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熱播劇《余罪》為例"/>
⊙劉 穎[山西傳媒學院, 太原 030002]
院校平臺·山西傳媒學院
國產網絡劇發(fā)展的實驗性探究——以熱播劇《余罪》為例
⊙劉 穎[山西傳媒學院, 太原 030002]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運用,網絡劇逐漸興起并成為青年觀眾普遍接受和喜愛的一種新的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形式。從2012年情景喜劇《屌絲男士》的火暴,到2014年的《暗黑者》《匆匆那年》、2015年的《盜墓筆記》《太子妃升職記》,再到2016年的《最好的我們》《余罪》,2017年的《秦明法醫(yī)》《無間道》等很多優(yōu)秀網絡劇應運而生,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本文以犯罪懸疑劇《余罪》為切入點,從敘事模式、傳播策略、文化特質三個方面探究國產網絡劇的發(fā)展途徑。
《余罪》 網絡劇 發(fā)展途徑
2016年5月,網絡劇《余罪》在愛奇藝首播,獲得40億的點擊量,引發(fā)全民熱議,算是近年來網絡劇中為數不多的口碑劇。但是,該劇在獲得觀眾喜愛的同時,也列入國家廣電總局強制下架整頓的網絡劇黑名單,在題材和內容上尺度越線。面對兩條標準,創(chuàng)作者不得不在作品中去思考和平衡受眾喜好與藝術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關系。本文通過分析《余罪》的成功因素和存在問題,探究國產網絡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途徑。
一部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需要一個好的劇本做支撐。就網絡劇創(chuàng)作而言,劇本是創(chuàng)新的原點;劇本的質量如何,決定著一部劇能飛多高和能走多遠。隨著IP運營這種生產模式的迅速發(fā)展,出現了一批同人作家和吧主組成的非專業(yè)編劇隊伍,應該說,他們的出現是一件好事,對于完善中國編劇隊伍的整體結構,豐富中國編劇家族多樣化的創(chuàng)作風格,甚至為編劇界帶來某些先鋒的觀點和作品,均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和良好的影響??梢钥吹剑陙硪恍┏鲎跃W絡寫手的作品,如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顧漫的《何以笙簫默》《微微一笑很傾城》、繆娟的《翻譯官》、匪我思存的《來不及說我愛你》《寂寞空庭春欲晚》等,在網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同時通過這些作品改編的網絡劇或電視劇,也獲得了很高的收視率。就此而言,網絡編劇的力量是不可小視的,他們將逐漸成為我國未來專業(yè)編劇的搖籃之一。
以《余罪》為例,首先它的備受關注歸功于劇本選擇的成功,原著為網絡劇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改編自常書欣同名人氣IP小說,故事內容以臥底余罪及其好兄弟的成長為主線,講述警校學生余罪從一場特殊的選拔開始,進入了社會生活的矛盾中,且在成為臥底后和同伴一起與毒販斗智斗勇、遭遇各種驚險事件的故事。小說中的情節(jié)設置原本就散發(fā)著濃郁的都市生活氣息,充滿著令人感同身受的真實代入感,讀者能在情節(jié)里看到屬于自己的生活縮影與形象。生活中的酸甜苦澀,是人物命運塑造的源泉,通過劇情的跌宕起伏,左右著讀者的喜怒哀樂。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不僅對刑偵做了深入的調研,還把視角放寬到更廣闊的社會層面,剖析小人物的心理狀況。小說中經常表現出當代警察的迷茫,例如收入低微,地位與風險不成正比,等等。余罪一心想當片警作威作福的心態(tài),側面揭露出“弱肉強食”的社會生存法則,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無論是汽車代檢,還是監(jiān)獄中的地位分級以及毒販內部的相互利用、相互懷疑、兇殘相殺,都是當代社會的真實寫照,毫不掩飾地反映了許多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
其次,從小說到劇本的二度創(chuàng)作,又是一個需要創(chuàng)新的過程??v觀各類題材的影視作品,涉案題材劇可以說是影視市場一個引以為傲的類型,但也是政治尺度相對敏感和難以把握的類型。進入小屏播放時代以后,如何將這個類型拍出守規(guī)矩并且受年輕觀眾喜愛的作品卻成了難題。我們發(fā)現,以往走紅的一些網絡劇,或以俊男美女的愛情蠱惑人心,或編織有錢人的夢幻天地,或整天忙于捉妖降魔之事,嚴重缺乏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嚴重缺乏對當下現實生活的審視思考和對生活本質的洞悉反映。而《余罪》在藝術價值和大眾娛樂上面盡力達到了平衡,雖然臺詞和人物設定更多地迎合年輕觀眾的胃口,娛樂性十足,甚至人物的表現有些鄙俗和粗暴,觸碰國家審核的紅線,但它并不是為了嘩眾取寵專門去涉及“血腥暴力、色情粗俗”的內容,只是為了真實表現題材和劇情的需要而做出的大膽嘗試,它試圖深入生活和聚合人民,去發(fā)掘一種普遍的生活體驗,并非自娛自樂和沉淪墮落。一方面,《余罪》在傳統(tǒng)題材的基礎上,對節(jié)奏、人物、沖突的改編有了較大突破。它以反傳統(tǒng)的另類姿態(tài)呈現在觀眾面前,開辟出了警匪劇創(chuàng)作的新模式,摒棄警匪劇慣有的黑色凝重的影像格調,讓劇情變得極為濃郁緊張卻又不失搞笑風趣。例如,劇中節(jié)奏堪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集訓末期余罪囂張對抗許處,卻落入許處的計劃,失手傷人入獄。不明真相的余罪忽然從警校學員變成階下囚,陷入徹底的迷惘和無助,甚至失去囂張銳氣被人欺負。再如,面對突然失蹤再現后的角色巨變和朋友們的質疑不解,余罪不得不放下自我情感,戰(zhàn)勝心理障礙去接受任務和挑戰(zhàn),扮演好“余小二”混入罪犯的圈子。人物命運的連續(xù)落差、接連不斷的意外事故,不斷制造出懸念,讓觀眾充滿好奇和期待。劇本還對人物形象和人物關系進行了改造,它打破了符號化的人物設定,一改以往警匪劇主人公勇敢正義、嫉惡如仇的英雄主義色彩,把“賤人余”塑造成胸無大志,言語乖張、性格略帶頑劣的痞子青年,但隨著劇情的展開被警隊、社會生活百虐成鋼,成為更有人情味、更平民化的臥底警察形象。尤其是在幾次遇到生命危急時刻,從一開始為保命想要主動放棄到后來的堅持,再到因父親受牽連后想要放棄,卻得到父親前所未有的支持,這樣復雜的心路歷程,很好地詮釋了角色歷經千難萬險,不斷戰(zhàn)勝個人缺陷和情感缺口的過程。該劇除了高反差、大冒險的人物設定,快節(jié)奏、高趣味性的劇情,也深受廣大網友追捧,令看多了正義凜然的警匪劇的觀眾們感受到了它的獨特之處。同時,該劇在敘事方式上也創(chuàng)新式地植入了主人公余罪的內心獨白,營造出一種“離間”效果,提升了劇情的帶入感。演員張一山在角色體驗中演活了這個人物,各種不按套路的即興表演令觀眾出其不意。另外,劇中刻意加強了戲劇沖突。當傅國生在余罪等眾人面前割了殺手喉嚨時,恐懼、憂慮帶給余罪極大的心理刺激,使其一改平日的吊兒郎當,害怕到失態(tài)?;蛟S這個時候,觀眾才會意識到,余罪并不是一個機靈冷靜的痞子英雄,而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但他在復雜的心理糾結和自我矛盾中繼續(xù)選擇做臥底,只為不辜負家人和初衷。而另兩處情節(jié)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即余罪被懷疑是臥底,被打成重傷差點要命以及他為了得知新型毒品的內核,以身試毒染上毒癮,但頑強戒毒,面對險境和難關,他更加從容淡定、無所畏懼。緊急關頭處編劇設計的強烈矛盾,擠壓出了人物的潛力,升華了人物的價值,也讓觀眾對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贊賞。這類型題材的作品最易于觸及政策紅線,兩次大范圍的網絡整改風波,涉案劇所占比例最大,不僅是《余罪》,而且像《滅罪師》《暗黑者》等同類型網絡劇都在整改范圍內。因此,創(chuàng)作者需要提高自審自查的線下標準,唯有兼顧藝術與觀眾,才能真正促使這類題材的健康發(fā)展。
《余罪》將劇集分為一、二兩季,采用付費會員每周更新二集和非會員推后一周觀看的方式獨家播放,自播放伊始迅速走紅,被網友和粉絲們紛紛稱為“神劇”。據愛奇藝官方數據顯示,《余罪》上線第三周播放量就突破4億次大關,微博閱讀量沖破3億次。劇中各主角隨著該劇的火暴也受到網友們的關注:張一山的微博粉絲數量已達640萬以上。該劇獲得如此好的傳播效果,除了堅持“內容為王”的永恒真理,還得益于運用了適當的傳播策略。結合自身特點,愛奇藝靈活把握現有的網絡渠道優(yōu)勢,把個性、趣味、互動原則串聯,拉開了傳播活動的序幕。據《2015年中國網絡視聽發(fā)展研究報告》指出,2009—2013年網絡視頻用戶規(guī)模以15%—20%的速度穩(wěn)步增長,近兩年速度有所放緩,仍保持穩(wěn)中上升。與整體網民相比,呈現年輕化、高學歷、高收入等特征。面對如此規(guī)模的用戶群體,作品是否能準確投放到相應的消費市場成為首要問題。
第一,在當下數據覆蓋的網絡時代,網絡劇傳播需要應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個性化定位,從而提高傳播的精準性。網絡視頻用戶本身就是數據的源泉,《余罪》團隊根據受眾在網絡空間中留下的興趣點,通過數據技術采集、分析定位了受眾市場和內容走向。在市場方面,創(chuàng)作團隊以大數據分析結果為依據定位到“90后”受眾市場,內容則重點選取了青年人感興趣的小說,在原版基礎上結合“90后”樂于接受新事物、喜歡刺激冒險的特點進行大膽包裝,以個性化定位的傳播策略,為后續(xù)有針對性的傳播活動指明方向,也為網絡劇傳播向高效、規(guī)范的發(fā)展道路邁進提供了良好借鑒。
第二,對網絡劇而言,以趣味性為原則的娛樂化傳播策略也是必要的。趣味就作品的娛樂性功能來說,它可以貼近觀眾,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互聯網帶來了更加豐富、種類多樣的節(jié)目,為大眾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大眾對趣味的消費需求也逐漸以娛樂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基于趣味性原則的娛樂化傳播策略瞄準的就是大眾的這種娛樂消費心理?!队嘧铩吩趧?chuàng)作初期通過多次市場調研,把趣味和娛樂融為一體安排在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jié)中。例如第一集中,許處讓林宇婧與警校學生搏擊,余罪色迷迷的眼神,調侃對方的語言,都讓觀眾捧腹大笑,并對警察有了新的印象,接地氣的人物設定中產生了人物間的喜惡和沖突;再如,該劇的臺詞多以幽默、調侃的戲劇化手段呈現,笑點層出不窮,通過對傳播內容和形式的趣味性把握,將娛樂化的傳播策略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大眾生活中,受眾的注意力則衍變?yōu)閺娏业挠绊懥ν苿印队嘧铩纷呦虺晒Α?/p>
第三,利用社交媒體的互動性,最大可能發(fā)揮出傳播的效果。傳播是傳援雙方通過信息傳遞和反饋進行的一種互動行為,任何傳播活動都離不開溝通和互動,特別是在以社交、互動、開放為特性的移動互聯時代?!队嘧铩氛仙缃幻襟w進行議題設置,掀起全網討論該劇的信息潮流,成功占領了輿論高地。該劇互動的核心在于實時更新話題和保持宣傳的連續(xù)性,并在豆瓣、微博等互交平臺上開展營銷、引導輿論。從開播到結束,時刻保持有話題可談,有熱點爆料。例如,大結局時刻,官方發(fā)出第三季籌備播出并啟動同名電影的消息,引起了觀眾更強烈的期待。同時,演員和觀眾抒發(fā)情感或吐槽劇情,對《余罪》也起到了間接宣傳和暗示情節(jié)的作用,并達成某種規(guī)范的共識??偠灾?,網絡社區(qū)是一個“公共空間”,在其中人們可以交流興趣愛好或者分享經驗,《余罪》成功借助網絡的社區(qū)空間,引起用戶對自己的關注,進而達到傳播推廣的目的。
網絡劇作為以流媒體形式存活于互聯網上的視聽藝術,經過社會其他行業(yè)、領域的介入,對當下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有所涉獵,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在視覺文化盛行的讀圖時代,網絡劇成為青年人意見傳輸及表達意義的載體,具有相同或者相似認知的受眾通過網絡劇進行意見交流和互動,并將自己所共享的文化內涵帶入網絡劇的審美體驗之中,體現自己的生理需求、行為方式及價值觀念等,青年亞文化的特征被烙入網絡劇的創(chuàng)作之中。
隨著大眾文化的興起,社會文化的代際傳遞已不是簡單灌輸,父輩們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已無法有效地滿足青年人的需求,更沒有絕對的權威去約束他們。青年亞文化促使青年人不再無條件接受父輩時代的文化思想,而是選擇甚至創(chuàng)造適合自身需求的行為方式和內在意識觀念,表現出對社會主流文化的某種叛逆與顛覆,自我意識得到充分展現。在這里,叛逆是青年人的本能,革新與創(chuàng)造是一種顛覆的態(tài)度。當下的年輕人追逐潮流時尚,了解娛樂八卦,推崇“無厘頭”元素。只有具備相近的知識背景和文化結構,才能了解青年人話語、行為舉止及心理狀況。網絡劇為了迎合青年受眾的審美習慣,對傳統(tǒng)影視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叛逆與顛覆。
網絡劇的文化嬗變首先表現在大量使用雜糅手段,綜合運用時下的流行元素,如娛樂事件、社會熱點、重大新聞等,讓受眾在劇中都可以感受到。例如《余罪》結合社會現狀,緊扣當下毒品犯罪趨于“青年化”的熱點問題,整部劇中描寫了各式各樣的犯罪類型,大到跨國販毒,小到街頭扒竊,既有金融詐騙,又有幫派殺人,甚至連制毒技術、販毒渠道都是時下最新潮的。除此之外還對警局內部各種細節(jié)做了很多展示,滿足了青年觀眾窺探、好奇的心理。另外,劇中還對官場上、商場上、社會上的種種隱晦的、陰暗的、不能放到臺面上的潛規(guī)則做了生動描寫,尤其是主人公余罪貪財好色的佯裝,極大暗諷揭露了處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可怕欲望和性格弱點。明知道是部網絡劇,但看來卻像是紀實,“寫假而如真”便是創(chuàng)作者功力的體現。
網絡劇的文化嬗變另一種體現在其解構一切的精神。青年網民們享受著解構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所帶來的視聽快感。《余罪》中,主人公口中常冒出粗俗不堪的語言,甚至一些難登大雅之堂的橋段也成為令人捧腹大笑的亮點。例如,余罪與大胸姐假扮情侶在莫四海的酒店過夜,為打消罪犯監(jiān)聽的疑慮,余罪一個人分飾兩角,上演“惡俗”戲碼,雖然沒有發(fā)生不雅畫面,但對聲音的解構和創(chuàng)造不禁令人意淫,產生出一種輕松無負擔的收視氛圍,迎合了年輕網民的狂歡心理??傊嗄陙單幕闹踩氪偈咕W絡劇的文化嬗變,但這種文化價值信念的顛覆會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對傳播正確的道德規(guī)范會產生怎樣的沖突,帶給青少年怎樣的是非判斷和價值引導,甚至怎樣不去觸碰國家相關部門審核的要求,是創(chuàng)作者必須要深思熟慮的。
綜上所述,透過《余罪》看到了時下我國網絡劇創(chuàng)作的基本路徑和方法,也看到了發(fā)展中的些許突破,但繼續(xù)創(chuàng)新,使網絡劇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更加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在迎合大眾口味,尤其是青年受眾的基礎上做到藝術價值和審美品位的提升,也是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
①中國網絡視聽節(jié)目服務協(xié)會、中國互聯網信息技術中心:《2015年中國網絡視聽發(fā)展研究報告》2015年12月16日。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頁。
[1]莫智菲.新媒介環(huán)境下中國網絡自制劇的敘事特征[D].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2012.
[2]于希.中國網絡劇的內容生產與傳播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3.
[3]徐洋.網絡傳播的審美價值特征[D].首都師范大學,2011.
[4]章雄.中國網絡劇的青年亞文化解讀[D].浙江師范大學,2015.
[5]劉子維.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我國網絡自制劇傳播策略與發(fā)展研究——以網絡系列劇為例[D].成都理工大學,2016.
作 者:劉穎,碩士研究生,山西傳媒學院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