聘后,著手購買樂器,組織樂隊,并制定詳細的音樂館活動計劃與各部門管理制度。1941年喪妻之痛讓葉伯和深受打擊,生活艱苦,身體狀況也日漸下降,抗戰(zhàn)勝利以后,葉家住宅遭失盜,房屋失火,使葉伯和極度抑郁,于11月6日晚投井自殺,享年57歲。
同樣為四川乃至西南地區(qū)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音樂而創(chuàng)作過樂歌的葉伯和,為何沒有在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的樂歌活動占有一席之地?
沈心工和曾志忞是最早赴日學成返國的一批青年學子,在葉伯和赴日留學之前,他們二人就已經在國內從事相關音樂活動,通過譜寫大量樂歌、翻譯和撰寫著作、文章,在社會上已有廣泛影響,其主要陣地又是經濟較發(fā)達,交通較便利的上海,那么自然就有明顯的優(yōu)勢對學堂樂歌的發(fā)展起到引領的作用,而與李叔同同年回國的葉伯和為何沒有抓住時代的機遇來一展鴻圖呢?很多資料記載李叔同和葉伯和是同學和朋友的關系,那么為什么在他們的生平事跡中幾乎都沒有提及過彼此?我們知道二者之間有很多共同好友,兩人都是在蕭友梅的推薦下先后加入同盟會,以及和李叔同一起創(chuàng)辦“春柳社”的曾孝谷也和葉伯和一起就職于成都高等師范學校。猜想如果兩人聯(lián)系密切的話,是否會在中國近代學堂樂歌的舞臺上留下葉伯和的身影?這就不得不聯(lián)系當時的政治背景來詳細分析葉伯和音樂事業(yè)未被引起重視的原因。
1911年剛回國的葉伯和,四川掀起保路風潮,清政府為了擺脫財政危機,出賣路權以換取列強的貸款,激起了人民群眾的憤怒。立憲派幻想借助群眾運動的聲勢,通過上書情愿的合法手段,懲辦幾個賣路借款的奸賊,以達到破約保路的目的。慈禧太后還命令趙爾豐繼續(xù)鎮(zhèn)壓,制造了震驚全國的“成都血案”。這一年,葉伯和已經開始籌辦音樂部了,在發(fā)表于1911年《四川都督府政報》第四卷第7期《第三類、都督府批詞、民政部批詞:葉伯和等為成立社會教育公社呈請立案以維久遠一案》中詳細記載“竊以我國建立國和政體,必社會程度與之俱進,方足以達圓滿之精神,式和等前于少城關帝廟內成立音樂學會附設劇部實習處,以改良戲曲,灌輸社會新知識……準予立案維持全川幸甚為此敬呈”。其中籌辦社會教育公社簡章的第二事項本社應辦事項擬定如下:設立音樂學會、樂聲部、樂器部、劇部等其他劇社,結合時代背景來看,保路運動的開展,各地爆發(fā)的武裝起義以及榮縣、重慶、成都的相繼獨立,對音樂活動的順利舉辦勢必會受到一定影響,但通過開展音樂學會對社會公民進行“民德”、“民智”的啟發(fā)以及普及社會教育,積極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展現(xiàn)了葉伯和先生的高明遠識。
五四運動前,由于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四川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一直處于停滯狀態(tài),雖然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但是沒有根本動搖封建的政治經濟基礎,四川仍是以軍閥、官僚為代表的封建地主階級統(tǒng)治。至四川1912年“成都兵變”起到1932年以前四川省當局一直處于軍閥混戰(zhàn)時期,大大小小的混戰(zhàn)多達470多次,使人民遭受殘酷的壓迫和剝削,征收捐稅的情況日趨嚴重,正如當時民謠所譏諷的:“自古未聞糞有稅,而今只有屁無捐!”“軍閥梳子梳,豪紳篦子篦,甲長排首刀子剃,收款委員來剝皮!”20年的軍閥混戰(zhàn)剛好是葉伯和音樂活動的黃金階段,如1914年擔任成都高等師范學校的音樂老師并創(chuàng)辦“樂歌專修班”,1915年為了教學創(chuàng)作的樂歌《鐘聲》、《棉花》、《畢業(yè)歌》、《中學校校歌》、《師范學校校歌》, 1924年任市立通俗教育館音樂部主任組建的成都第一個中西樂混合樂隊等等。當四川政局動蕩的不可抗因素,給葉老的藝術事業(yè)帶來不利條件時,依然堅持不懈的舉辦各種音樂活動,試想在這樣一個社會動蕩、經濟落后、貧富差距懸殊大,人民生活疾苦,都難以果腹的背景下,有多少人會真正關心這位音樂家的生活動態(tài)。歷史的發(fā)展有其自身的特殊發(fā)展規(guī)律,音樂也不例外,不論是生活在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總是時代造就音樂,而不是音樂造就時代,雖然由于歷史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讓人們慢慢遺忘了這位默默耕耘的音樂偉人,但是,他所做的貢獻對當時成都以及周邊地區(qū)新音樂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一直都將音樂活動的發(fā)展緊緊結合先進的民主思想,不僅為學校音樂教育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專業(yè)學生,而且還重視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積極開展各種群眾性音樂活動,向人民大眾普及西洋音樂知識的同時也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1937年爆發(fā)的七七事變,使得四川各地的抗日救亡運動風起云涌,通過成立各種救亡組織和團體來宣傳抗日活動。在八年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中,四川是我國“這個最大規(guī)模的民族戰(zhàn)爭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特別是“自武漢失手以后,四川成了正面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的政治、軍事、財政、經濟中心”??谷諔?zhàn)爭的全面爆發(fā),興起了群眾性的抗日救亡歌詠活動,淪陷區(qū)的大批音樂家也開始陸續(xù)入川,積極響應抗日救亡的口號,至此產生了大批的抗日歌曲比如賀綠汀的《嘉陵江上》、黃自的《抗敵歌》。1932年由葉伯和和蓉城的音樂界人士一起成立的“海燈樂社”為聲援和支持我全民族抗戰(zhàn),曾多次舉行義演活動,籌集購買飛機的資金,充分體現(xiàn)了這個民間音樂藝術團體的愛國主義精神。大量川籍音樂家的返鄉(xiāng),為西南地區(qū)的音樂事業(yè)不斷輸送著新鮮血液,劉雪庵和沙梅是其中成就較為突出的兩位代表。其實,在之前就已經有川籍的音樂家回到四川從事音樂教學的活動,如1930年春,音樂家陳厚庵(樂至縣人),從上海音樂專學成返川,先后在成都后子門四川美專、國立成都師范大學藝術系等處任教,同時進行歌曲創(chuàng)作。藝術活動的迅速發(fā)展催生出“音樂武器論”、“音樂救國論”的思想,此時成都的群眾文藝、社會活動、音樂表演也都大放異彩,如1936年由清音藝人組織的成都清音職業(yè)公會、1937年陳百塵、沈浮成立的成都劇社、1937年10月3日重慶成立的救亡歌詠協(xié)會、1928年至1942年四川省建立的141所民眾教育館以及1943年成都中國藝術劇團的成立等等,都積極推動著這座古老悠久的歷史名城不斷向前發(fā)展,隨著四川省政府政治、經濟、文化的轉變也為音樂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時葉伯和的音樂活動卻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興起與活躍,使大批國內國外的音樂工作者陸續(xù)加入到西南地區(qū)抗戰(zhàn)的陣營,通過創(chuàng)作大量抗日歌曲,利用音樂的力量來鼓舞人民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信心,同時也把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的發(fā)展向前邁進了一個新階段。而葉伯和創(chuàng)立的海燈樂社因城市群眾過于稀疏于1938年隨之解散,加上1941年廖氏的逝世,1945年住宅失盜、房屋失火等原因,使得葉伯和極度抑郁,于1945年11月6日晚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說這一時期葉伯和主要是與自己做戰(zhàn),這位曾經沖在最前線的音樂家因為歷史和個人的原因,沒有繼續(xù)為四川乃至西南地區(qū)的音樂事業(yè)融入時代的主流,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讓人們對葉伯和音樂事業(yè)所做的貢獻被淹沒在歲月的長河之中。
縱觀葉伯和的一生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奉獻給了家鄉(xiāng),不僅僅是音樂方面的貢獻,還包括白話詩歌的創(chuàng)作也推動著中國詩歌文學的發(fā)展,同樣都是學堂樂歌的最早實踐者,因為四川當局政府的軍閥混戰(zhàn)和抗戰(zhàn)時期四川政治格局的轉變,以及救亡歌詠運動和群眾文藝的興起,使得這位老音樂家所做的貢獻被遺忘在角落里,最多被提及和研究的是中國第一部《中國音樂史》,其他音樂方面的活動很少被人談起,甚至形同湮沒,因此,我們要關注對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的發(fā)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的音樂家,并且通過科學、合理、公正的研究與分析,給予在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一定的歷史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歷史的主體,更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我們不僅要研究歷史上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也要研究那些默默奉獻的普通人物。
[1]金牛區(qū)地方志編篡委員會. 成都市金牛區(qū)志[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576.
[2]呂鵬. 現(xiàn)代中國音樂史著述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4.
[3]陳世松.四川簡史[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220.
[4]第三類、都督府批詞、民政部批詞:葉伯和等為成立社會教育公社呈請立案以維久遠一案[J].四川都督府政報,1911,4(7):2.
[5]陳世松.四川簡史[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261.
[6]成都市政協(xié)文史學習委員會編. 成都文史資料選編抗日戰(zhàn)爭卷下天府抗戰(zhàn)[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23.
[7]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四川省成都市委員. 成都文史資料1988年第2輯總第19輯近代科學教育文化醫(yī)衛(wèi)界知名人士專輯[M].成都:四川省成都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8 :147‐148.
[8]四川省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四川省志 ?文化藝術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70.
李興強(1993- ),出生日期:11.17,男,漢族,籍貫:山西朔州,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學位: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