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小燕
在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語文學科應大力弘揚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傳統(tǒng)文化,這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審美能力以及人格情操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作為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深掘教材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那么,該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重視教材,深入挖掘
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每篇文章都經過精心編排、重點篩選,且出于名家之手。其中每篇文學作品都蘊含著深厚的美學內涵,是傳統(tǒng)文化作品中十分重要的經典之作。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以課本為主,深入教材,挖掘其中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再將其傳遞給學生。
在教學《師說》時,教師要為學生重點介紹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稁熣f》是唐貞元十八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人們應該從師而學。作者認為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年齡差別或地位貴賤,就不肯虛心學習。文章的末尾用孔子言行作結,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來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jiān)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因為他所說的“師”既不是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老師,而是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在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大張旗鼓地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教師在教學中要留意教材中隱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對這些傳統(tǒng)因子進行深入挖掘,讓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也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
二、不止于本,擴展教學
高中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經典的篇目,但教師若僅僅局限于這些篇目,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還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對經典篇目的理解只存于表面,缺乏對這些經典篇目的深入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擴展教學,對已有的經典篇目進行擴展,讓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有更為全面的認識與理解。
在學習《赤壁賦》時,教師可以對文章進行延伸,給學生講解作者蘇軾的生平經歷,還要對赤壁之戰(zhàn)的背景進行介紹?!冻啾谫x》寫于蘇軾人生最困難的時期,當時他政壇失意,被貶黃州,一住就是五年,在那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墾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為“東坡居士”。當時他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恨苦痛;另一方面,他時時想從老莊佛學中求得一些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其他農人的交往中,也感到了自在溫暖。所以,他的思想既接近于現(xiàn)實又曠達自適。當他看到赤壁時,想到當時戰(zhàn)亂年代孟德與周郎之爭,以及現(xiàn)在自身處境,既悲又喜,不禁靈感觸動,才寫下此作。通過這種擴展,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字里行間,而是在了解傳統(tǒng)歷史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投入于課文的學習中。
課堂教學不能停留于文本,通過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和文章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等,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認知。通過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不但對課堂知識內容充滿了興趣,同時也豐富了文化底蘊,長此以往,才能擁有更強大的語文素質與能力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理解和領悟。
三、突出思維,弘揚傳統(tǒng)
這里的“突出思維”是指在語文教學中要突出漢語思維模式,要以漢語的思維方式來展開教學活動,體現(xiàn)出語文教材中的漢語內涵。漢語作為漢民族本有的語言,在經歷數(shù)千年的演變后,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成熟的語言。其獨有的文化精髓與思維方式,在文學作品中流露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本質。
如學習《六國論》,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弊在賂秦”,開頭和結尾也都體現(xiàn)出這一點。這種首尾呼應的寫法是傳統(tǒng)漢語文化中非常典型的思維模式?,F(xiàn)在的文章中常常出現(xiàn)這種寫作方法。簡單來說,就是“總—分—總”的結構,這是我國特有的思維模式。教師在教學中要向學生介紹文章的寫作結構,并說明設計這種結構的原因,即可以讓文章條理清晰,主題鮮明突出。透過對這種漢語思維模式的理解可以更好地以此為載體滲透中華文化,促進學生對這篇文章更深層次的認知,也鞏固了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感知。對這種傳統(tǒng)思維文化的認識和剖析,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方法。
通過突出漢語思維模式,有助于學生厘清文章結構,理解文章主旨。并且對于他們日后寫作方法的豐富也起著非常有利的作用。每個人的創(chuàng)作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傳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再通過自身的鞏固創(chuàng)新,收獲優(yōu)秀的學習成果。古代的很多詩詞文賦都是不朽的經典,其中的寫作方法、文化內涵都值得我們吸收借鑒。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tǒng)文化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教師要注重深入教材,擴展教學,突出漢語思維模式,在研究教學的基礎上學會總結與交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不斷滲入和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高語文學習能力,讓傳統(tǒng)文化這朵嬌艷之花,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錦緞上更有力地綻放。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澄西中學(2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