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年鳳
【仿真試題】
漫步于雨后的田野,便能擁有清新和寧謐的心境;漫步于成長的故事,就能領悟生命拔節(jié)的愉悅;漫步于歷史的風塵,便能俯瞰平凡日子的詩意;漫步在詩畫的殿堂,徐行在民俗風情的園地,你會發(fā)現(xiàn)世界是如此的美麗。
請以“漫步 ”為題,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記敘文。
【名師題解】
漫步,是指無目的的、悠閑的走動。正是閑庭信步,才能于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平常忽略的美好與神奇。時代的發(fā)展,腳步的匆忙,使得我們平常的所見,大都是程式化的東西,被粉飾了的風景。唯有漫步其間,才能讓我們保持清醒的認知,對世界不至于膚淺地看待,不讓我們于滾滾紅塵之中迷失方向。選材構(gòu)思方面,可以選擇漫步自然世界,發(fā)現(xiàn)潛藏的神秘與未知;可以選擇漫步俗世街頭,不沉淪于紙醉金迷、喧囂熙攘的“小時代”;可以選擇漫步于書籍,從書中汲取知識與營養(yǎng);可以選擇漫步于親情,在享受關愛的同時找到個人奮發(fā)的力量;還可以選擇漫步于歷史,在古今的對比中學會更好地思索……學會漫步,學會保持自我冷靜,用睿智的大腦分析,用清醒的意識梳理,用犀利的文字呈現(xiàn),才能于平常之中見真理。
【推薦素材】
素材一:鄭板橋曾經(jīng)在衙門休息時,聽到窗外竹子發(fā)出的蕭蕭之音,他從竹音中聽出了門道,并聯(lián)想到了民間的疾苦,他認為這竹音不是風吹竹枝發(fā)出的自然聲響,倒像是災難深重的民眾,發(fā)出的喘息之聲、疾苦之聲,最終寫成流傳千古的《墨竹圖題詩》。
素材點撥:這是一則經(jīng)典故事。這類素材適用于在日常生活中有困惑,卻不能直接解決的一類題材。譬如漫步街頭巷尾,到處是漂染過的五顏六色的發(fā)型發(fā)色,反倒是祖宗留給我們的黑色鮮有見到。追求時尚,也許無可非議,但如果頂著時尚新人類的名號,盲目跟從,那么時尚,恐怕不能代表個性,只能是意味著缺乏內(nèi)涵了。
素材二:1978年9月至1980年底,是錢鐘書在國際學術(shù)會議上大放異彩的時候。一位叫費景漢的漢學家,這樣描述錢鐘書:會場上最出風頭的要算是錢鐘書——他給我的印象是機智,善于征服別人。他在茶話會上提到一位美國詩人,會用優(yōu)美的英文背誦一段那位詩人的詩作;提起另一位德國詩人,又會用標準的德文背誦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詩人,他也能用拉丁文來背誦一段。這些詩人未見得是什么大詩人,提及的詩作也未必是他們的重要之作,但錢鐘書卻能出口成章,流利地背出來,真是把在場的美國人嚇壞了。姓錢的錢先生,一生似乎沒有真窮過,也似乎沒有發(fā)過財,應該說他是一位精神的貴族。
素材點撥:這類素材,屬于名人軼事類的素材。這類素材在運用時,可以采用古今對比的手法,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差距。譬如漫步在某些藝術(shù)展覽集會之上,總會看到或聽到侃侃而談的“飽學家門”,盡情賣弄自己所占有的“學識”。這不是精神王國的駕馭者,而是名利場上的奴隸。
素材三:2016年7月,華容縣新華垸發(fā)生潰口,致使兩萬多人緊急轉(zhuǎn)移?,F(xiàn)場指揮部臨時征用現(xiàn)場運輸砂石的私家卡車,以“連車帶石”的方式駛?cè)牒榱鞫聺⒖?,這群司機因此被人們稱為“卡車敢死隊”。這群“卡車敢死隊”的成員并不隸屬于任何一家公司或任何一個部門,他們就是一群平日里靠運輸渣土謀生的普通個體司機。這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人,絕大多數(shù)一家老小的生計都維系在這輛卡車上。這就是普通人在緊要關頭做出的非凡舉動。他們不僅成功地阻止了潰口繼續(xù)擴大的趨勢,也挽救了無數(shù)居民的生命。
素材點撥:漫步在“利與義”的十字街頭,能夠在緊要關頭舍棄私利,成全大義,不是每一個普通的老百姓都能做到的。但,只要社會需要,就會有這樣的一群人站出來。他們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了心中的良知與道義。他們是真正的英雄,更是提升我們精神世界深度的最好例子。
【佳作示例】
漫步城市
吳雪慧
客從何處來?
身處千城一面的窘境,面對這樣的詢問,你將如何作答?
你望了望周身辨不清模樣的高樓大廈,再望望那高樓大廈背后那水泥未干的“古街”,恍惚間你竟叫不出這座城市的名字。你只好囁嚅著,卻說不出答案。漫步其間,總也找不著個性化的城市特色,那一刻,真的很茫然。
從前些年一窩蜂地推倒古建,興建高樓,再到這些年一窩蜂地造亭筑閣,美其名曰“仿古”。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像一群烏泱泱的蜜蜂,將自己的蜂巢筑成完美的六方居室,分毫不差。甚至有些城市以“小上?!薄靶V州”自居并洋洋自得,真惹得人心生喟嘆:中國這樣紛繁的城市文化,需要的不是第二個上海、第二個廣州,需要的是屬于自己的獨特個性化的城市氣質(zhì)。
以包容性、多元性著稱的一線大城市,往往能在一波波城市風尚的浪潮中巋然不動,而二三線小城市往往逐波逐流,究其根源,是小城市文化自信的缺位。
一個失去了文化自信的城市,想通過模仿、復制,來獲得普遍意義上的文化認同,卻將自己推入這千城一面的尷尬境地,迷失方向。我曾隨父親旅居歐洲,至今那公路旁的標語牌仍叫我念念不忘,它說:“一千公里,一千種獨特體驗?!闭娴模▏℃?zhèn)的澄明溫美,再往西走便是熱情奔放的法式鄉(xiāng)野,巴黎在這些小城的簇擁之下獨自演繹著夢幻與現(xiàn)實、古典與未來。漫步其間,才真叫是“一千公里,萬種風情”。
而中國,這樣一個多元文化激蕩碰撞、疆域廣闊、風景各異的國度,城市文化自當呈現(xiàn)同樣精彩的圖景。
漫步東北小城,披著長袍馬褂,沖你熱情地吼聲“好”;徜徉南方小城,穿著藕色旗袍,朝你溫潤一笑道聲“早”;西北的沙漠,西南的林場……商業(yè)城市承載萬家燈火,街市流水般過。而文化城市卻總能在歲月的長河中,傳承著本地的特色,傳承著濃濃的鄉(xiāng)音以及風俗民情,這不僅讓本地人感激,也讓來此的外地人真切地品味到“文化”的內(nèi)涵……
發(fā)現(xiàn)、接受、欣賞并堅守這座城市的獨特氣質(zhì),應該是每個城市的職責與義務。這也是每一個城市的根,沒有了它,便沒有了城市的魂。
客從何處來?期以早日作答。漫步于各個城市,漫步于重重的思索與警醒中,才不至于失了個性,忘了本真。
【教師點評】
文章緊扣“客從何處來”發(fā)問,從中國城市改造的現(xiàn)狀說起到“千面一城”的尷尬落筆,透視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自信缺位。每座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面容”,才不至于失了原本的美好。最后,用自己在歐洲旅居的見聞,與中國的“千城一面”作對比,將對城市文化的渴求訴諸筆端,顯得自然而獨特。文章結(jié)尾回扣開頭“客從何處來”,首尾圓融,渾然一體,令人擊節(jié)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