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受當時社會歷史原因的影響,比較時不能抱著「人有我有」的生硬觀點。有些獲得藏品的方式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存在,比如探險考察、殖民掠奪。就我所知,目前沒有一個專門展示世界其他文明的博物館是在殖民時代結束以后建立的。
建立一個展示世界其他文明博物館的愿望是美好的,反映了中國走向世界、了解多元文化的需求。但博物館要建立在實物收藏的基礎上,收藏是一個過程,不是三年五年,可能是幾十年幾百年。大英博物館最初的藏品只有幾十萬件,經(jīng)過兩百年的發(fā)展,達到了600多萬件。如果沒有充分完整的收藏,要建博物館就是空中樓閣。
——宋向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物館學專家)
從博物館學角度,博物館可分為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等。歷史類博物館主要以歷史的觀點展示藏品,藝術類博物館則重在展示藏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綜合類博物館兼顧所有。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物館學專家宋向光認為,從現(xiàn)實層面考慮,收藏外國藝術品尚具有一定操作性,而且普通民眾對觀展的需求也集中在繪畫、雕塑、工藝品等藝術品,但文物收藏就比較復雜。
「現(xiàn)在各國以國家名義對外國文物的購買都十分慎重。尤其是1970年簽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公約(《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chǎn)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以來,各國都重視文化遺產(chǎn)保護。」宋向光說,「說得再直白一些,如果一件文物,所屬國都不重視,我們?yōu)槭裁匆ㄥX去買?」
文物通過購買途徑較難獲得,中國參加其他國家的考古發(fā)掘,是否可以獲得一些文物?宋向光不否認這種可能性的存在:如果發(fā)掘文物數(shù)量較多,等項目結束后,國家間可以作為標本交換。但問題是:第一,中國目前沒有介入他國考古;第二,這些標本通常市場價值和藝術價值都較低,作為考古學研究可以,作為博物館藏品展示并不理想;第三,一個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如果以這種方式收集藏品,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宋向光介紹,私人捐贈是博物館藏品的一個重要來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就是個中代表。但這其中存在的問題是,「藏品與收藏家的興趣、學識相關,藏品的真?zhèn)?、質量、合法性會存在一些問題。而且現(xiàn)在中國的收藏家較少對外國文物感興趣,還是以收藏中國文物為主」。
他說:
博物館不是歷史教科書的插圖版,不是單純對物的收藏,而要有相應的知識體系為基礎。
那些世界級的綜合性博物館對外國文物的研究,是作為人類學的一部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國的人類學直到上世紀80年代還是空白,目前中國的考古學也只研究中國。若干年后,如果中國學術界的眼界擴大到了整個世界的地理背景、文化背景,那時候再去考慮收藏外國文物,我們才會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東西。
中國現(xiàn)在的博物館序列以「中學」為主,旨在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中沒有外國文物的位置,中國的文物法里也沒有涉及他國文物。而只有先讓國民認識到文化之間的平等,以一種世界公民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看待中國,才能真正建立起來一個原汁原味的世界文明博物館,反之,就只是中國人的一廂情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