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
平時做文言文閱讀的時候,有的同學讀著讀著就忘了傳主的名字,混在句子中當作實詞翻譯。《羋月傳》熱播的時候,有同學問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贏駟的姐姐叫孟贏?”生活和學習中都出現(xiàn)了這樣的問題,讓我們有必要將名字、姓氏的文學常識梳理出來。
一、稱呼:名、字、號
遠古人多用名少用姓,或有名無姓。傳說女媧姓風,炎帝姓姜,黃帝姓姬……但人們都只稱名,《周禮》云“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百天后由父親取名。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禮記·檀弓》稱:“幼名,冠字?!薄抖Y記·曲禮上》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許嫁,笄而字?!边@句話的解釋是:“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薄澳甓袨楦钢馈睍r加“字”,當然是說男子;對于女子,則是“許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時(15歲)加“字”。
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表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長輩才能叫其名,平輩一般稱呼字,晚輩則尊稱號或先生。
上古時期,名和字連著說,要先稱字,后稱名。例如孔子的父親叔梁(字)紇(名)。漢代以后,則先稱名后稱字。
古人的字一般是尊輩取得,別號可以自己取。清朝人王應奎曾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名是用來區(qū)分彼此的,字則是表示德行的。字與名有密切關系,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里,故字又稱作“表字”。如屈原名平字原,宰予字子我,諸葛亮字孔明,文天祥字景瑞,屬于同義反復。曾點(小黑也)字子皙(色白),王績字無功,韓愈字退之,這些都屬于反義相對。
二、女子稱姓
姓,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產(chǎn)物。姓,會意字,從女從生,《說文解字》上說:“姓,人所生也。”同姓的人都有一位共同的女性祖先,姓,標記母系氏族社會同一血緣關系的人群。
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意識到同姓結婚不利于繁衍后代?!蹲髠鳌吩唬骸澳信眨渖晦??!薄秶Z·晉語》曰:“同姓不婚,懼不殖生?!币馑际钦f結婚的男女如果是相同姓氏,就會后代不多,生育少。據(jù)《魏書·高祖紀》載:“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絕同姓之娶?!币簿褪钦f同姓不婚始于周朝。由此可知,奴隸社會時期,貴族女子的姓比名重要,姓表明女子的血統(tǒng),起到“別婚姻”的重要作用。
先秦時期的貴族女性,在出嫁前,一般在姓的前面冠以伯(孟)、仲、叔、季等表示次序的字。如《列女傳》中有:“伯姬者,魯宣公之女,成公之妹也?!辈В占?,排行老大,是魯宣公的長女?!读d月傳》中的孟贏,就是秦國的大公主。
女子出嫁后,可以在姓前冠以她所出自的國名,如出生在齊國的姜姓女子,就叫齊姜;“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寵妃褒姒便姓姒,褒國人。
嫁給國君的,可以在姓前冠以夫家的國名。《春秋》中記載的杞國夫人杞伯姬,“杞”代表她嫁給杞國國君,“伯”代表她在姐妹中排行老大,“姬”代表她的娘家姓姬。
嫁給卿大夫的,可以在姓上冠以夫家的氏或受封的邑名。如春秋時代四大美女之一夏姬,是鄭國的公主,姓姬,嫁給陳國司馬夏御叔,因此被稱為夏姬。
所以,貴族女子在婚前婚后、生前死后,會有不同的稱呼,但不管有多少種稱呼,必須帶上姓,這是不會變的。
如果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子,又該怎么稱呼呢?一般的做法是,在姓的后面加女、母、媼、嫗等,如商女、孟母、趙媼、劉嫗等。
三、男子稱氏
由于人口不斷繁殖,由“姓”衍生出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姓、氏是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標記。宋代鄭樵《通志·氏族略》曰:“三代以前……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庇钟醒裕骸笆纤詣e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笨梢姡M入階級社會的夏商周時期,氏是貴族男子的專稱。
“氏”大量產(chǎn)生的時代是春秋?!蹲髠鳌る[公八年》記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士而命之氏。”意思是說,天子讓有德的人建立諸侯國,根據(jù)諸侯的出生賜姓,分封土地,又根據(jù)封地為他命名氏。按周代制度規(guī)定,周天子的嫡長子將來繼承王位,稱為太子,其余的兒子統(tǒng)稱王子,王子的兒子稱王孫,王子和王孫統(tǒng)稱王族子弟。諸侯的兒子除了太子外均稱公子,公子的兒子稱公孫,公子和公孫統(tǒng)稱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國為氏。公孫的子孫不屬于公族,他們以其祖父的名或字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盎蚴嫌谔?,或氏于謚,或氏于爵,或氏于國,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職?!保ā讹L俗通義·氏族篇》)。
1.以受封的國號為氏。如:齊,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姜子牙受封于齊(今山東東營一帶),其后世子孫以齊為氏。魯,姬姓,武王滅商后,其弟周公旦被封在魯(今山東曲阜一帶),其子孫以魯為氏。燕、鄭、衛(wèi)、曹、任、呂、梁、申、霍、耿等都是以國為氏。
2.以受封的地名、邑名為氏。如:屈,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封于屈(今湖北秭歸),后世以屈為氏。
3.以先代官爵名稱為氏。如:史,西周初太史尹佚,為人正直,是史官楷模,又由于終生為太史,子孫便以官名史為氏。師,商、周時,師指朝廷中掌管音樂的官員,紂王時有師延,春秋時晉國有師曠,魯國有師乙,衛(wèi)國有師涓,等等。司空,少昊所設官職,傳說堯時,大禹任司空,禹的子孫就有以官名司空為氏的。另外,司寇、司徒、上官、樂正原來都指官爵。
4.以祖先的名、字、謚號為氏。如:孔,出于子姓,微子啟封到宋國,后裔宋襄公的五世孫,名嘉,字孔父,在宋國任大司馬,動亂被殺,其子木金父逃到魯國,便以父親的字“孔”為氏。莊,在周朝,喜歡征討的君主死后常謚“莊”。春秋時有楚莊王、鄭莊公、宋莊公等,他們的子孫便以謚號“莊”為氏。石,源出于姬姓,衛(wèi)康叔的六世孫衛(wèi)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碚,字石,其子孫以“石”為氏。
5.以所從事的職業(yè)和技藝為氏。如:巫,事降神事鬼的人;卜,事占卜的人;甄,管理制陶的官。endprint
6.以事為氏。如:竇,出于姒姓,夏朝帝太康時期,有窮氏部落首領羿發(fā)難,致使懷孕的妃子后緡跑到一個地洞里去躲避,經(jīng)過百余日,臨近產(chǎn)期,就想辦法逃出了避難的竇,奔歸有仍(今山東濟寧),在那里生下了少康。少康繼位后,為了紀念祖上這個歷史事件,就給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寵兩個兒子命為“竇”氏,世代相傳至今。洪,共工氏的后代,因祖先共工封為水神,為了紀念,故在共字旁加水邊為“洪”氏。山西陽曲有島氏,先人因避居島嶼,后人以島為氏。
7.以所居住地特征為氏。如:東山、東郭、西門、南宮、北丘、百里。
在這一時期,“姓”是固定不變的,而“氏”卻時常變化。因此往往出現(xiàn)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雖不同,氏卻相同的現(xiàn)象,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這些變化往往反映了貴族的地位和職權的變更。如戰(zhàn)國中期的商鞅,原本是衛(wèi)國公孫后代,所以又叫衛(wèi)鞅和公孫鞅,秦國封他為商君后,又稱為商鞅。
四、姓氏合一
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迸u太史公司馬遷是正式把“姓”和“氏”合在一起的第一人?!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分薪榻B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實,孔是他的氏。
“氏”冠在名前,彰顯著男人的封地、爵位、官職以及追謚,彰顯著這個人的榮耀、功業(yè)和尊嚴。因此,我們對始皇正確的稱呼應為趙政,而非贏政。盡管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已經(jīng)姓氏合一,但司馬遷的《史記》從頭至尾也沒有稱始皇為贏政?!妒酚洝こ兰摇酚洠骸笆辏厍f襄王卒,秦王趙政立?!彼裕读d月傳》里稱惠文王為贏駟,是不符合史實的。
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奴隸制宗法制度崩潰,舊有姓氏體系也逐漸混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姓氏合一的傾向。到了秦漢時期,我國的姓氏體系基本上確立了下來,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貴族的專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
秦漢以后,新的姓氏大量產(chǎn)生,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為避禍而改姓。春秋時候,陳國公子完,避禍外逃,改姓為田。陳和田今天不是一個音,但古音是一樣的。“陳”的繁體字“陳”,右邊有個“田”,顯然陳完是從陳字中取了一部分改姓田。西漢司馬遷受宮刑前也許是有孩子的,或者是后來過繼的。民間認為司馬遷有后人。司馬遷的孩子起碼有兩個改了姓,一個改成馮,馬字加兩點,還有一個改姓同,司字加一豎。
2.為避諱而改姓。因為漢高祖叫劉邦,先秦古籍中的“邦”字在漢代都被改成了“國”;光武帝叫劉秀,“秀才”被改成了“茂才”;李世民稱帝,國家機構“民部”從此改成了“戶部”,一直延續(xù)到清末。后晉石敬瑭將姓“敬”的人改成了“茍”或“文”。因為皇帝的名字而改姓的,不勝枚舉:避漢元帝劉爽諱,爽氏改為盛氏;避漢明帝劉莊諱,莊氏改為嚴氏;避漢安帝父追尊孝德皇帝劉慶諱,慶氏改為賀氏;避晉景帝司馬師諱,師氏改為帥氏;避唐明皇李隆基諱,姬氏改為周氏;避唐明皇諱,弘氏改為洪氏……
3.少數(shù)民族漢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賴氏被楚靈王滅掉,他們的子孫改姓為“羅”或“傅”。漢代時曾與匈奴和親,因為匈奴的習俗是富貴人家都隨母姓,所以很多單于的后代都姓劉。三國時,鮮卑人莫護跋投靠司馬懿,曾立下戰(zhàn)功,被封王,當時北地漢人流行戴一種叫作“步搖”的帽子,莫護跋很喜歡,也弄了一頂天天戴著,因為當?shù)胤窖浴安綋u”和“慕容”同音,所以后來族人都叫他“慕容”,他干脆把這個當作了自己的姓氏。其實慕容是漢人的姓,出自漢代。
西晉時有一支西北羌族,姓燒當,他們后來自稱大舜的后代,因此改姓姚。
北魏時魏孝文帝拓跋燾為了去除奴隸舊制給北魏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力提倡漢化,將鮮卑族的復姓改為漢姓,拓跋改為元”,獨孤改為劉,拔略改為蘇,莫胡盧改為楊,賀蘭、賀拔、賀狄、賀賴、賀敦統(tǒng)統(tǒng)改成了賀,大漢改成了韓,等等。
4.異寫演變。陳國始祖媯滿的11世孫諸,字伯爰,其孫濤涂,因功賜邑陽夏,以祖父字命氏,稱為爰氏。當時爰、轅通用,故爰濤涂又寫作“轅濤涂”。濤涂的玄孫轅頗徙居鄭國,其裔孫告,于秦末避難居于河、洛間,告的少子政,去掉“車”字旁,開始以袁為氏。這樣,同一姓氏,就有爰、轅、袁等多種寫法。
大約到宋代時,中國的姓氏與現(xiàn)代已幾無二致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