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霞 楊法青
體藝學科個性化學習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的實驗研究
王軍霞 楊法青
(鶴壁市淇濱區(qū)明達小學,河南 鶴壁 458030)
如何科學有效地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如何推進信息技術與體藝學科之間的有效融合,如何滿足信息時代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是當前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熱點與難點。為此,明達小學結合教學實際,開展了體藝學科個性化學習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的實驗研究,提出并實踐了“CMM”五步音樂教學法、“3+2?2”和“微美微創(chuàng)意”三種 符合音體美課堂的優(yōu)化教學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個性化學習;信息技術;有效融合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促進學校教育逐步走向網絡化、虛擬化和個性化[1]。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主要推動力,是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是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從“校校通”工程、“農遠”工程,到“三通兩平臺”工程,再到“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的實施,我國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
目前許多中小學的網絡建設已經初具規(guī)模,硬件設施也相對有所改善,但信息技術與學科之間的融合還存在很多問題:①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單一。大部分教學仍停留在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層面上,信息技術是輔助教學的工具,是呈現(xiàn)教學內容的媒體。②學科教師對信息化設備的不熟悉,導致信息化設備應用模式單一,客觀上造成了設備的閑置或浪費。③缺乏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網絡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應用。④利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還很欠缺。[2]
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研究中,研究學科多偏向于語數英等主科,而信息技術與體藝學科的有效融合研究較少;研究方向中注重多媒體教學課件演示教學內容的應用,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比較單一;研究對象中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重點,卻忽略了教師和學生信息技能和信息素養(yǎng)的研究。
結合“明德惟馨,達士通人”的校訓,為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人才,滿足信息時代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各學科進行有效融合,我校積極申報參與河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大招標課題“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xiàn)代化策略研究”中子課題的研究工作,并研究確定了子課題“體藝學科個性化學習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的實驗研究”。
個性化學習是指,以反映學生個性差異為基礎,以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為目標的學習范式。個性化學習的優(yōu)勢是可以使學習者自由安排時間,選擇不同的資源來完成學習。在本課題的研究中個性化學習研究的重點不是為每一個學習者定制不同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而是通過微視頻和網絡平臺為每一個學習者創(chuàng)建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環(huán)境。個性化學習的主體不僅包括學生,還包括同樣需要借助信息化技術學習體藝等知識的教師和家長。
人們對信息技術的定義,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圍、層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狹義的信息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網絡、廣播電視等各種硬件設備及軟件工具與科學方法,對文圖聲像各種信息進行獲取、加工、存儲、傳輸與使用的技術之和。在教學中,信息技術主要是指,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對多媒體、網絡教室、網絡資源平臺和校園網等進行應用的技術。本課題的研究,主要是借助微視頻的形式,結合我校各科特色,豐富體藝學科個性化學習教學資源,并通過網絡平臺,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平臺。
“有效融合”并不是將信息技術手段與體藝學科教學簡單疊加,而是結合各學科的知識體系和特點進行無縫融合,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體藝學科教學和個性化學習之中,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營造一種新型的個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進而增強師生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工作和生活問題的意識,從而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現(xiàn)代信息社會的需要。
(一)研究目標
1.提高體藝教師信息化素養(yǎng),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體藝教學相融合,促進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學效能。在學科教學中積極使用信息技術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借助微課、微信、網絡學習平臺等信息化手段,促進學生改變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和方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開發(fā)思維,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
2.優(yōu)化體藝學科及學科特色課程的教學資源,探究適合體藝學科個性化學習的信息化教學模式,通過網絡、微視頻等形式構建體藝資源共享平臺,創(chuàng)設信息化、個性化的體藝學習平臺,為鶴壁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別具特色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
3.培訓提高學生信息化技能,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相融合,開拓學生體藝學習視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4.增強家長信息化意識,加強家校合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并借助微信、郵箱等信息化手段,拓寬家校溝通交流的渠道。
(二)研究思路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運用文獻研究、問卷調查、行動研究和前后對比四種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全校師生及學生家長,旨在構建學生、教師、家長三位一體的信息化、個性化學習環(huán)境,提高師生及家長的自主學習能力。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為:在了解體藝學科個性化學習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研究現(xiàn)狀的基礎上,探究體藝學科個性化學習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的教學模式;通過體藝資源共享平臺,豐富、優(yōu)化體藝教學資源,提高體藝課堂效率,創(chuàng)建個性化學習環(huán)境;提高信息時代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自主學習能力,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體藝學科對學生各方面的熏陶和影響,真正培養(yǎng)信息化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人才。詳細研究思路如下圖所示。
圖1 課題研究思路
在課題開展前,我們首先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實驗師生的信息化水平及其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評價進行了初步了解。我們發(fā)現(xiàn),我校師生的信息化水平較低,教師對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和模式了如指掌,處于日復一日、一成不變的狀態(tài),學生對傳統(tǒng)的體藝課程不重視,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由于我校片內有三個城中村,學生使用電腦進行自主學習的只占16.8%。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和使用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興趣,成為我們課題研究的難點。為此,家社服務中心定期開展信息化培訓講座,或借助家長會、微信平臺等,增強家長信息化意識,加強家校合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
在課題研究中,體藝學科教師結合初步的調查分析和教學實際,進一步細化了課題研究方向和目標,初步提出了“CMM”(Cloud Music Mode)五步音樂教學法、“3+2?2”和“微美微創(chuàng)意”三種符合音體美課堂的優(yōu)化教學模式,將教學重難點制作成微課,借助微信群、鶴壁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等,鼓勵學生在家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客觀看待語數英學科和體藝學科,激勵學生培養(yǎng)個人興趣,均衡發(fā)展。
在課題研究中,體藝學科教師將六年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進行細化分工,共錄制微課201節(jié),錄制手工、足球等特色課程12門,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學生們的興趣變得更加廣泛,性格更加活潑開朗,知識面更加寬廣。
(一)信息技術與體藝學科有效融合
將信息技術與體藝學科有效融合,結合教學實際提出并實踐“CMM”五步音樂教學法、“3+2?2”和“微美微創(chuàng)意”三種符合音體美課堂的優(yōu)化教學模式,并撰寫相關論文。
在音樂教學中的“CMM”教學模式,包括教師搜集制作視頻素材—上傳班級云盤或班級微信群—學生自主下載學習—學生小組合作互評—教師指導評價五個板塊,借助云平臺,實現(xiàn)了立體化教學。孫佩強老師運用該模式執(zhí)教的《大樹媽媽》獲得區(qū)優(yōu)質課一等獎。
“3+2?2”體育教學模式中的“3”指的是三看:一是在家提前看完整的動作視頻;二是課堂上看教師或微視頻,學習具體的分解動作;三是課后自我提升,看視頻分解動作,鞏固熟練,加強訓練?!??2”指的是兩展示兩交流:一是課堂上的小組內展示交流,相互指導糾錯;二是集體展示交流,教師集體表揚做得好的,并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的不足,及時指導糾正。鄭濤老師利用此模式執(zhí)教的《小籃球行進間運球》獲得鶴壁市體育優(yōu)質課一等獎。
美術教學中的“微美微創(chuàng)意”教學模式巧妙發(fā)揮了微課的便利性,將教學重難點設計成微課,滿足學生在課堂內外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具體模式包括五步:欣賞激趣—微課解疑—個性微創(chuàng)意—展示評價—課下微交流。在“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利用該模式,宋攀攀老師執(zhí)教的《左鄰右舍》獲部級優(yōu)質課一等獎,孟潔老師執(zhí)教的《繞繞涂涂》獲市優(yōu)質課一等獎。
(二)信息技術與每日大課間活動相結合
通過微視頻的形式分解講授快樂足球操、文明禮儀操、眼保健操等大課間活動,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這樣既節(jié)約人力資源又能使學生清楚地了解各項活動的內容,大大增加了大課間活動的趣味性和安全性。借助微視頻指導訓練的《快樂足球操》獲得河南省“最美大課間”一等獎;大膽創(chuàng)新,將大型排練板塊化,局部觀看視頻,分組學習排練的課間操展示節(jié)目《足球達人秀》獲得區(qū)政府2萬元獎金獎勵。
(三)信息技術與學校體藝特色課程相結合
將信息技術與學校體藝特色課程相結合,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搭建平臺。例如:美術組教師結合學校美術社團特色課程,將美術教程進行了整合,分工制作手工、國畫、沙瓶畫等系列微課,將復雜的美術專業(yè)技巧轉化為直觀的微課展示,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豐富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維。此外,美術組教師還利用網絡,和學生一起進行沙瓶畫、手工作品網上義賣活動,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沙瓶畫通過義賣等形式為失學兒童捐款,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和社會責任感。
郭麗芳老師執(zhí)教的《我給瓶子穿新衣——沙瓶畫的制作》在鶴壁市美術學科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中獲一等獎,執(zhí)教的《環(huán)保新創(chuàng)意——沙瓶畫的制作》在2016年實踐教育活動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中獲市一等獎,利用“微美微創(chuàng)意”教學模式設計的《環(huán)保新創(chuàng)意——淇河沙瓶畫的制作》教學設計獲省二等獎。
(四)優(yōu)化學校管理,提高教師工作效率
學校利用教師“培訓日”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借助微視頻,有計劃、有層次、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師進行計算機技術的系列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和操作能力。例如:在統(tǒng)計各班期末考試成績時,教師發(fā)展中心采用了自動生成分數統(tǒng)計表,把具體的操作方法錄制成微視頻,將分數統(tǒng)計工作進行優(yōu)化,提高了辦公效率。
教育信息化是推動教育走向現(xiàn)代化的基礎和條件,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志。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xiàn)代化是當今世界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共同趨勢。借力信息技術,扎根教學實踐,探究適合體藝學科的特色教學模式,滿足師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是我們研究的目標和方向。
體藝學科個性化學習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的形式是多樣的、靈活的,面對變化的課堂教學,針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要學會以信息技術為手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趣化教學難點,豐富教學內容,尊重教學實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1]斯慶和.全國“十一五”中央電教館專項課題《重慶七中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研究報告[J].中小學電教,2014,(6):9-12.
[2]王楷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24):33-34.
(責任編輯 孫震華)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between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Disciplines of PE and Art
WANG Junxia,YANG Faqing
(Hebi Qibin Mingda Primary School,Hebi,Henan,China 458030)
At present,how to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us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how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isciplines of PE and Art,and how to meet students’ needs of personalized 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re the hot spots and difficultie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Therefore,based on the actual teaching circumstance,Mingda Primary School has conducted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between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disciplines of PE and Art.In the study,we put forward and implemented the five-step "CMM" teaching approach,the "3+2?2" and "micro-beauty & micro-creativity" optimized teaching modes suitable for the disciplines of music,PE and art.The study has yielded some achievements.
personalized learn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effective integration
G4
A
2096-0069(2017)03-0076-05
2017-03-10
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大招標課題“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xiàn)代化策略研究”子課題“體藝學科個性化學習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的實驗研究” (〔2015〕-JKGHZDZB-20)
王軍霞(1975 — ),女,河南新鄉(xiāng)人,鶴壁市淇濱區(qū)明達小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體育教學;楊法青(1989 — ),女,河南鶴壁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