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嶸
陶行知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閱讀教學中,教師設計好探究問題,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幫助學生找到解讀文本的“密碼”,讓他們深入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
一、緊扣課后練習設計探究問題
課后練習是編者精心設計的,其中蘊含著編者的智慧。這些練習或為正確解讀文本指明了方向,或為突破重難點提供了思路,或為教學過程預設了方案,等等。設計探究問題時,教師認真研究并合理地使用課后練習,可以迅速抓住教學主線,張弛有度地展開教學,并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人教版《語文》課標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級和冊數(shù))的《落花生》,課后練習中設計了一道“說一說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哪些內(nèi)容”的題目。這道題是這篇課文的主線,抓住了這條主線,就能幫助學生整體把握文本內(nèi)容,了解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jié)的經(jīng)過,體會“議花生”這部分內(nèi)容的深刻含義。設計教案時,教師以此為中心預設了四個問題:①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哪幾件事情?②課文的敘述順序是怎樣的?③哪件事情給你的印象最深刻?你從中受到了怎樣的啟發(fā)?④生活中有哪些具有像花生一樣品質(zhì)的人?
教學時,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明白了文章以《落花生》為題,按“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的順序組織材料,重點部分是“議花生”,而父親的話又是重中之重,因為它集中體現(xiàn)了全文的主旨。于是,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議花生”這個部分。學生通過閱讀,從父親的話中認識到了花生樸實無華、默默無聞的可貴品質(zhì),進而領悟了父親所說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真正含義。交流的過程中,有一名學生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我”的母親就是一個像花生一樣的人。這名學生的理由是:父親身居要職,母親卻開墾荒地,補貼家用;父親公務繁忙,無暇顧及家庭,母親就默默無聞地擔負起了養(yǎng)兒育女的重任。這樣的一位母親,不是具備了花生身上所有美好的品質(zhì)嗎?
這名學生的觀點為大家深入理解文本開啟了另一扇窗口,也將教學自然而然地引入了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交流“生活中有哪些具有像花生一樣品質(zhì)的人”。學生談到了自己的父母、老師、同學,談到了雷鋒、楊善洲等。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文本內(nèi)涵,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二、挖掘文本矛盾設計探究問題
有的文本中,作者為了情感表達或謀篇布局等方面的需要,敘述中會出現(xiàn)一些看似矛盾之處。教師抓住這些“矛盾”來預設探究問題,能引導學生在探究矛盾的過程中真正走進文本,使理解走向深入。
六年級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最后兩個自然段中有這樣幾句話:“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曾經(jīng)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從這幾句話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一個矛盾:小女孩是在饑寒交迫中死去的,按理說她應該是痛苦的,作者為什么強調(diào)她的“微笑”“幸?!蹦??安徒生這樣寫自有深意。教師利用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其中的深意,能讓教學不蔓不枝,更能讓學生透過文字表面讀懂作者深沉的情感。
實際教學中,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教師抓住這個矛盾點,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品析的方式,探究小女孩的“痛苦”與“幸福”。小女孩的痛苦很容易發(fā)現(xiàn)。學生經(jīng)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后,有的從“小女孩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著”中,讀出了她的饑寒交迫;有的從“她穿過馬路的時候,兩輛馬車飛快地穿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中,讀出了小女孩對現(xiàn)實生活的恐懼;有的從“她在一個墻角里坐下來,蜷著腿縮成一團,她覺得更冷了,因為她沒有賣掉一根火柴,沒有掙到一分錢,爸爸一定會打她的,再說家里和街上一樣冷”中,讀出了小女孩的孤苦。
這樣一個被饑餓、寒冷和孤苦包圍著的小女孩,毫無幸??裳裕餐缴鸀槭裁捶磸蛷娬{(diào)她是“幸?!钡哪??對于六年級學生而言,這個問題頗有難度。分析第一個“幸?!睍r,教師仍然采用了語言品析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引導學生透過文字,體會小女孩三次劃燃火柴后看到的情景。這些情景雖然是虛幻的,但它們是小女孩迫切需要的,所以對于小女孩來說是“幸?!钡?。理解第二個“幸福”時,學生的思維遇到了阻礙,因為學生對“反語”這種修辭方法還不熟悉,更不了解它的表達效果。這種情況在教師的預料之中,所以教師課前布置學生閱讀了魯迅的部分作品。當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出示了魯迅先生《記念劉和珍君》中的一句話——“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輾轉(zhuǎn)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的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边@幾句話中的反語顯而易見,學生一下子就悟出了解讀第二個“幸?!钡乃悸?。
經(jīng)過這樣的品析與引導,學生終于發(fā)現(xiàn):第一個“幸?!笔翘撝?。作者讓小女孩幻想中的幸福與殘酷的現(xiàn)實形成巨大的反差,更加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慘命運。第二個“幸?!笔菍嵵?,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再也沒有痛苦了,對于她來說這就是“幸?!钡乃凇_@是作者壓抑在心頭的悲憤的噴發(fā),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無情鞭撻。
三、捕捉課堂生成設計探究問題
課堂教學具有不確定性,教師預設再充分,也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生成。生成是把雙刃劍,用得不好會讓教學陷入被動,用得好則能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六年級上冊的《詹天佑》,講述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故事。文中第四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務,開始勘測線路?!苯虒W時,教師請學生給“毅然”換個意思相近的詞?!皥詻Q”“堅定”“毫不猶豫”……學生先后說出了自己的答案。正當教學準備按計劃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時,一名學生站起來說:“我仔細讀了課文,覺得詹天佑在接受任務之前是有猶豫的?!薄笆前?!我也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辈簧賹W生附和這名學生的意見。
教師預設的答案是“毫不猶豫”,因為這樣的詹天佑才符合讀者的期待,才算得上真正的愛國工程師,然而這段生成卻打亂了教師的預設。生硬地讓學生屈從于教師的預設自然是不可取的。教師經(jīng)過思考,發(fā)現(xiàn)學生的感覺是對的,如果順著學生的思考逆向探求,更容易達成教學目標。于是,教師讓學生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依據(jù)。幾分鐘后,學生紛紛發(fā)言。有的學生說,面對“一路都是高山深澗,懸崖峭壁”,“連外國著名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的工程,初次承擔修筑任務的詹天佑不可能一點兒都不猶豫;有的學生說,中國當時缺少先進的設備,而外國人由于沒有爭到修筑權(quán),必然不會把設備賣給中國,這也是詹天佑產(chǎn)生猶豫的原因;還有的學生說,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人力、物力、財力方面也可能極度匱乏。
“困難如此之多,詹天佑為什么又‘毅然接受了任務呢?”帝國主義的嘲笑和中國人民的期望,激發(fā)了詹天佑長祖國之志、滅帝國主義威風的決心與豪氣,所以他在猶豫之后,又毫不猶豫了。事實上,詹天佑的猶豫并不是畏懼和退縮,而是基于對困難的充分認識和對這項任務的高度審慎,這非但不會損害他的光輝形象,反而讓他顯得更真實,更偉大。學生的這種認識遠遠超過了以往按常規(guī)教學時所產(chǎn)生的認識,而顯得更深刻,更人性化。之所以如此,應該得宜于課堂生成以及教師對生成的巧妙運用吧!
(作者單位:長陽縣鴨子口鄉(xiāng)劉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