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淵
摘要:傳統(tǒng)的作文評改,教師批改——評語——講評,勞心勞力;學生沒有發(fā)揮主體意識,被動接受,對于教師的批改意圖漠不關心或一竅不通,結果勞而無功。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在學校“自主互進”課堂實踐活動中,筆者嘗試采用“一評一改一交流”模式,讓學生自主參與作文的全過程,能提高批改效率,培養(yǎng)作文的自主探究精神。
關鍵詞:傳統(tǒng)評價;寫作講評;“一評一改一交流”;自主互進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5-0087
傳統(tǒng)作文教學在教師“作文批改”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也給教師帶來許多“吃力不討好”的無效勞動。那些傳統(tǒng)作文教學基本是按“作前指導——學生寫作——教師批閱”三步曲進行,往往教師在課下花費很大的精力精心批改之后,還要在課堂上講評45分鐘,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自始至終在“唱主角”,而學生則當觀眾——被動的接受者。這種講評方式,耗時長、強度大,但遺憾的是收效甚微。學生在取回自己的習作,看到教師模式化的評語時,更是一頭霧水,不知道應該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更不知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所以,傳統(tǒng)的作文批改模式割裂了作文教學過程中寫與改、導與學的互動性。
有鑒于此,我們在保證作文教學有效性的基礎上,以作文評改作為切入點,希望以此找到一條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途徑。針對目前這種作文教學與評改的現(xiàn)狀及時代的要求,結合筆者所在學校作文評改的現(xiàn)狀和筆者所在學??蒲姓n題《自主互進——農村中學課堂教學的研究》,希望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親自參與到作文評改中來,把作文評改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實現(xiàn)作文的“少教多學”,提高學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并全面提高其作文能力。
一、轉變作文評改觀念與方式
葉圣陶先生說:“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養(yǎng)成自己改的習慣,這是終身受用的?!薄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yǎng)成切磋交流的習慣。樂于相互展示和評價寫作成果?!笨梢?,二者目標都是一致的,都是強調學生作文要讓學生自己改。
讓學生參與作文的評改,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做作文評改的主人,同時也讓學生表現(xiàn)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自我。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評改過程,可以獲得寫作的過程體驗,也給學生創(chuàng)設表達、對話、合作的機會,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內化提高。另外,在學生互相交流過程中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反思質疑的精神,讓學生勇于發(fā)表獨特見解,樂于參與語文活動。
二、作文自主評改的實踐操作模式
1. 一評
學生學習修改作文,前提是要“眼高”,即解決認識問題,明白什么作文是好作文。在學生自評前,筆者會告訴學生本次作文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比如,審題上有哪些立意方向或陷阱(每課必講);在內容上,中學生普遍存在專注自己的小圈子而忽視大社會的狹隘,存在著親近歷史名人而疏遠現(xiàn)實熱點的偏頗;在表達上,中學生普遍存在著記敘文多敘述少描寫的習慣,存在著議論文喜舉例怕說理的毛病,普遍存在就事論或隔靴搔癢的現(xiàn)象;在語言上,中學生普遍存在口語化習慣,缺少典雅或精彩的書面表達追求。對這些現(xiàn)象心中有數,就便于學生在修改作文時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
2. 一改
對于學生作文化整為零,抓大放小,根據不同的作文要求和作文存在的共性問題,選擇有代表性的作文或片段進行評改,這樣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更方便指導評改方法。
將高考作文的內容20分、表達20分、發(fā)展等級20分的評分原則細化,化整為零,可操作性更強。英語教學專家杰里米·哈默在其所著的《怎樣教英語》一書中也強烈反對精批細改,他認為,勾勾劃劃過多,不僅增加評改的負擔,也使學生覺得習作很糟糕,無法集中精力在緊要處修改,從大的方面自我完善。
針對2016年廣州一測卷作文——某報為了發(fā)掘有溫度和人情味的新聞,開設了《暖聞》專欄。編輯部收到三則新聞:油條哥”多年堅持不用有害的“復炸油”炸油條,給顧客提供新鮮健康的油條;一位老父親從外地來醫(yī)院看望正在坐診的兒子,等了兩個多小時后掛了個號,和兒子見了一面;某地舉辦珍品畫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觀賞時不慎跌倒,損害一副珍貴名畫,主辦方僅備案而未報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響。(有刪改)
從以上新聞中選擇一則刊登在《暖聞》專欄中,你認為哪一則更合適?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xiàn)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
我們根據學生習作,確定作文病癥在于說理條理性不夠。我們在講評時印發(fā)了一個作文片段給學生自主修改:
而珍品畫展的主辦方,我為之鼓掌,為之感動,更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暖流,因為面對那不慎損壞名畫的12歲男孩,本可按章處理,報案索賠,追究責任,畢竟那是一幅珍貴名畫,雖非無意,但確實造成了嚴重后果,但是主辦方卻沒有,因為名畫再珍貴,也不如人心珍貴,何況那是一位才12歲的男孩的純真心靈。他才剛開始用他的心靈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溫度,用他的眼睛去仰望這個世界的光明,而這一切,隨著那不慎的一跌,都有可能被嚴苛、驚嚇所取代。法規(guī)不外乎人情,一個沒有溫度、沒有人情味的嚴苛處理,雖合規(guī)合理,但如果缺乏了對人的關注,對人的呵護,那么其意義、價值便大打折扣。而主辦方的處理方式無疑是充滿溫情和人情味的,面對珍貴名畫的被損失,此時此刻,算計的不是自己的損失有多大,而是用滿懷深情的方式呵護孩童那敏感而純真的心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響。對這個世界抱以足夠的善意,對身邊的人和事給予必要的理解和寬容,在這個人心冷淡、信任缺失的年代是多么的彌足珍貴。
本應該應做怎樣的修改?請把它寫出來,100字左右。學生閱讀發(fā)現(xiàn),本段能針對中心展開說理,但是說理無條理,修改意見如下:
把第三段分解成不同的方面,表達刊登在《暖聞》上的理由。
(1)寬容孩子,暖在體貼理解。(從情與理的方面表現(xiàn)談主辦方人情味的溫馨。)
(2)原諒孩子,暖在人性關懷。(從以人為本方面,表現(xiàn)主辦方在畫和人之間對人的關懷。)
(3)寬恕孩子,暖在關心未來。(用發(fā)展的觀點表現(xiàn)主辦方為孩子未來著想,保護孩子的心靈,使其能健康成長。)
3. 一交流
有了教師一評的基礎、學生一改的過程,學生有針對性的提升就不再是紙上談兵了,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一交流——合作交流的小組交流,習作水平高的學生,評出自己的習作好在哪兒,新穎在哪兒,鼓勵學生在全組同學面前美讀自己的習作;習作水平中等的同學,鼓勵學生評出自己習作的不足之處;對于習作水平一般的學生,先讓學生把習作中的問題找出來,同時允許這些學生仿寫習作水平好的同學的優(yōu)秀習作,從而使自己的習作努力向符合中等作文要求接近。而且修改后的作文文質兼美,學生從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激起了他們作文后多修改的內驅力。
三、實踐模式對教師的一些要求
改革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把教師從繁重的批閱作文的苦海中解脫出來,更不是讓教師無事可做。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指導學生修改、交流,并使學生從相互評改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上課前首先要瀏覽學生的作文,確定每次作文的“一評”目標;要求教師要熟練駕馭“活”的課堂;要看學生的修改片段,還要及時地向學生反饋“一改”寫作情況。
教師在講評時應靈活多變。平常可采用互評、自評和教師評的方式。即使在教師評的這一大前提下,筆者采用的方式也不一樣:有時拿出一篇中等水平的文章,讓同學自由發(fā)言,評說文章的優(yōu)缺點,最后說出筆者的看法;有時把文章的題目或作文中出現(xiàn)的問題寫到黑板上,引起學生重視的;或干脆來一節(jié)作文欣賞課。當然,要想讓學生愛聽,教師必須首先了解同學作文的全部狀況,做到班述有的放矢。
總之,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應當有革新勇氣和智慧,有生命情懷和教育遠見,靈活機動地開展教學活動,改變教學評價方式,可以盡情享受作文教學的快樂,學生的習作水平也將大幅度提高,作文教學的任務落到了實處。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 蘇立康.中學語文教學研究[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
[3] 高彥軍.作文批改如何變被動為主動[J].文學教育,2012(1).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新塘中學 5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