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艷 王建女
認知行為療法改善抑郁癥患者社會功能及自我接納的療效觀察
王海艷 王建女
目的 探討認知行為療法在改善抑郁癥患者社會功能和自我接納行為的應(yīng)用效果。方法 2015年3月至8月抑郁癥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n=30)和對照組(n=30),觀察組給予抗抑郁治療的同時進行認知行為干預(yù),對照組僅給予抗抑郁治療及一般護理,干預(yù)時間為8周。在干預(yù)前后,采用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和自我接納問卷進行評估。結(jié)果 兩組入組時社會功能和自我接納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干預(yù)8周后,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動性和交往情況、社會技能、自我評價、自我接納均明顯高于對照組(t=2.56、3.17、2.01、3.22、3.94、6.05,P<0.05)。結(jié)論 認知行為療法能夠改善抑郁癥患者的社會功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接納水平,較好的輔助抗抑郁藥物的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 抑郁癥 社會功能 自我接納
抑郁癥是一種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常見病,其終生患病率為6.1%~9.5%[1]。社會功能缺損程度是精神疾病嚴重程度的診斷標準之一,也是評價精神障礙患者勞動能力喪失程度的重要指標[2]。自我接納是在自我評價基礎(chǔ)上形成的一種態(tài)度。研究報道,自我接納與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癥狀呈負相關(guān)[3]。因此,對抑郁癥患者的社會功能和自我接納進行改善十分重要[4]。認知行為干預(yù)是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的方法改變不良認知的護理干預(yù)方法,可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消除不良情緒,使其積極應(yīng)對疾病,提高抑郁癥患者的治療效果[5]。本文探討認知行為療法改善抑郁癥患者社會功能和自我接納的效果,以期為更好的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3月至8月本院抑郁癥患者66例。納入標準:(1)符合《國際疾病和相關(guān)健康問題統(tǒng)計分類》第十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漢密爾頓抑郁(HAMD)量表≥17分[6]。(2)患者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3)意識清楚。(4)患者均接受住院治療。(5)>中學(xué)文化程度。(6)年齡<50歲;發(fā)病時間>2周。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的肝腎損害等重大軀體疾病。(2)合并有惡性腫瘤者。(3)明顯失語和認知功能、交流障礙。(4)合并其他精神疾病。(5)既往有腦器質(zhì)性疾病。(6)既往有精神障礙個人史或家族史。(7)并發(fā)嚴重的記憶減退,軀體不適等。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18~50歲,平均(35.2±12.4)歲。病程2~48個月,平均(18.2±4.5)個月。受教育年限8~18年,平均(12.5±4.5)年。初次發(fā)作患者21例、復(fù)發(fā)患者9例。對照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21~50歲,平均(36.0±13.5)歲。病程3~50個月,平均(19.4±5.4)個月。受教育年限7~19年,平均(13.2±4.7)年。初次發(fā)作患者23例、復(fù)發(fā)患者7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奧氮平5mg/次(因患者伴有自責自罪等精神病性癥狀),每晚服用;帕羅西汀20mg/d,每早服用。對照組在患者住院期間給予病情觀察、藥物指導(dǎo)、日常生活護理和常規(guī)心理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給予認知行為療法,由接受過專業(yè)培訓(xùn)的精神科醫(yī)師對患者開展干預(yù),干預(yù)時間在每周五8:00~9:30,療程為8周,見表1。
表1 不同時間段認知行為療法的干預(yù)內(nèi)容
1.3 觀察指標 (1)社會功能:采用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進行評價[9],共包括12個條目,日常生活能力、動性和交往情況、社會技能3個因子。本量表從生理、心理到社會需求的滿足三個方面反映患者所應(yīng)具備的各項功能、綜合性社會功能。分數(shù)越高,表明日常活動能力強,交往狀況越好。每個條目0~4級評分,<38分:社會功能缺陷;29~38分:輕度缺陷;18~28分:中度缺陷,<18分:重度缺陷。(2)自我接納:采用自我接納問卷評價[10],共 16個條目組成,其中1、4、7、8、11、13、14、16均為反向計分,為自我接納因子。2、3、5、6、9、10、12、15為正向計分為自我評價因子,采用4級評分制,正向評分為4、3、2、1,反向計分為1、2、3、4,兩因子分值相加作為量表總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接納程度越高。
1.4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采用隨機區(qū)組方差分析來比較每次所測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t檢驗,若方差不齊采用軼和檢驗,方差齊采用Levene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yù)前后社會功能的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yù)前后社會功能的比較(x±s)
2.2 兩組患者干預(yù)前后自我接納能力的比較 見表3、4。
表3 兩組患者干預(yù)前后組內(nèi)自我接納能力的比較(x±s)
表4 兩組患者干預(yù)前后自我接納能力的比較(x±s)
抑郁癥患者普遍存在認知功能減退。雖然抗抑郁藥物的出現(xiàn)認為是精神藥物治療的極大進步,但藥物治療對于心理因素效果不理想。在已經(jīng)達到臨床治愈的抑郁癥患者中有20%~40%的患者存在殘留癥狀,明顯影響患者的功能水平。有研究對重度抑郁癥患者社會功能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患者社會功能的各個領(lǐng)域均有損害,尤其是工作和社會休閑活動[11]。
認知行為干預(yù)是通過認知行為改善患者的不良認知,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一種短程心理治療方法[12]。通過認知行為干預(yù)可以幫助抑郁癥患者糾正情緒障礙的錯誤認知,指導(dǎo)做好認知重組工作,實踐認知矯正,改變消極的自動式思維和潛在意識或信念的紊亂,達到心理康復(fù)的目的。吳素梅等研究證實,認知行為干預(yù)可改善抑郁癥患者的認知功能及社會功能,提高生活應(yīng)對技巧[13]。作者通過對抑郁癥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yù),幫助患者察覺其內(nèi)部對話,改變患者的消極自動式思維和紊亂的潛在意識或信念,使患者充分認識到自身的積極力量,從而調(diào)動患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改變患者對特定相關(guān)問題的認知及建立合理的信念,進而提高對社會的應(yīng)對技巧[14],對社會功能的改善起到積極作用。在團隊干預(yù)中患者之間相互交流和溝通,自覺調(diào)整自己的錯誤認知和不良情緒,改善與他人的關(guān)系,以健康、自信、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適應(yīng)現(xiàn)實社會的能力。
自我接納是個體生存的社會性需要,其發(fā)展程度影響著個體的社會適應(yīng)性[15],自我接納能力下降影響抑郁癥患者生活適應(yīng)、甚至絕望自殺的重要因素[16]。國外有研究報道,健康專業(yè)人員對預(yù)防自殺有積極作用[17]。認知行為干預(yù)健康,干預(yù)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消除患者的負性自動想法、觀察身邊的人與事,改變患者的認知僵化、極端思維、問題解決不良等不良認知,幫助患者消除一些負性情緒,從而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緩解抑郁癥狀,愉快的治療,欣然接受現(xiàn)狀。團體認知行為干預(yù)有利于幫助患者尋求病友間的共同支持和利他行為,啟發(fā)患者積極的面對疾病。認知行為干預(yù)的過程中患者感受到醫(yī)護人員的尊重,表達出一種理解、安全和信任的情感,提高患者應(yīng)對疾病和不良情緒的能力,對生活中處理各種壓力的能力產(chǎn)生信心,不因自己的缺點而自卑,接納自己。
[1] 宋倩,蘇朝霞,王學(xué)義.抑郁癥的行為激活治療.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3,27(9):655-658.
[2] 馬莎, 張旭, 李竺君, 等. 首發(fā)與復(fù)發(fā)抑郁癥患者社會功能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臨床精神醫(yī)學(xué)雜志, 2016, 26(1): 19-22.
[2] 楊云斌, 周朝當, 劉紀洲.抑郁癥患者抑郁癥狀與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納應(yīng)付方式的關(guān)系.臨床精神醫(yī)學(xué)雜志, 2014, 24(3): 197-198.
[4] Morrissy L, Boman P, Mergler A. Nursing a case of the blu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depression in predicting job-related affective well-being in nurses. Issues Ment Health Nurs, 2013, 34(3): 158-168.
[5] 李桂林, 陳炯華, 張玉琦, 等.認知行為干預(yù)對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念的影響.中華護理雜志, 2014, 49(10): 1202-1206.
[6] 李雪蓮, 陳先文, 王尚培, 等.帕金森病患者便秘臨床特點及相關(guān)因素分析.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2016, 49(4): 282- 287.
[7] 王宏, 宋瑞, 郭明.認知行為干預(yù)對抑郁癥患者防御方式的影響.昆明醫(yī)科大學(xué)學(xué)報, 2014, 35(1): 72-75.
[8] 劉凌霜.高職特殊群體學(xué)生自我接納團體輔導(dǎo)的實驗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xué)雜志, 2013, 21(2): 221- 224.
[9] 田紅梅, 鈕偉芳, 劉平, 等.心理情景劇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共情能力的影響.中國全科醫(yī)學(xué), 2014, 17(32): 3796-3799.
[10] 從中, 高文鳳.自我接納問卷的編制與信度效度檢驗.中國行為醫(yī)學(xué)科學(xué), 1999, 8(1): 186- 187
[11] 謝姣, 高艷斌.認知行為干預(yù)對老年抑郁癥患者生活質(zhì)量及病情的影響.中國老年學(xué)雜志, 2014, 34(2): 524-525.
[12] 馬云, 李占江, 徐子燕, 等.認知行為治療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隨機單盲對照試驗.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2, 26(11): 802-807.
[13] 吳素梅, 張雪艷, 王東明.梅肯鮑姆認知行為干預(yù)對抑郁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11): 90-91.
[14] 王傳玲, 朱孔美, 林秀云, 等.認知矯正與行為塑造護理模式對伴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臨床效果研究.世界最新醫(yī)學(xué)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3, 13(21): 29-30.
[15] 王興成.心理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情緒及自我接納的影響.中國健康心理學(xué)雜志, 2014, 22(10): 1522-1524.
[16] AB Norheim, TK Grimholt, ?ivind Ekeberg. Attitudes towards suicidal behaviour in outpatient clinics among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Oslo. BMC Psychiatry, 2013, 13(1): 1-10.
[1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omepage on the Internet Public health ac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in improving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self acceptance behavior of depression patients. Methods 60 depression patients from December 2014 to April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nti depression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tervention time was 8 weeks.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of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self acceptance ability.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by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mental patients,and the self acceptance was evaluated by the self acceptance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 i cance in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self acceptance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P>0.05). The scores of daily living skills,social skills and social skill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 i 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8 weeks,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 i cant(t=2.56、3.17、2.01、3.22、3.94、6.05,P<0.05). Self evaluation,self acceptance and total score after 8 week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 i cant(P<0.05). Conclusio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an improve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self acceptance of depression patients,and it is very good for the treatment of anti depression drugs.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Depression Social function Self acceptance
310013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