皺文懷智識李小龍
鄒文懷是香港嘉禾影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1970年,嘉禾影業(yè)創(chuàng)立之初,差點胎死腹中。面臨元老級的邵氏影業(yè)的打壓,鄒文懷明白,推不出新人、沒有自己的特色,嘉禾很快就要關門了。如何才能讓嘉禾起死回生呢?鄒文懷苦苦地思索著……
這時,李小龍憑在美國出演了《青蜂俠》,一炮而紅。“李小龍熱”在香港更是一浪高過一浪,很多武俠迷都盼望著李小龍能回來拍戲。
鄒文懷認準了李小龍的票房價值。可其他影業(yè)公司的人也不傻啊,誰不知道這是一只潛力股,大家紛紛拋出重金,想把李小龍網(wǎng)羅到門下。
李小龍也是很有傲氣的,他說:“回去拍戲可以,但是劇本得我來定,片酬不得低于一萬美元?!碑敃r,香港最紅的武打明星狄龍的片酬也不過幾千美元,這不是獅子大開口嗎?很多公司的人聽說后,都退縮了。
鄒文懷卻覺得李小龍的這個要求不是不可以接受,于是,馬上飛往美國,和李小龍當面接洽。他對李小龍說:“只要你回來,本子怎么改,戲怎么拍,你說了算。另外我還可以出資給你成立一個‘小龍工作室’,你要么拿我公司的股份,成為嘉禾的大股東,要么票房咱們五五分賬?!?/p>
李小龍做夢都想成立自己的影業(yè)公司,鄒文懷開出的條件可謂正對心思。兩人一拍即合。
鄒文懷為得到李小龍,不惜血本,引來了一片嘲諷之聲。畢竟李小龍來了,能不能火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別偷雞不成蝕把米,到時候輸個傾家蕩產,看你怎么收場?
但事實證明,鄒文懷的眼光沒有錯,李小龍與嘉禾合作的第一部戲《唐山大兄》就火了,創(chuàng)下了350萬港幣的票房紀錄。李小龍名利雙收,鄒文懷也掙了個盆滿缽滿。
林語堂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和翻譯家,不僅才學過人,說話也很風趣幽默。
有一年,紐約林氏宗親會想邀請林語堂去演講。林語堂在接到邀請后,頓感左右為難,他想自己去了,如果不說上一些吹捧祖先的話,同宗們一定會很失望。可是,如果自己吹噓得過了頭,又有失學人風范。
思來想去,林語堂打算找個借口回絕此事,以避免尷尬。然而,對方似是鐵了心,非要他去捧場不可。無奈之下,林語堂只能勉強答應了。
到了演講的那天,林語堂神色平靜地站在講臺上,開始滔滔不絕地說道:“我們姓林的始祖,據(jù)說有商朝的比干,這在《封神榜》里是提到過的。同時,英勇的有《水滸傳》里豹子頭,旅行家有《鏡花緣》里的林之洋,才華出眾的美女則有《紅樓夢》里的林黛玉。除此之外,還有大名鼎鼎的美國總統(tǒng)林肯,獨自駕機飛越大西洋的林白,可以說,林氏家族人才輩出……”
林語堂的一番演講,讓宗親們聽得很是高興,他們都覺得林語堂不僅給足了他們面子,也讓林氏宗親會揚眉吐氣了一把。
不過,雖然林語堂洋洋灑灑地說了一大通,可是細究之下,卻不難發(fā)現(xiàn),他口中的這些所謂的林姓始祖,要么是小說中虛構的人物,要么是一些外國人,跟林姓祖先可以說是沒有半毛錢關系。不過,當時林氏宗親會的成員們并沒有發(fā)現(xiàn)。
就這樣,林語堂憑著自己的博學多才,機智地“化險為夷”了,不僅沒有駁祖宗的面子,又保住了自己作為學人的風范,可謂一舉兩得。
●經(jīng)典鏡頭
穆罕默德·阿里是史上最偉大的拳擊運動員、反種族主義斗士、慈善家。他12歲開始學習拳擊,22歲首次奪得重量級拳王的稱號,職業(yè)拳擊進入了阿里時代。在此后長達20年的時間里,他一共22次獲得重量級拳王稱號。1981年,阿里退役,不久便患上了帕金森氏病。2016年6月4日,阿里在美國鳳凰城的一家醫(yī)院里去世,享年74歲。圖為1979年7月的一天,一個小男孩在見到自己的偶像時,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為與拳王過上了一招,突然揮手打向拳王,拳王迅速做出反應,輕松化解了小男孩的偷襲。然后對他說道:“嘿,伙計,身手不錯啊,我記住你了?!毙∧泻㈤_心地笑了……木匠
錢穆晚年出版《師友雜憶》,回憶了自己和一些名家的交往故事,書中講了這樣一件事。
1928年,33歲的錢在蘇州中學教書時,一天,校方請胡適來學校演講。演講開始前,校長看到錢坐在臺下,便邀請他到臺上來,同時把他介紹給了胡。見到錢,胡顯得很高興,還說了些“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之類的話,隨后又取出一封信為證,信是胡的一位朋友寫的,提醒他到了蘇州,千萬不要忘了兩件事:一是買一部江的《伏堂詩錄》,二是想法見一下錢。
當時錢正在寫《先秦諸子系年》,里面涉及《史記六國年表》一書,錢始終沒找到這本書,心中“積疑積悶已久”,不免整天惦記著。他想胡是名滿天下的大學者,一定見多識廣,也沒多想,脫口問道:“先生,可曾見過《史記六國年表》?”
讓人想不到的是,胡竟然沒有經(jīng)得起他這一問,當即語塞,表情很不自在。好不容易等到演講結束,胡便急著要回上海,盡管校長一再挽留,他還是執(zhí)意地走了。
后來,錢每提到此事,都說自己不該初次見面,“即以僻書相詢,事近刁難”,因而自責“不習世故”,對胡先生真是有些“失禮”了。
周有光是著名語言學家。一天,他的兒子周曉平看到網(wǎng)上有篇寫周有光的文章,后面跟了很多帖,于是就打印了厚厚的一沓拿給他看。周有光說:“人家捧我的話,你就不要打印了,把那些批評我的給我看一下就可以了?!庇腥肆R他,罵得很難聽,還有人質問他有什么資格談經(jīng)濟等等,對于這些,他都是一笑而過。但對于那些真正有水平的批評,他還是非常重視的。比如,有個人在指出了他以前工作中出現(xiàn)的一個很小的漏洞之后,又說他知識淺薄、工作不力。周有光非但沒有生氣,還把這個人的文章仔細讀了一遍,并做了很多記號,說他批評得好。
從不記恨任何人,對于別人的批評和攻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便是周有光的處世觀。事實上,寬厚待人既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積極的處世態(tài)度,于人于己,都會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