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魏晉以前沒有“臉”字,當時表示“臉”意的字是“面”“顏”。“臉”字最早出現(xiàn)時,也沒有“顏”“面”之意。
南朝梁武帝《代蘇屬國婦》詩:“帛上看未終,臉下淚如絲?!逼渲械摹澳槨笔恰安€”的意思,也就是指眼皮。梁·簡文帝《妾薄命篇十韻》“玉貌歇紅臉,長顰串翠眉”,這里的“臉”是“頰”的意思,是眼下可以施粉的部位。隨著時間推移,“臉”的范圍越來越大,到唐代,“臉”和“面”就基本一致了。
射擊運動員如果要想取得最佳的成績,最好在中午時刻參加比賽。因為科學家根據(jù)動物試驗發(fā)現(xiàn),除夜間活動的動物外,在接近中午的時刻,動物(包括人類)的眼睛最亮。
美國喬治亞大學視覺研究實驗室的研究生大衛(wèi)·福克斯最近通過試驗發(fā)現(xiàn),眼睛的工作是有周期性的,一天的某一時刻,眼睛的感光靈敏度最高。眼睛的這種周期為24小時的感光能力的變化,無需太陽或其他指示物“提示”,便能自動調(diào)節(jié)。
福克斯是利用蜥蜴來證實他的發(fā)現(xiàn)的。他把一種綠色小蜥蜴關(guān)在一間完全黑暗的小室中。在幾天的關(guān)閉期里,福克斯每隔一小時就用光去刺激蜥蜴,并利用能監(jiān)視視網(wǎng)膜電荷變化的電子放大器和記錄器,來觀察蜥蜴眼睛的感光反應(yīng)。結(jié)果他發(fā)現(xiàn),蜥蜴眼睛具有最大感光靈敏度的時候是每天中午11時左右。在晚上,蜥蜴感光能力減到最小。
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硬幣上的總統(tǒng)、女王頭像都是側(cè)面像,而紙幣上都是正面像。造成這一區(qū)別的原因在于硬幣版面太小,在制作硬幣的金屬模板上很難雕刻分辨率較高的正面像。與正面的五官等部位的微細線條相比,側(cè)面像線條要簡單得多。即便當代科技可以實現(xiàn)高分辨率,可流通中的頻繁摩擦很快就會將人物頭像的微細凸凹磨損,反而有損于人物形象。而紙幣之所以舍簡就繁地采用正面像還因為有防偽方面的需要,正面像的精細和復雜,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制造偽鈔。
美國研究人員根據(jù)皮毛顏色深淺將大熊貓的身體劃分成不同區(qū)域,并與狗、貓、熊等195種食肉動物,包括熊科的39個亞種進行比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大熊貓的臉、脖子、肚皮和臀部之所以是白色的,是因為這能幫助它們在積雪的棲息地躲藏;而四肢之所以是黑色的,是因為這能幫助它們將自己隱藏在樹的陰影里。研究人員認為,大熊貓長成這樣源于其消化能力較弱,只能以竹子為食而不能吃更多種植物,也無法像有些熊那樣冬眠。它們必須終年活動,長途跋涉去覓食,其棲息地變化也很大,從雪山到森林都有。不過,大熊貓的頭部配色不是為了偽裝,而是起到交流作用。它們黑色的耳朵傳達一種“兇殘”的 信 號,可以警告捕食者;而黑眼圈有助于同類間互相識別,或者對競爭者加以警告。
英國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人做出反應(yīng)的時間是最好的壽命指示器,比通過血壓、鍛煉量或體重來預測壽命更加準確。就過早死亡的可能性而言,反應(yīng)遲鈍的人比反應(yīng)迅速的人高出兩倍多。在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跟蹤調(diào)查了近7500名志愿者,時間長達20年。研究人員指出,人的反應(yīng)時間是衡量他們智力的一個標準,而智力又是人體“系統(tǒng)完整性”的指示器。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智商更高的人更長壽,更健康,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因于生活方式的差異。
恐龍會不會游泳?這是古生物學界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中外古生物學家組成的小組在中國四川省西南部昭覺縣發(fā)現(xiàn)中國首例確鑿的肉食恐龍游泳足跡化石,為恐龍會游泳提供了證據(jù)。這類足跡目前在全球僅發(fā)現(xiàn)數(shù)例,化石記錄下一道極其奇怪的足跡,每個足跡都由三道長長的、平行的爪痕組成,沿著巖壁一路往上。專家認為這是典型的肉食恐龍游泳足跡。從足跡判斷,它們應(yīng)該是通過后肢的交替運動使雙腿像槳一樣提供推力,很可能和小狗游泳一樣。
下半旗是當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種致哀方式。這種致哀方式最初起源于英國,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1612年,英國船只“哈茲·伊斯”號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航道時,船長不幸逝世。船員們?yōu)榱吮硎緦κ攀来L的敬意,將桅桿旗幟下降到離旗桿的頂端有一段距離的地方。當該船駛進泰晤士河時,人們注意到它桅桿上降下的半旗,不知何意。一打聽,原來是以此悼念去世的船長。
到17世紀下半葉,這種莊嚴而又簡潔的致哀方式流傳開來,并為各國所效仿。久而久之,下半旗,并約定俗成地把旗幟降到離桿頂1/3處來表示哀悼便成為一種國際慣例,且沿襲至今。
鳥類像人一樣,當它們?nèi)毖鯐r,必須做快速深呼吸。用醫(yī)學術(shù)語說,就是進行“過度換氣”。過度換氣的一個有效作用就是可以使肺臟快速吸進更多的空氣,從而把更多的氧氣輸送給身體的各個部分。
在空氣稀薄的高空,血液中的含氧量減少到正常含量以下,這將刺激大腦神經(jīng)中樞發(fā)號施令進行過度換氣。同時,更多的二氧化碳被呼出來,血液中的堿性就逐漸變得較強了,于是,身體只有試圖用腦血管收縮和其它方法來控制快速呼吸。結(jié)果,兩個系統(tǒng)毫無益處地進行反向運動,以致造成機體壞死。
美國動物學家巴巴拉·格侖布博士的最新研究表明,當鳥類在高空進行快速深呼吸時,它們能夠得到足夠的氧氣,與此同時,流入腦中的血液流量并未減少,所以過度換氣對鳥類是行之有效的。鳥類可以耐住使多數(shù)動物致死的強堿限度,這就是“天高任鳥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