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帆 火火 編 ○秋陽 繪
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字,學問很深,不學不知道,漢語真奇妙。漢字看起來蠻有趣味,其中最有趣的要數(shù)漢語“冷知識”,很多詞語的來源和演化肯定讓你眼球跌破。
“老伴兒”這個詞起源于明朝。明憲宗朱見深冊立九歲的兒子朱祐樘為太子,派老太監(jiān)覃吉當“保姆”。覃吉為人很正派,忠于職守,太子非常尊敬他,稱他為“老伴兒”。后來傳到民間,老年夫妻之間便互稱“老伴兒”了。
“扯皮”是古代做鼓的一道工序,是門專業(yè)手藝。鼓,在古代被視為神器,用途廣泛。
舊時制鼓時,鼓結實與否在框上;鼓響不響在皮上。意思是說,鼓要結實耐用,得有好的框架;要使鼓響,要用好的皮張?!搬敼钠ぁ笔侵乒牡暮诵沫h(huán)節(jié),釘皮時,先將泡軟的皮張,緊緊蒙在框架上,再有徒弟負責用力下拽,以便師傅釘釘子。此時,每釘一釘,師傅要喊一聲“扯”,提醒扯緊皮張,增強張力。如此下去,直到周邊全部釘完為止。因助手們扯的是皮,所以也稱這道工序為“扯皮”釘釘子。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推諉卸責的意思。
“倒霉”原來是古代江南地區(qū)的一個風俗。我國古代屬于農耕社會,人們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就是科舉考試,參加科舉考試之前,家長為了給學子們打氣助威,一般都要在自家門前豎起一根旗桿,稱之為“楣”??贾辛?,旗桿照豎不誤,考不中就把旗桿撤去,叫做“倒楣”。后來,這個詞在流傳中逐漸訛傳為“倒霉”。
在漢語中,人們經常用成語“爛醉如泥”來形容一個人由于飲酒過量而醉得癱成一團的樣子。許多人在讀到、聽到或用到這一成語時也往往會望文生義,以為該成語中所說的“泥”即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那種由水和土混合而成的泥,甚至許多詞典中也都將其直接解釋成“爛泥、稀泥”。這種解釋看似通順合理,其實是不確切的。
這里的“泥”并非指泥土,而是指傳說中生活在海里的一種蟲子,這種蟲子沒有骨頭,離不開水,一到陸地上就會“失水而醉”,跟人醉倒的樣子相似。古代典籍中“醉如泥”這幾個字非常常見,“泥”指的都是這種“泥蟲”而不是我們所說的泥巴。
都說悍婦是“母老虎”,那為啥是“河東獅吼”,而不是“河東虎吼”、“河東虎嘯”呢?原來“獅吼”根本不是獅子的叫聲?!蔼{子吼”是佛教名詞,指的是“如來正聲”,比喻有威嚴有權威的意思。
“母老虎”一定是家里最有威嚴的人,所以就有了“河東獅吼”的說法,其實和“獅子”沒有一毛錢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