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杰樸
(新野縣中醫(yī)院 針灸科 河南 南陽 473500)
針灸治療失眠癥的臨床效果觀察
鄒杰樸
(新野縣中醫(yī)院 針灸科 河南 南陽 473500)
目的 研究和分析針灸治療失眠癥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46例失眠癥患者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2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觀察組采用中醫(yī)針灸治療,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并將采集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jié)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PSQI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組PSQI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前均有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治療后PSQI量表評分比較,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針灸治療失眠癥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應用推廣。
針灸;失眠癥;臨床療效
失眠癥主要是由心理或社會等方面的壓力間接導致的,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難以入睡、失眠多夢、夜間驚醒、易怒、煩躁、健忘等,患病率極高,睡眠質(zhì)量的下降嚴重危及人類的健康安全[1]。失眠癥較為常見的治療方式是西藥治療,但長期服用不僅會產(chǎn)生不良反應,還可能會使患者耐藥性增加,治療效果不佳。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針灸治療失眠癥患者的臨床療效,以為臨床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新野縣中醫(yī)院收治的46例失眠癥患者,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3例。對照組男13例,女10例,年齡為25~72歲,平均(38.2±3.9)歲,病程為3.9~40.3個月,平均(29.1±5.5)個月;觀察組男12例,女11例,年齡為24~71歲,平均(37.3±3.5)歲,病程為3.5~40個月,平均(28.6±5.1)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準入指標:所有患者均符合失眠癥的診斷標準,病程≥3個月,所有患者及家屬均詳細了解本研究的步驟和注意事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指標:患者合并患有心腦血管疾病、重大器官疾病、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等原發(fā)性疾病,6個月內(nèi)有服用治療失眠癥的其他類型藥物,患有嚴重精神性疾病,女性患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西藥治療,每日睡前0.5 h口服安眠藥,第1~3天劑量為2 mg,第4~8天劑量增加為2.5 mg,第9~14天劑量增加為3.5 mg,第15~21天劑量增加為4.5 mg,第22天開始劑量增至5 mg,持續(xù)服用30 d。觀察組采取針灸治療,針灸前進行常規(guī)消毒處理,針刺穴位依次取穴:安眠(平補平瀉)、四神聰(補法)、神門(補法)、三陰交(補法)和中脘(補法);若患者肝火郁結(jié)則配穴取行間(瀉法)、俠溪(瀉法);若患者痰熱擾心則配穴取豐隆(瀉法)、內(nèi)庭(瀉法);若患者脾胃氣虛則配穴取內(nèi)關(補法)、脾腧(補法)、天樞(補法)、氣海(補法)、胃腧(補法);若患者心膽虛怯配穴取心腧(補法)、膽腧(補法)。每隔3 d針灸1次,連續(xù)治療10次為1個療程。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結(jié)束后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前后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分,PSQI量表共23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別計入0、1、2、3分,總分為每個項目所得分數(shù)的和,分數(shù)越高提示睡眠治療越差。1.3 診斷標準 參考《中國精神病分類與診斷標準》[2]進行西醫(yī)診斷:患者存在明顯睡眠障礙,癥狀表現(xiàn)為難以入睡,淺眠、易醒、早醒,醒后難以再睡,疲乏感較強,白天倦怠,活動能力下降,并引發(fā)社會功能下降;患者癥狀表現(xiàn)頻發(fā),或間隔2~3 d出現(xiàn)1次,并持續(xù)發(fā)生≥30 d。
1.4 療效判定 參考PSQI量表評分和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療效標準判定:①顯效,PSQI量表評分減分率≥61%,睡眠障礙癥狀有明顯緩解和改善,或完全恢復正常睡眠水平,睡眠時間增加至7 h以上,夜間不易驚醒,白天精力旺盛;②有效,PSQI量表評分減分率為30%~60%,睡眠障礙癥狀有所緩解,睡眠時間較治療前有所增加,但增加時間≤2.5 h,并維持在6.5左右,夜間偶有驚醒,白天精力尚可;③無效,PSQI量表評分減分率<29%,睡眠障礙癥狀無緩解或更惡化,睡眠時間減少,白天無精力。PSQI評分治療后減分率=(治療前得分-治療后得分)/治療前得分×100%;總有效率=(顯效例+有效例)/總病例×100%。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08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治療前后PSQI量表評分 兩組患者治療前PSQI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組PSQI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前均有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治療后PSQI量表評分比較,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SQI量表評分情況比較
針灸治療失眠癥是一種有效和安全的治療方式,羅本華[3]從不同觀察指標綜述針灸治療失眠癥的基礎研究進展中指出,針灸的治療方法具有多樣性,能對人的神經(jīng)行為、睡眠機制進行改善,雖有一些不足,但與西方藥物助眠相比有較高的臨床適用性。中醫(yī)在辨治失眠癥的疾病中將失眠癥分為肝火郁結(jié)、痰熱擾心、脾胃氣虛、心膽虛怯等幾種證型,在針灸實際應用中多取太陽膀胱經(jīng)、任督兩脈、足少陽膽經(jīng)等穴位,能起到通經(jīng)舒絡的效果,緩解失眠的癥狀。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遠高出對照組,治療后的PSQI量表評分也較對照組更低。由此可見,針灸治療針對失眠癥有較高的臨床適用性,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1] 王艷,李萍,文琪琦,等.針灸治療原發(fā)性失眠癥的研究進展[J].上海針灸雜志,2016(7):768-772.
[2] 劉亞健,劉躍光.失眠的針灸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導報,2015(5):56-58.
[3] 羅本華.從不同觀察指標綜述針灸治療失眠癥的基礎研究進展[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4(12):972-977.
R 246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8.093
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