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 我以前讀“仁者無敵”這四個字,對“仁”的理解近乎崇拜,好像“仁”能夠戰(zhàn)勝天下一切敵人。而今,生活中的很多小事經年累月累積起來,讓我覺得之前的理解太理想化了。真的“仁”,是真正能達到與他人溝通的心理層面的“仁”,能做到的人是不會樹敵的,所以“無敵”并非戰(zhàn)勝他人,而是沒有敵人。
@袁越 所謂“創(chuàng)造”,其實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不被歷史統(tǒng)計規(guī)律所左右。但這種看似“隨機”的想法并不是隨便冒出來的,而是要求創(chuàng)造者必須有意識地解放自己的大腦,這是一件極其耗能量的事情,只有精力旺盛的年輕人才有勁去創(chuàng)造。有研究結果表明,一個人的“狡猾”程度在25歲時達到頂峰,然后逐年緩慢下降,到60歲之后下降速度會明顯加快,越老越不會“騙人”了。
@曹吉利 馬云說后悔創(chuàng)立了阿里巴巴,馬化騰稱自己只是和大家一樣的普通家庭,劉強東坦言不知道妻子長得美不美,賈躍亭表示一家八口還擠在不到二百平米的房子里??磥砜慈ミ€是王健林最實在,他教我們成功要從一個小目標開始——比如先掙它一個億。國人歷來推崇謙虛,越是成功越要低調,但大多數人還是覺得富豪們謙虛過了頭。適度的謙虛是自信,過度的謙虛就是虛偽和炫耀了。難怪很多網友隔著屏幕忿忿地敲下相似的評價:裝!
@黃執(zhí)中 人從來不是因為站到了正確的一邊,就自然有了力量。那些正確的觀念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我們夠努力,賦予了它力量。是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來都 在百度百科上,夢想的定義是“對未來的一種期望,指在現(xiàn)在想未來的事或是可以達到但必須努力才可以達到的境況?!笨稍谛r候天天翻閱的《新華詞典》里,對于夢想的定義是“做白日夢,空想;妄想;夢中懷想”,字典并不要求我努力。
@魯伊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越來越碎片化的現(xiàn)代社會中,好好為自己下廚做頓飯不僅可以全方位地提供視覺、味覺、觸覺、嗅覺和聽覺體驗,從而有效地緩解壓力緊張情緒,看得見的廚藝進步也能幫助獲得成就感和自尊。最重要的是,經常下廚的人都知道,哪怕是炒菜少加了半勺鹽,做飯多放了一杯水,通常也沒太大關系,就像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偶爾出點兒岔子,只要再接再厲不放棄,也不會是世界末日。
@馬薇薇 我辦過一個很愉快的婚禮,婚紗買了三套,鉆戒閃閃發(fā)光,很多朋友打著飛機來送錢,親戚們送的金鐲子放了半箱保險柜,婚禮上我穿的鞋現(xiàn)在還有人打聽是什么牌子!但是完全不影響我離婚的時候,天空一聲巨雷,前夫咔嚓出軌,我屁滾尿流就來了北京。所以說,一個男人愛不愛你跟他是不是給了你一個盛大的婚禮以及婚禮之后他是不是承諾生生世世都那么愛你,完全沒關系。
@加扎尼加 科學在大眾眼中的形象,即科學誕生于孤獨離世的天才,他們永遠獨自工作,與他人毫無瓜葛,是完全錯誤的。同樣,給未來的科學家、研究資助人以及大眾留下關于科研的錯誤印象,這也是不對的。出于這個目的,我希望能夠展現(xiàn)一幅不一樣的圖景:科學誕生自友誼,行走在不同生活軌跡上的人們構建的社會關系才是科學發(fā)現(xiàn)的礦藏。這是一種美妙的生活方式,與聰明人一起度過歲月,為大自然的驚奇與神秘絞盡腦汁。
@邱晨蟲仔 警惕“不符合我的三觀”就是“三觀不正”,“沒實現(xiàn)我的利益”就是“沒有正義”,“不說我想聽的話”就是“沒有交代”,“不向我痛哭下跪”就是“沒有歉意”——人人心中都住著一個暴君,他善良但同時殘忍,他正義但同時偏激。馴化這個暴君,我們還算正直的人;釋放這個暴君,我們就跟禽獸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