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觀點
“我們國家的汽車企業(yè)銷量多、規(guī)模大,但效益和質量仍然有待提升?!?/p>
“我們要在大力培育踐行‘工匠精神’的過程中,鍛造出具有北汽集團特質的‘北汽工匠精神’,讓其得以世代傳承,成為北汽集團百年基業(yè)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支撐?!?/p>
“提高質量的過程是文化意識覺醒的過程,必須把好‘意識關’,不斷加強文化的根植力;提高質量的過程是制度體系完善的過程,必須把好‘體系關’,不斷加強制度的保障力;提高質量的過程是干部素質提升的過程,必須把好‘素質關’,不斷加強干部的推動力。”
徐和誼
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1957年出生的徐和誼的職業(yè)生涯是從首鋼開始,1982年,他從北京鋼鐵學院畢業(yè)進入首鋼 ,從設計員做起,一直做到首鋼總公司副總,之后調任北京市經濟委員會擔任副主任。2002年,徐和誼的經歷與汽車聯(lián)系起來,他來到北京汽車工業(yè)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任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從實現“北京現代速度”起步——北京現代項目創(chuàng)造了從雙方正式接觸到正式簽約僅用224天、到公司正式揭牌僅用371天、到第一輛轎車下線僅用436天等三項中國汽車工業(yè)合資合作新的紀錄,徐和誼帶領北京汽車集團逐步走出地區(qū)汽車公司的影子,成為全國行業(yè)排名前五位的汽車集團,并在海外并購及新能源領域埋下伏筆,為未來發(fā)展打下基礎。
徐和誼表示:“北汽集團‘十三五’規(guī)劃的目標是年銷售收入要達到6500億元;年銷量要達到450萬輛到500萬輛,進入世界100強,2016年北汽排在160位;同時在世界汽車行業(yè)中要進入前十二,當前的排名是第十六位。在新能源方面,要做到世界第四,國內純電動車第一?!?/p>
質量觀點
“產品質量和客戶關懷是捷豹路虎的企業(yè)文化之本——即為消費者創(chuàng)造終身難忘的用戶體驗。捷豹品牌在過去幾年里經歷了很大的變革,包括推出F-TYPE,提升客戶關懷重要性,大量投資建設授權經銷商售后服務基礎設施,以及進一步完善售后服務流程?!?/p>
Grant曾經有一陣時間,每天踱步在汽車工作車間,他的“漫步”為員工帶來士氣,從而使得每輛生產出的汽車都盡可能完美。他還對公司主管部門的人員說過 ,“我想讓我們處在一個人人都能看到我們的地方,在那里我們可以和工作在車間的人談論一切可能產生的問題?!苯荼坊⒁恢币浴邦櫩屠嬷辽稀弊鳛楣ぷ髦匦模?015年的召回事件來說,捷豹路虎從媒體報道到實施召回工作共用了四天,不光不推卸責任還積極進行處理,還為消費者送上福利,彌補損失。
格蘭特·麥克弗森(Grant McPherson)
捷豹路虎汽車有限公司 產品質量與汽車安全總監(jiān)
2013年10月,麥克弗森被任命為捷豹路虎汽車有限公司的產品質量與汽車安全總監(jiān),直接向捷豹路虎汽車有限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Dr Ralf Speth匯報。他是在2011年5月才從本田英國制造公司加盟捷豹路虎,在本田,他的職責是工廠總經理,后來升職到質量與新車型總監(jiān)。
進入捷豹路虎的第一份職務是負責這家英國豪車制造商的布羅姆維奇堡工廠,提升車輛質量及其他方面改進,麥克弗森出色的制造管理經驗及日本制造方式理念,可以為捷豹路虎帶來不同的思維。
質量觀點
為了確保駛出工廠的每一輛新車都能展現其品質精髓,梅賽德斯-奔馳在全球的每一家工廠在生產過程中完全遵守全球統(tǒng)一的“質量反饋環(huán)”管理體系,該體系具備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即使在全球范圍內也都是屈指可數的。
在產品工藝方面,梅賽德斯-奔馳在沖壓、裝焊、涂裝、總裝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無不充滿了工匠精神。沖壓件與模具的絕對一致,在汽車行業(yè)內被認為是幾乎不可能的,而拿2016年上市的國產全新E級車來說,北京奔馳在生產時要求所有沖壓件的公差均嚴格控制±0.25mm,這比絕大多數企業(yè)的公差標準嚴格1倍以上,進而杜絕了修補不標準工件所帶來的不穩(wěn)定性,從源頭上確保了北京奔馳下線產品的絕對品質。
安爾翰博士(Dr. Hans Georg Engel)
戴姆勒大中華區(qū)投資有限公司高級執(zhí)行副總裁
梅賽德斯-奔馳乘用車中國研發(fā)、平臺管理與供應商管理負責人
安爾翰博士作為戴姆勒股份公司在華研發(fā)機構負責人,其職責范圍還包括項目管理、采購以及供應商質量管理等。1995年,安爾翰博士教授進入梅賽德斯-奔馳股份公司,在下圖克海姆負責相關研發(fā)工作;2003年,先后出任戴姆勒克萊斯勒股份公司辛德爾芬根研發(fā)部門的制動控制及駕駛輔助系統(tǒng)研發(fā)總監(jiān)、底盤及底盤系統(tǒng)研發(fā)總監(jiān);2006年,出任戴姆勒股份公司辛德爾芬根研發(fā)部門的MFA首席工程師兼項目總監(jiān);2014年,升任戴姆勒股份公司辛德爾芬根新生代車型研發(fā)負責人;2015年來華履新。安爾翰博士教授畢業(yè)于達姆施塔特工業(yè)大學機械工程專業(yè),1998年獲博士學位。此外,安爾翰博士教授還擔任德國凱澤斯勞滕工業(yè)大學客座教授。
質量觀點
“過去十年,中國零部件產業(yè)大有發(fā)展,我們認為日產在其中也有一定的貢獻。特別是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我們也在思考是否能更深入加入到這一戰(zhàn)略中,貢獻更多的力量?!?016年3月11日,日產(中國)零部件出口10周年紀念慶典上,日產(中國)總經理西林隆說。日產(中國)自2006年1月正式啟動零部件出口業(yè)務開始,到2015年7月累計出口量已達到10萬臺集裝箱。同時,截至2015年,日產(中國)的零部件供應商也已由成立之初的50家擴大到400家,中國本土零部件供應商由最初的2家增至52家。
西林隆介紹,日產(中國)在中國挑選零部件供應商時,一貫按照雷諾-日產全球標準審核,并展開了一系列改善活動,促進供應商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降低成本,從而提升總體競爭力。
西林隆
日產(中國)總經理
西林隆目前擔任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GOM市場與銷售本部、中國事業(yè)室室長。
他從早稻田大學商學部畢業(yè),1979年加入日產汽車,1990年進駐日產北京年事務所。
1994開始擔任中國事業(yè)室課長,2001年擔任主管,并于2003年擔任室長。
2011年1月起擔任日產中國分部兼日產中國投資公司總經理。
質量觀點
目前福特汽車專注于兩大發(fā)展趨勢,一個是專注于客戶的信任,另一個是著力發(fā)展共享經濟。蕭達偉稱:“首先要強調的第一個趨勢是信任,它前所未有的重要,但卻越來越難獲得。最近有一篇報道說,家族企業(yè)是世界最值得信賴的企業(yè),而跨國公司相反。福特汽車則是兩者兼而有之,但在內心深處,福特汽車更是一個家族企業(yè),信任是我們擁有的最寶貴資產。第二個趨勢是所有權性質的變化,也有人稱之為共享經濟。共享經濟也在深刻的改變著福特汽車的業(yè)務,比如汽車共享、汽車共乘或者是使用嘀嘀打車軟件。如今移動出行有許多形勢,而福特汽車想要成為這個新領域的領導者。日新月異的世界即意味著挑戰(zhàn)也意味著機遇。”
蕭達偉(Dave SCHOCH)
福特汽車全球副總裁兼亞太區(qū)總裁
65歲的蕭達偉擁有在福特超過30年的工作經驗,并曾經在全球多個地區(qū)和市場擔任過高級領導職務,其中包括從2011年到2012年底擔任福特汽車中國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一職。蕭達偉豐富的經驗及獨到的管理才能,能夠幫助他出色地完成同時管理福特汽車在中國以及整個亞太區(qū)的業(yè)務運營,從而確保公司在這一地區(qū)的長期發(fā)展計劃能夠得以順利實施。
蕭達偉于1977年加入福特汽車公司,從事財務分析工作,此后擔任一系列領導職務。2009年9月,他開始擔任福特美洲地區(qū)財務總監(jiān),之后還擔任過福特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地區(qū)的執(zhí)行總監(jiān)。蕭達偉也曾在福特歐洲擔任首席財務官和戰(zhàn)略規(guī)劃副總裁。在加入福特歐洲前,蕭達偉曾是福特亞太區(qū)的首席財務官。
2016年6月,福特汽車集團宣布,公司集團副總裁兼亞太區(qū)總裁蕭達偉將兼任福特汽車中國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一職,直接領導并管理福特汽車在中國的業(yè)務運營,包括福特汽車中國進口車業(yè)務以及福特汽車在華乘用車合資公司長安福特汽車和商用車投資公司江鈴汽車。
馬克·切諾比(Mark M. CHERNOBY)
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集團執(zhí)行委員會成員
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集團 首席技術官
2016年7月,切諾比被提升為集團首席技術官,同時還負責產品規(guī)劃以及質量部門。他在2011年9月進入FCA全球最高管理機構執(zhí)行委員會。
切諾比是汽車工程領域的一位老兵,他在1983年進入克萊斯勒汽車,參與克萊斯勒工程院的項目。在零部件工程研發(fā)、前沿汽車項目以及汽車認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在擔任現職之前,切諾比是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集團工程副總裁及車輛工程負責人。
2005年,切諾比曾擔任汽車工程學會(SAE)技術標準委員會的主席,2007年,他曾作為氫能源咨詢委員會的成員,為美國能源部長提供咨詢。
2016年,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集團(FCA)全球銷售472萬輛,其中Jeep品牌為142.4萬輛;中國地區(qū)銷售為22.4萬輛,其中合資企業(yè)廣汽菲克貢獻17.9萬輛。
李駿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一汽集團 副總工程師
中國一汽集團 技術中心主任
1958年出生的李駿是中國汽車動力專家,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2013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
李駿在1989年進入一汽長春汽車研究所(現一汽技術中心),成為發(fā)動機專業(yè)的一名工程師。作為中國第一批自主培養(yǎng)的內燃機博士,他多年來一直工作在汽車發(fā)動機研發(fā)與工程應用一線,其研發(fā)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并于2012年當選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聯(lián)合會(FISITA)主席,成為執(zhí)掌這一組織的首位中國人。
質量觀點
在開發(fā)重型柴油機項目時,李駿說:“有風險,但成功的可能性很大,關鍵是要迅速掌握國外先進的開發(fā)方法、技能,迅速形成獨立自主的研發(fā)能力?!币黄_發(fā)310馬力柴油機奧威6DL的合作伙伴是世界著名發(fā)動機咨詢設計公司AVL。李駿對項目負全責,任務是“出產品,出流程,出機制,出人才”。2003年12月,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310馬力柴油機奧威6DL在錫柴正式投產。2004年7月15日,由李駿帶人自主研發(fā)的420馬力柴油機點火成功;同年12月,具有當今世界前沿技術、達到歐Ⅲ排放標準的新發(fā)動機研制成功。2005年3月12日,380馬力電控共軌柴油機裝車下線。業(yè)內人士評論說:一汽人自主研發(fā)大馬力高端柴油機周期之短、數量之多、水平之高,不僅在一汽史無前例,就是在中國汽車界也絕無僅有。
李駿說:“汽車業(y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是‘三化一高’,即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高品質?!?/p>
“世界汽車馬上會進入信息智能的高科技時代,如果說以成本制勝是第一階段,質量制勝是第二個階段,那么技術制勝可能是第三個階段。”李駿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