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蘭慧
一、營造和諧課堂,創(chuàng)設自主創(chuàng)新的條件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感興趣的事大人都不愿意去做,何況孩子呢!其實學生的每門學科都有引人入勝的東西,我們的任務是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新精神,把語文課上得生動、有趣,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讓他們高興、愉快地學習語文。自主學習者認為,人的自主能力是很重要的。自主能力主要是自覺、視野和行動的勇氣,這些都必須在一次次抉擇的成功或誤判中累積經驗而來,不能夠靠灌輸知識來學會。自主能力不是一種知識,而是面對自己生命的藝術。就像畫家要成為畫家非得自己動手作畫,人要成為自主學習也是得知行合一。
二、拓寬探究空間,提供自主創(chuàng)新的機會
自讀自悟,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種有效的參與機會,如獨立學習、集體討論、小組活動、動手操作等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多方面、全方位地參與課堂教學。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還應該加大課堂教學中的個體活動量。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有篇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文中的老師懷特森先生教育自己的學生:“不要讓你的腦子睡大覺!”為了讓學生動腦思考,懷特森先生甚至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錯誤的信息,以考察學生是否動腦思考。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也要放手讓學生學習,課堂上讓學生大膽質疑,充分激發(fā)思維,讓學習養(yǎng)成主動的意識和習慣。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留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勇敢提出自己的疑問。記得,我在教學古詩《鳥鳴澗》這一課時,有的學生在學習了古詩以后就提出這個問題:“這首詩寫的到底是秋天的季節(jié)還是春天的季節(jié)?桂花不是秋天開的嗎?為什么詩中有一句是‘夜靜春山空?是不是詩人寫錯字了?”這個問題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層浪,班里頓時炸開了鍋。說實話,我也沒注意到這個細節(jié),所以當時也有點慌了手腳。但我沒有把學生的問題敷衍下去,而是用欣賞地語氣說:“這個同學的思維真的很豐富,提出了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這樣吧,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課后去搜集資料去驗證。”在下一個課堂中,同學們都拿出了自己的觀點,有的說通過上網查資料,知道桂花有春花、秋花等不同種類,這首詩里寫的是應該是春花,描寫的是春天夜晚的景色。也有的說通過和家長一起到書店查資料,也證明描寫的是春天夜晚的景色比較正確。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學生在有了問題之后,就有了主動探究的欲望和樂趣,老師要注意放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三、增進自主意識,教給自主創(chuàng)新的方法
增進學生自主意識的關鍵在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由“要學”到“會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著力于學法指導,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能力,學會自主學習。例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非常重視對學生預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我看來,預習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措施。當然,不同年段,對預習的要求也不一樣,所以我會交給學生預習的方法。例如,低年級預習的要求是自學識字,讀通課文。三年級學生預習的要求主要是自學識字、新詞,不懂的字詞查字典,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四年級預習要求是在三年級的基礎上,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課文敘述順序,提出問題。當然五六年級又各有要求。每學一篇課文前,我布置學生預習課文,而且每節(jié)課要檢查預習效果,嚴格要求,持之以恒,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就會慢慢培養(yǎng)起來。另外我會鼓勵低年級學生邊讀書邊思考,中年級學生邊讀邊思并學會圈點、批注,高年級學生除了邊讀邊思,還能在書中留下簡短的感受做到讀寫結合。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就會利用現有的技能去主動地、積極地學習。
四、豐富學習活動,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的動力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活動,能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和自我需求,另外在活動中不斷品味成功的喜悅,從而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語文。例如,在教學中,我會讓學生做摘抄優(yōu)美詞語筆記。每周我們會有一次“優(yōu)秀摘錄筆記展”,筆記先由小組評比,然后班級比,最后評出最優(yōu)秀者,會獎給一顆“優(yōu)秀星”。評比的內容為字跡工整、整潔,句子優(yōu)美有代表性,版面設計美觀等,這樣學生為了做好摘錄筆記,樂于去做,愿意去學,語文學習從而成為一項很有興趣的活動。為了培養(yǎng)學生主動寫作的愿望,我在班級的“我的創(chuàng)作”中,定期展示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特別優(yōu)秀的,我還收錄到我們班的班級圈中,并附上學生的照片,這樣學生的家長也有機會欣賞學生的作品,學生寫作的興趣大大提高。另外,像古詩誦讀比賽,講故事等語文學習活動,也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
五、教學內容結束,引導自主創(chuàng)新的延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惫饪孔x一本書是學不好語文的,即使是我們低年級,也要樹立起在課外學語文,在社會中學語文的思想。一位教師在教完《小松樹和大松樹》后,讓學生質疑,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松樹為什么長在山上呢?”這個問題可真叫那位教師哭笑不得,因為這跟教學目標毫無關系。處理這樣的問題,不能不了了之,更不能置之不理,不然,就會失去引導學生在課外學習語文的大好時機,也會挫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松樹為什么長在山上?這是個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松樹的種子可能會被小鳥叼著,在飛行的過程中,落到了山上,再加上合適的土壤、水分等原因就可能生長起來……如果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回去查資料,不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嗎?如果學生回去問他的爸爸、媽媽,知道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教師再安排學生在語文課外活動上進行交流,這不就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嗎?所以,我們說,只要教師留心,時時處處都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總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從日常工作中的細節(jié)和點滴做起,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的培養(yǎng),讓自主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