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辛白林》是由英國著名的戲劇家莎士比亞在17世紀所創(chuàng)作的一部戲劇作品,劇中人物性格鮮明且存在明顯個性差異的兩位女性角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將對這兩個女性形象進行全面的研究來探討莎士比亞在其后期的作品創(chuàng)作中對邊緣女性地位的體現(xiàn)。
關鍵詞:莎士比亞;《辛白林》;女性形象;邊緣女性
作者簡介:康芬(1987.8-),女,漢,甘肅定西人,碩士,西安醫(yī)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和美國文學作品中的心理健康研究。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1
莎士比亞在17世紀的戲劇創(chuàng)作中更多的將哲學和宗教等文化內容融入到了作品中,《辛白林》是其中極為典型的一部作品,尤其是在女性角色的塑造方面賦予了人物線面飽滿的性格特色?!缎涟琢帧分袃蓚€女性角色伊摩琴與王后分別站立在善與惡兩個極端,除了性格之外在作品中的結局和遭遇也都有著明顯的反差,其中對伊摩琴聰慧、美麗、貞潔等形象的塑造體現(xiàn)的正是作品創(chuàng)作者自身所定義的完美女性形象,而對王后惡毒、妖艷等形象的塑造以及其所受的遭遇和結局則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對這一形象的批判。其實莎士比亞有很多作品在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對立性,本文將就《辛白林》中的兩極女性形象進行研究。
一、對女性完美形象的追求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辛白林》中,分別從對天使形象的贊揚和對惡魔形象的批判兩方面體現(xiàn)了莎士比亞對女性完美形象的追求:
首先,對天使形象的贊揚。天使般美好的女性形象在莎翁的眾多作品中都有展現(xiàn),她們大多是善良溫柔的富家千金亦或是大方美麗的國家公主且往往男主角深愛著。在戲劇《辛白林》中,這一天使般美好的女性形象被創(chuàng)作者賦予給了公主伊摩琴,他的愛人波塞摩斯·里奧那托斯形容伊摩琴是這個世界上最為魅力溫柔的人;菲拉里奧的法國朋友形容伊摩琴的聰慧、美麗、純善、貞潔是不容侵犯的;阿?;t將其比如成了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等。由此可見,創(chuàng)作者對伊摩琴在戲劇中是如天使般完美的形象地塑造,反映了創(chuàng)作者本身以及大多數(shù)男性所追求的女性完美形象的代表。
其次,對惡魔形象的批判。莎士比亞的作品中一旦有了如天使般完美的女性形象,那么企業(yè)會在作品中塑造一個如惡魔般的女性形象與之產(chǎn)生鮮明對比。在戲劇《辛白林》中,與伊摩琴天使般完美形象形成對比的是創(chuàng)造者對王后形象的塑造,一位有著妖艷面容和惡毒心腸的女性。在國王辛白林面前王后會極盡諂媚;在公主伊摩琴面前王后會展現(xiàn)其作為后母的偽善,而這也往往與其私下里真正惡毒的形象產(chǎn)生了鮮明對比。然而,盡管王后在私下里非常惡毒但在明面上仍需對國王辛白林極盡諂媚,這一表現(xiàn)方式一方面是對惡毒女性形象的批判,另一方面又是為了表現(xiàn)男性的崇高地位。
二、叛逆形象的展現(xiàn)
除了展現(xiàn)對女性完美形象的追求之外,莎士比亞在戲劇《辛白林》的創(chuàng)作中還賦予了其中的女性角色男性特征,是一種叛逆形象的展現(xiàn)也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觀念轉變的體現(xiàn)。
公主伊摩琴在戲劇中的叛逆形象具有勇敢的特征,她勇于追求自己所向往的愛情,為了自己的愛人波塞摩斯·里奧那托斯她可以違逆自己父親的旨意,這體現(xiàn)了伊摩琴對封建禮教中父權主義的叛逆,從這一點中也能看出伊摩琴為了愛情可謂是瘋狂的,但盡管其為愛情瘋狂她還保留的她應有的理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對父親和國家的背叛,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多么的瘋狂,或許伊摩琴會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后悔,又或許其會感到一定的慚愧,這已然不能得到明確的推論,但這卻讓其在戲劇中的叛逆形象表現(xiàn)得并不那么絕對。
如果說公主伊摩琴的叛逆形象并不那么絕對,那么王后的叛逆形象則是肯定的、絕對的并且是極富威脅性的。她所做的一切均已財富和權勢為目的,對此她可以讀國家辛白林極盡諂媚,可以對公主伊摩琴表面親和善良私底殘忍謀害,對其想要的東西可以不擇手段用盡一切辦法,她有著男性對財富和權勢的野心也有著男性在爭取財富和權勢時的勇氣,甚至在她身上這些野心和勇氣超過了男性,也恰恰是因為這一點展現(xiàn)了其叛逆形象中對男性的威脅,而這也必然導致了其死亡的結局。直至今日,王后對男權的反抗以及對目標的追求顯然得到了肯定,但其所用的方法卻仍有待商榷。
三、邊緣化的女性形象體現(xiàn)
在戲劇《辛白林》中,邊緣化的女性形象是王后與伊摩琴兩個極端形象之間所存在的共通性,而人均為了自己的目的對封建男權進行了抵抗,但結局卻都已失敗而告終。伊摩琴盡管違逆了自己的父親與愛人結合,但結局仍不得不回到自己的父親身邊,這是伊摩琴最終對父權主義的屈服,而王后的叛逆則最終導致了其自己和兒子死亡的結局。
就伊摩琴而言,當面對愛人的懷疑以及刺殺時她沒有選擇解釋與辯白,期甚至沒有爭取的勇氣只能選擇服從,或許她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受特定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所影響,但這顯然已沒有的追究的必要。而王后,其對財富和權利有著野心,盡管其所作的叛逆之舉對伊摩琴的毒害、對波塞摩斯的陷害、對兒子的教誨等表現(xiàn)除了其內心的不擇手段,但其在明面上仍需依附于國王辛白林,她需要辛白林的寵愛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這也恰恰體現(xiàn)了在那個時期下男性和女性之間地位的差異性,也詮釋了在封建男權主義下女性地位的邊緣化。
四、結語
就戲劇《辛白林》中王后與伊摩琴角色的表面來看,二者所帶表的是兩個完全對立的女性形象特征,是對完美女性形象追求中對天使的贊美和對惡魔的批判。但如果結合創(chuàng)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看,社會環(huán)境的局限性使得封建男權主義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對天使形象進行贊美和對惡魔形象進行批判的同時,伊摩琴與王后所經(jīng)歷的遭遇以及二人的解決也詮釋了在特定時期下女性邊緣化地位的特征。
參考文獻:
[1]鄭娜.邊緣女性——淺析莎士比亞傳奇劇《辛白林》女性形象[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