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龍川縣人民醫(yī)院 CT室 廣東 河源 517300)
16層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在肝外膽管癌診斷中的臨床應用
陳冰
(龍川縣人民醫(yī)院 CT室 廣東 河源 517300)
目的 探討16層螺旋CT多平面(MPR)和曲面重建(CPR)在肝外膽管癌診斷中的臨床應用。方法 選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龍川縣人民醫(yī)院經16層螺旋CT掃描,手術病理證實為肝外膽管癌的21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均采用16層螺旋CT機掃描,并使用Syngo CT workplace中的3D功能軟件進行重建圖像。結果 所有病例經手術病理證實,MSCT CPR顯示膽管癌近端擴張的膽管成像率達100.0%,均能顯示完整的擴張膽管及梗阻端形態(tài);定位準確率達100.0%;定性準確率達95.2%,1例誤診為結石;膽總管癌8例,壺腹型2例,肝門型膽管癌11例。結論 CPR可直觀顯示膽管癌近端膽管的擴張程度,膽管癌的形態(tài)、侵及范圍及鄰近組織結構的受累情況,更好地顯示膽總管的連續(xù)性,對肝外膽管癌的診斷、鑒別診斷及能否切除的可能性的判斷具有重要價值。
多平面;曲面重建;肝外膽管癌;16層螺旋CT
肝外膽管癌是指發(fā)生于肝門區(qū)左右肝管至壺腹部的惡性腫瘤,約占肝外膽管腫瘤的1/3,肝外膽管癌早期癥狀不典型,出現(xiàn)明顯臨床表現(xiàn)時大部分患者已屬中晚期,早期診斷與治療可以改善其預后[1-2]。鑒于腫瘤手術切除是肝外膽管癌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腫瘤的整體形態(tài)、侵及范圍、與鄰近組織的關系以及有無轉移是影像學觀察的重點[3]。本研究旨在分析16層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在肝外膽管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龍川縣人民醫(yī)院經16層螺旋CT掃描,手術病理證實為肝外膽管癌的21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齡48~81歲,平均(61.4±10.3)歲。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不同程度的黃疸、上腹部不適、疼痛、惡心、嘔吐及食欲不振等癥狀。
1.2 檢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16層螺旋CT機掃描。受檢者檢查前4~6 h禁食,掃描前0.5 h口服清水500 ml,檢查前10 min再次口服清水500 ml。掃描范圍從肝頂至腎下極下緣,一次性完成從上到下的掃描。準直器選擇8.0 mm,螺距0.9,120 kV,160 mAs。增強掃描造影劑使用碘佛醇100 ml進行三期掃描,注射速率3.0~4.0 ml/s。動脈期延遲25 s,門靜脈期延遲60 s,180 s后延遲掃描。
1.3 重建方法 重建圖像層厚1.0 mm,層間隔0.8 mm。重建圖像使用Syngo CT workplace中的3D功能軟件進行后處理。首先在病變區(qū)域進行任意角度的MPR,最大限度顯示腫瘤的形態(tài)、膽管及鄰近組織的關系。然后在冠狀面及矢狀面或其他平面的基礎上,沿擴張的膽管中心、腫瘤及遠端膽管連續(xù)選點進行CPR,選點盡量位于膽管的中心位置,使膽管全程顯示在一幅圖像上。調節(jié)窗位、窗寬及重建圖像厚度至擴張的膽管及腫瘤顯示滿意為止。
2.1 診斷結果 所有病例經手術病理證實,MSCT CPR顯示膽管癌近端擴張的膽管成像率達100.0%,均能顯示完整的擴張膽管及梗阻端形態(tài);定位準確率達100.0%;定性準確率達95.2%,1例誤診為結石。
2.2 病變部位與CT表現(xiàn) 膽總管癌8例,見圖1。壺腹型膽管癌2例,見圖2。肝門型膽管癌11例,見圖3。浸潤型10例,浸潤型膽管癌CPR圖像表現(xiàn)為膽管壁環(huán)形增厚,管腔呈向心性狹窄或閉塞。結節(jié)型8例,結節(jié)型膽管癌CPR圖像表現(xiàn)為膽管壁局限性增厚并形成結節(jié)狀軟組織影,也可表現(xiàn)為膽管壁環(huán)形增厚,但以一側壁增厚為主形成結節(jié)狀軟組織影,管腔呈偏心性狹窄或閉塞。乳頭型3例,乳頭型膽管癌CPR圖像表現(xiàn)為膽管腔內結節(jié)狀軟組織影,鄰近膽管壁增厚不明顯,管腔呈杯口狀或偏心性狹窄或閉塞。
注:CPR顯示膽管擴張程度,腫瘤的大小、范圍、強化程度及鄰近組織結構受累情況。
圖1 膽總管癌
注:CPR膽總管全程擴張,膽囊積液,均清晰顯示腫瘤的大小、范圍、強化程度及鄰近組織結構受累情況。
圖2 壺腹型膽管癌
注:CPR肝內膽管擴張程度,膽管壁不規(guī)則增厚。
圖3 肝門型膽管癌
梗阻性黃疸可以由肝外膽管癌引起,常規(guī)的CT軸掃圖像能夠明確腫瘤的具體位置,對患者疾病的處理以及預后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但是由于肝外膽管走行迂曲,軸掃圖像顯示腫瘤整體形態(tài)及與鄰近組織的關系有一定的局限性,MSCT CPR技術可以使擴張迂曲的膽總管及腫瘤顯示在一幅圖像上,能直觀地顯示腫瘤與擴張膽管及鄰近組織的關系[4]。因此,本研究應用16層螺旋CT MPR和CPR,通過對21例肝外膽管癌CPR圖像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
從本研究結果可見,MSCT CPR對膽管梗阻的定位診斷和定性診斷,有較高的準確性。這與16層螺旋CT可快速大范圍容積掃描,空間分辨率高,基本達到各向同性,加之高密度分辨率和快速圖像后處理功能,可獲得高分辨率的軸掃及三維重建圖像。MPR可以在冠狀面、矢狀面及任意平面重組成像,從不同角度顯示腫瘤整體形態(tài)、強化特征、膽管壁的侵及范圍以及腫瘤與鄰近組織結構的關系,增加了腫瘤與擴張膽管顯示的空間分辨率,因此,對肝外膽管癌的診斷具有較高價值。同時可多方位了解有無臟器及淋巴結的轉移和相關合并癥等。因此,對肝外膽管癌的臨床治療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但同樣應用16層螺旋CT的MPR建圖方式不論冠狀面、矢狀面及任意平面的重建圖像均需逐幀觀察,工作量較大,圖像不夠直觀,腫瘤整體形態(tài)顯示不佳。在此,CPR圖像可以在一幅圖像上顯示擴張膽管的全程,圖像清晰,解剖關系清楚,從不同角度顯示膽管內、外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有利于觀察膽管病變的全貌,對膽管癌的部位、形態(tài)、范圍、能否切除可能性的判斷,提供更確切的診斷信息,對治療方式的選擇起著重要甚至決定性的作用。圖像效果優(yōu)于MPR,易于被臨床醫(yī)生接受。此外,CPR與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PTC)某些體位的影像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可對PTC的操作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并且能取代部分PTC的診斷功能。對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失敗的臨床價值更大,可使ERCP對比劑不能到達的膽管梗阻近端顯示。CPR的不足之處在于對壺腹部低增強乳頭型腺癌與密度相似的結石鑒別時有一定困難。本研究病例中,1例壺腹部乳頭型中分化腺癌,因腫瘤較小,壺腹部結構復雜且腫瘤強化程度低,與周圍組織缺少密度對比,將腫瘤誤診為結石。
綜上所述,CPR可直觀顯示膽管癌近端膽管的擴張程度,膽管癌的形態(tài)、侵及范圍及鄰近組織結構的受累情況,更好地顯示膽總管的連續(xù)性,對肝外膽管癌的診斷、鑒別診斷及能否切除的可能性的判斷具有重要價值。
[1] 盛濤,趙國剛,徐建,等.150例肝外膽管癌的臨床病理與預后分析[J].河北醫(yī)學,2015,21(6):940-942.
[2] 崔龍久,李之帥,譚蔚鋒,等.肝外膽管癌圍手術期膽汁代謝組學變化與預后分析[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5,36(4):383-390.
[3] 倪其泓,陳濤,王堅.肝門部膽管癌的分型分期與可切除性評估[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3,19(6):477-480.
[4] 姜萍,李華莉,劉文軍,等.64層螺旋CT后處理重建技術在梗阻性黃疸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12,13(2):93-95.
R 445.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7.057
2016-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