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培育,劉德樂
?
對兩屆亞錦賽中國男籃得失分與攻防能力的因子分析
薛培育,劉德樂
運用文獻資料法、錄像分析法以及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統(tǒng)計對27屆和28屆亞錦賽中國男籃共18場比賽所表現(xiàn)出的攻防能力進行統(tǒng)計分析。研究認為:兩屆亞錦賽中國男籃12項原始指標通過降維得到4個共性因子:1.個人進攻防守能力,貢獻率為28.09%;2.內外線串聯(lián)的進攻能力,貢獻率為20.06%;,3.防守反擊能力,貢獻率為14.67%;4.二次進攻能力,貢獻率為13.43%。因子得分表明28屆亞錦賽中國男籃攻防能力優(yōu)于27屆中國男籃。
亞錦賽;中國男籃;攻防能力
27屆亞錦賽上我國男籃是第五名成績。28屆亞錦賽中國男籃總教練換為本土教練宮魯鳴指導,備戰(zhàn)亞錦賽的球員多數(shù)為新球員,且年齡小,因此本屆亞錦賽不被大家看好。在面對如此大的壓力下我國男籃取得冠軍戰(zhàn)績實屬不易。本文通過對兩屆亞錦賽中國男籃隊員攻防能力指標的統(tǒng)計分析研究找出兩屆亞錦賽在攻防能力方面的差異性,在觀看比賽的基礎上找出我國攻防優(yōu)劣勢,為以后籃球運動員的訓練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以27屆亞錦賽和28屆亞錦賽共十八場比賽所表現(xiàn)出的攻防能力特征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錄像觀察、統(tǒng)計分析等研究方法共取12項原始指標,分別為:兩分球命中率、三分球命中率、罰球命中率、得失分、出手次數(shù)、失誤、助攻、防守籃板、前場籃板、搶斷、蓋帽、犯規(guī),采用spss20.0進行錄入處理。通過描述性統(tǒng)計、因子分析更加直觀的了解兩屆亞錦賽中國男籃攻防能力并進行分析和評價。
2.1 兩屆亞錦賽中國男籃攻防能力的因子分析
樣本的巴特球形檢驗,是從檢驗整個相關的矩陣出發(fā),其零假設為相關矩陣,是單位矩陣,其值是介于0-1之間的一個數(shù)字。當值越臨近于1時則表明此數(shù)據(jù)越適合做因子分析[2]。相反則不適合做因子分析。
表1 KMO 和 Bartlett 的檢驗
通過spss20.0對原始數(shù)據(jù)處理,得到表2,可以看到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近似卡方值為101.874。Df的值為66,sig值為0.003,其數(shù)據(jù)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03<0.05)。取樣足夠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其值為0.852。綜上所述此數(shù)據(jù)較適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運用降維思想的一種統(tǒng)計方法,在運用因子分析時要求數(shù)據(jù)中各個指標具有良好的相關性,指標間相關性良好是進行因子分析的前提[3]。表2可看出共18個相關性P<0.05,表明各原始數(shù)據(jù)指標之間的相關性良好,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3中有特征值,方差百分比,以及累計貢獻率三個主要成分。表4可看出特征值一欄有四個特征值>1,后面的特征值都小于1,從累計的百分比看到前四項的累積百分比是82.26%,為了更直觀簡便分析數(shù)據(jù)而又盡量代表原始數(shù)據(jù)的基本信息,本文選取前四項特征值>1的共性因子,其累計貢獻率為82.26%,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認為影響兩屆亞錦賽的攻防能力是由4個共性因子組成。
表2 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表3 特征值、方差百分比以及累計貢獻率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4個共性因子的含義,經(jīng)方差最大正交旋轉得到表4。通常稱旋轉后的因子對應的載荷矩陣稱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4]。表4中共給出了4項共性因子和12項攻防能力的指標,表中的這些系數(shù)是他們的相關系數(shù),表明了4項共性因子和12項指標間的相關程度。
第一項共性因子中失誤、搶斷、蓋帽相關性較高。實際比賽隊員積極搶斷來獲取球權,積極進攻中同樣存在著因為隊員本身錯誤導致球隊失去控球權[5]。進攻隊員一系列的技戰(zhàn)術都是圍繞最后投籃進行的,當最后投籃出手一剎那被防守隊員將球打落,所以蓋帽是比賽中防守隊員進行防守的最后一道防線。所以把第一項共性因子稱為個人進攻防守能力。第二項共性因子中得失分、兩分球命中率、助攻的相關性較高。比賽中隊員運用助攻將球有效的傳給有進攻機會的球員,進攻隊員將球有效打進從而影響得失分,因此第二項共性因子稱為內外線串聯(lián)的進攻能力。第三項共性因子中防守籃板、犯規(guī)、三分球命中率、罰籃命中率相關性較高,比賽中進攻隊員投籃不進,中國隊員作為防守隊員獲得防守籃板由防守角色變?yōu)檫M攻角色,進攻時通過三分球或者在進攻過程中造犯規(guī)獲得罰籃機會,因此第三共性因子為防守反擊共性因子。第四項共性因子中出手次數(shù)和前場籃板相關性較高,比賽中隊員第一次進攻打球不進,搶奪籃板獲得球權下次的進攻直至把球打進,因此第四項共性因子稱為二次進攻能力。
表4 旋轉成份矩陣
為了解釋兩屆亞錦賽中國男籃各項共性因子的表現(xiàn)情況,結合表5成份得分系數(shù)矩陣得出各項共性因子貢獻率方程為:
F1=0.132X1-0.039X2+0.189X3+……+0.352X11-0.051X12
F2=0.252X1+0.019X2+0.288X3-……-0.146X11-0.128X12
F3=0.108X1+0.098X2-0.053X3+……+0.021X11-0.117X12
F4=0.014X1+0.340X2-0.336X3-……+0.144X11+0.019X12
通過成份得分系數(shù)矩陣,得到各共性因子線性方程。四共性因子總貢獻率為82.26%,因子總得分為:F=F1×28.08%+F2×20.08%+F3×14.69%+F4×13.42%。經(jīng)計算中國在27屆亞錦賽和28屆亞錦賽因子總得分,見表5。
表5 兩屆亞錦賽因子綜合總得分
3.1 結論
1.目前我國男籃主要的攻防能力是個人攻擊防守能力、內外線串聯(lián)進攻能力、防守反擊能力及二次進攻能力,在攻防能力因子的總得分上28屆亞錦賽總得分要優(yōu)于27屆亞錦賽因子總得分。
2.相對27屆亞錦賽我國在個人進攻防守能力、內外線串聯(lián)及防守反擊能力較二次進攻能力進步的相對較快,二次進攻進步相對較慢。
3.利用高等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對中國男籃分析能夠很好地將復雜的攻防能力進行量化,利用降維思想將多指標雜糅成具有代表性的共性因素,這樣在不破壞原始信息的基礎上,更明確的了解攻防能力的結構模型。因此在中國男籃攻防特征分析中,學會使用高等統(tǒng)計分析對于我國男籃攻防能力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實用意義。
3.2 建議
1.在以后訓練比賽中可以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方程式,選拔合適的隊員參加比賽,在比賽過程中根據(jù)不同隊員的攻防能力制定不同的技戰(zhàn)術,這樣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對比賽結果會有很大的影響。
2.對于平時的訓練應該加強科學化的訓練,根據(jù)統(tǒng)計方程式針對性加強球員的訓練,揚長避短,并且根據(jù)比賽各個位置球員的配置,戰(zhàn)術的合理需要對隊員的訓練也要采取針對性的訓練。
3.在比賽中提高出手次數(shù)以及投籃命中率減少失誤次數(shù)加強籃板球的爭搶以及搶斷和蓋帽能力的提升。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我國男籃的攻防能力。
[1] 覃朝玲 唐東輝.體育統(tǒng)計學[M].廣西: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7-49.
[2] 何江川.體育統(tǒng)計分析與應用[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57-284.
[3] 何江川,楊放.龍舟運動員陸上專項力量與劃水功率因子回歸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3):139-141.
[4] 費宇.應用數(shù)理統(tǒng)計基本概念與方法[M].北京西:科學出版社,2007:134-299.
[5] 陳浩.中國男子籃球隊兩屆奧運會技、戰(zhàn)術因子結構特征差異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13,05(3):50-53.
[5] 孫民治.現(xiàn)代籃球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49-104.
The Factor Analysis on Score,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Ability of Chinese Men’s Basketball Team in Two Asian Games
Xue Peiyu,Liu Dele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video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pape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ability of the 18 games of Chinese men’s basketball team in the 27thand 28thAsian Games.Research shows that:12 original indexes are concluded as 4 common factors by dimension reduction:first, individual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28.09%; seco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inside and outside combination is 20.06%; thir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counter attack is 14.67%, and last, the second attack rate is 13.43%.It can be shown from the factor scores that the team performed better in 28ththan in 27th.
Asian Championship; Chinese men's basketball team;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ability
薛培育(1990-),男,山東臨沂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宜興 214200 Wuxi Institute of Arts and Technology, Yixing 214200, Jiangsu,China.
G841
A
1005-0256(2017)07-0049-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