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波
在等公交時,聽個年輕媽媽在教訓(xùn)孩子:“你就不能好好說話嗎?你非要在外面挨打挨罵嗎!”
不能好好說話的,正是孩子媽。
笑了一路。忽想起,跟老媽的一場對話。因為次日要去福州,所以先打了電話。
媽:明天下雨啊。
我:知道,不要緊的。
媽:唉,你一出門就下雨,你妹妹出門從來就是晴天。
我:那你是什么意思?是說我不用去看你了?
媽:你看看,天氣明明好好的,為什么你一來,就下雨呢?
我:這不是春天嗎?再說,天氣就兩種,下雨和不下雨。我有什么辦法?
這種母子對話方式,是從小養(yǎng)成的。我也不能好好說話。估計,這輩子是難改了。
小時候,挨揍比較多。前些日子,一幫朋友在微群里,比拼幼時的承受力。我忍不住,炫耀了下光榮歷史:“切!你們那也叫挨打?我媽打我,身上沒有青一塊紫一塊,那就不能叫打。”
我沒說的是,如果是跟小朋友起了沖突,還會有另一種情況。老媽為了闡明教育成果,會在胖揍之后,把我拖到對方家里,展覽我身上的巴掌印和青紫痕跡。
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老媽有時候打少了,會很驚奇:“咦,你又很久沒挨揍了,皮癢了嗎?”老爸則反過來對我媽不耐煩:“你呀,要打就好好打一頓,不要零敲牛皮糖?!?/p>
中國人有句老話:“你是我的前世冤家?!被厣硪煌?,到處都是冤家。而且,各家有各家的打法,技術(shù)流派繁多。
有個女性朋友,她家里常備一根藤條。老爸喜歡用藤條,老媽擅長摑巴掌。
其實(shí),我媽喜歡的是工具派,只是因為拖延癥,老是忘了。不過,有時領(lǐng)著我出門,一看到趁手工具就說,嗯,這個打人疼,不聽話可以用來打你。我聽了,膽戰(zhàn)心驚。還好,她總會忘了,還是使用鐵砂掌手法。如果手累了,改成擰掐法。
最后一次挨打,是什么時候,我完全失憶了。這一點(diǎn),還是女生的記憶力好。那位朋友說,她挨打的畢業(yè)儀式,在16歲。
那一次,老爸又啟用藤條。她大喊:“我已經(jīng)來月經(jīng)了,是成年人,你再碰我試試看!”奪過藤條,一把撅斷。后來,再也沒挨打了。
動手打孩子的父母,肯定是越來越少了。當(dāng)然,這跟孩子少也有關(guān)系。只是,前世冤家倒不見得減少。方式,是相互綁架。
有個朋友,兒子沉迷手機(jī)。一氣之下,堅決沒收。讀高中的兒子,暴跳如雷:“馬上還我!不還,我就跳樓!”
前兩天,她看到了兒子寫的作文。其中有這么一段話:“我對母親,是懷有恨意的。從小到大,我都生活在她令人反胃的陰影下。哇,買了個樂高,玩兩天,沒收!哇,買了個PSP,玩兩天,沒收!哇,買了個手機(jī),用一星期,沒收……她滔滔不絕地講大道理,她可以貶低我的一切,她可以隨意沒收、砸毀我的東西,她可以讓我不止一次產(chǎn)生不好的念頭。當(dāng)然,這有違我做人的原則,太不負(fù)責(zé)任,我才不會去死呢?!?/p>
我讀完,心有戚戚,也略替她欣慰:“很好嘛,你兒子很堅強(qiáng)?!?/p>
但這朋友也一肚子委屈:“我不讓他用手機(jī),他說,那你也不許用,我就不用啦。讓他每天30個英語單詞,他說背不下來,我就陪著背啦。還要怎么辦?”
確實(shí)不好辦。問了一下,這位媽媽小時候,果然也是個挨打的主?!扒笆涝┘摇庇螒?,當(dāng)然會有升級版的,這對母子就是。
時代還是有進(jìn)步的。至少,現(xiàn)在的小朋友,敢在作文里反擊他媽媽。
我小時候,被打狠了,只敢跟妹妹說:“哼,再也不理她了?!敝皇牵乓换仡^,又追著叫媽媽了。有時反省自己,特別喜歡從后頭擁抱女人,估計就是被老媽打怕啦,在女人跟前缺乏信心。
挨揍到16歲的那位朋友,跟我說:“前幾天,聽到老爸跟老同事打電話說,我們現(xiàn)在對丫頭可好了,我們就跟著她。我當(dāng)時……竟然,釋然地笑了。”
她頓了頓,說:“小時候,我可是寫過血書,長大了要報仇的?!彼龘u搖頭,笑了笑,“哎,此生大仇難報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