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彭懿
1719年,英國人丹尼爾·笛福出版了一本名叫《魯濱遜漂流記》的虛構(gòu)自傳體小說,故事說的是一個名叫魯濱遜的英國水手,因為遭遇海難,別的船員都葬身魚腹,只有他一個人活了下來,漂流到了偏僻荒涼的無人荒島。他憑借頑強(qiáng)的毅力,靠自己的一雙手和智慧,制做獨木舟、造房子、種小麥、養(yǎng)山羊,后來還從食人族手里救出一個土著“星期五”……他一共在荒島上度過了28年,后來被一艘經(jīng)過的英國船救出,才重返文明社會。
這本將近300年前的書,一直紅到今天,吸引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渴望孤島生存的孩子去熬夜讀它。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當(dāng)年笛福寫《魯濱遜漂流記》時,絕對沒有想到幾百年后它會成為一本暢銷不衰的童書,他是為大人寫這本書的。還有一個人,也寫了一本荒島歷險的書,盡管寫它時,感覺自己寫的“情感范圍是兒童與大人共享的”,但確實不知道它的讀者是大人還是孩子。他就是美國作家斯·奧臺爾,他寫的這本書名叫《藍(lán)色的海豚島》。后來,出版社幫他把這本書定位為童書,它不但獲得了1961年紐伯瑞兒童文學(xué)獎金獎,還和《魯濱遜漂流記》一樣暢銷不衰。
笛福的魯濱遜是有生活原型的,1704年真的有一名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薛里基洛克航海遇險,漂流到一個荒島上,單獨住了4年才被救回。像笛福寫《魯濱遜漂流記》一樣,奧臺爾的《藍(lán)色的海豚島》也是有生活原型的,從1835年到1853年,真的有一個印第安少女獨自一人在太平洋一個名叫圣尼科拉斯的小島上生活了18年。但笛福的原型是他的同時代人,那個水手為他的故事提供了素材。而奧臺爾的原型是最后一個卡拉斯——阿特印第安人,沒人聽得懂她的語言,所以沒人知道她是怎樣度過這18年的,他完全是靠自己的想象寫出了這個故事。
《藍(lán)色的海豚島》的主人公是印第安女孩卡拉娜,故事開始的那一年她12歲。她住在藍(lán)色海豚島上一個名叫卡拉斯·阿特的小漁村里,父親是部落酋長。卡拉娜是她的真名,這是一個不能告訴陌生人的秘密名字,因為如果用得太濫,就會失去魔力。她還有一個普通的名字,叫“王阿巴勒”,意思是“頭發(fā)又黑又長的姑娘”。她父親就是因為對來捕海獺的俄國人說出了自己的真名,大大削弱了他的力量,結(jié)果在后來的戰(zhàn)斗中被殺死了。村里一共有42個男人,那天一下就死了27個。幾個月后,全村人坐白人的大船去了東邊的一個國家,但卡拉娜發(fā)現(xiàn)弟弟沒來得及上船,她還是游了回去。沒幾天,弟弟就被一群野狗咬死了,剩下她一個人。她砸死海豹,把削尖的樹根用海豹綠色的皮筋綁在長桿子上當(dāng)標(biāo)槍,還做弓箭,打破禁止婦女制造武器的族規(guī)。她用這些武器殺野狗,叉魚吃。她還造房子,馴服了一條野狗,逃過海嘯和地震……一年又一年過去了,一個藍(lán)天白云的早上,又來了一艘白人的大船。她下到峽谷里,在泉水里洗了個澡,戴上海獺披肩,穿上鸕鶿裙,戴上黑石頭項圈和黑耳環(huán),又用藍(lán)色的泥土在鼻子上抹上部落的標(biāo)志,這才回到她在高地上造的那座房子里,和她的一條小狗一起等待白人的到來。
這個結(jié)尾,倒是與那個真實事件相符。當(dāng)年人們在圣尼科拉斯島發(fā)現(xiàn)那個印第安少女時,她和一只狗住在高地上一所簡陋的房子里,穿的是鸕鶿羽毛裙。
與《魯濱遜漂流記》里的魯濱遜相比,卡拉娜似乎從來就沒有悲傷過,最后她站在白人大船的甲板上,回頭望著藍(lán)色海豚島時,還在回想著一個人在島上度過的“所有那些愉快的日子”。是啊,卡拉娜為何要悲傷呢,她不需要回家,藍(lán)色海豚島就是她的家。
小說是采用第一人稱敘述的,語言平實親切。而最讓人感動的,還是隨著卡拉娜的慢慢長大,她對身邊的那些動物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意識到人與動物之間應(yīng)該是一種美妙而和諧的關(guān)系。比如,自從她跟大海獺和小海獺交上朋友以后,她再也沒殺過海獺、鸕鶿、海豹、野狗、海象、章魚……“因為動物、鳥也和人一樣,雖然它們說的話不一樣,做的事不一樣。沒有它們,地球就會變得枯燥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