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摘 要】 古詩文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提高學生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在指導古詩文誦讀的嘗試中,始終堅持把其與小學語文的古詩文閱讀教學區(qū)分開來,定位于“活動課”范疇內,總結了古詩文誦讀的三點經驗,開拓了誦讀指導解難的幾條基本導讀模式,古詩文誦讀活動,不僅日漸豐厚孩子們的文化積累,還對提高孩子的語言文字能力大有裨益,甚至影響了孩子的人格發(fā)育。古詩文誦讀已為孩子們所喜聞樂見,大有價值。
【關鍵詞】 小學語文;經典誦讀;古詩文誦讀;方法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7)13-0-01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積淀成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唐詩、宋詞、元曲,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著不滅的光輝。誦讀古詩文能夠起到向學生潛移默化傳統(tǒng)價值觀的作用;能夠增強語感,加強記憶,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能夠凈化心靈,陶冶情操,讓學生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小學生的記憶力正處于訓練、養(yǎng)成階段,最合適“熟讀”成誦。為此,我在一年級就開設了語文閱讀活動課,每周三節(jié),每節(jié)20分鐘,專用于古詩文誦讀活動。我選用《古詩文啟蒙讀本》作為主教材,利用入選的古詩文的淺顯性之共同點,抓住詩篇中精煉優(yōu)美的語言,通過大量的誦讀活動,逐步領悟其特有的準確而鮮明的語言特性,使學生愿讀、愛讀、樂讀,而不覺負擔。
一、故事引發(fā),感經典詩文綽約風姿
故事是剛入學的孩子最喜聞樂見的,我從講故事入手,引起學生對詩篇的興趣。如在誦讀《七步詩》活動時,先請學生聽故事:“三國時,有個人叫曹操,有三個兒子。曹操死后,大兒子曹丕做了皇帝,想迫害弟弟曹植,他命令弟弟在走七步的短時間里做出一首詩,做不出就殺他的頭。結果曹植真的在七步內就做出了這樣一首詩。”
然后讓學生借助詩文中的音節(jié)和注釋,會認生字,正確朗讀,理解“豆萁”、“釜”等事物后,學生誦讀后基本理解詩文情境,又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1、豆萁和豆都是長在同一條根上的。曹植和曹丕都是曹操的兒子。2、那天,曹丕要殺曹植,就好像這首詩中所講的哪種情景?3、曹植看了這種情景心里怎樣?當學生感悟了詩人當時心情。再誦讀時,情感便自然流露出來了,背誦也水到渠成了。
我在指導《七步詩》的誦讀中注意了以下幾點:1、背景與詩景之間是密切相關的,要通過故事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在學生誦讀過程中聯(lián)結起來。2、詩中的比喻義是詩歌理解的難點?;怆y點應考慮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它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只能是有所感有所悟,并通過誦讀來感知。
誦讀積累是活動的目的,理解是階梯,“在經典中浸潤,在詩海中徜徉”,讓學生在故事中感經典詩文綽約風姿。
二、詩圖配合,入經典詩文綿延境界
有的詩歌,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學生比較熟悉,可以讓學生自讀,師點撥,再讓學生自畫自悟。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心、口、眼并用,進一步使學生自然地感悟詩中精煉優(yōu)美的語言,并且學得省力,使活動富有情趣。
如誦讀《華山》時,先介紹華山及詩人,接著請同學速讀詩歌三遍,思考你心目中的華山,學生馬上能回答“很高”緊接著追問:“華山有多高?”目的使學生從詩句中了解“與天齊”的含義,然后要求學生邊讀邊圈出詩中寫了哪些景物?要求學生能根據(jù)古詩的意思,畫上“華山、藍天、群山、紅日、白云”,來說明華山很高。引導他們由此及彼,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再現(xiàn)作品的形象,入境悟情。
最后展示學生的創(chuàng)作,從比較中把握詩意、誦讀詩句,經典詩文的精華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聲情,有氣韻,有見識,有抱負。只有循序漸進,反反復復地讀與背,讓它們先在學生的嘴上活起來,然后才能在學生的心里活起來。
再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首詩篇幅雖短,詩人卻以極具概括性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而有氣魄的“江南春”的畫卷:廣闊千里的江南,黃鶯在歌舞,無邊的綠地襯著簇簇的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在詩人的生花妙筆的點染下,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小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尤其是低段學生,他們用稚嫩的小手描繪著江南春景,在他們的筆下一幅幅風景迷人的江南畫躍然紙上。
詩圖配合導讀模式就像把“鑰匙”,指引學生誦讀古詩文的方向,引導學生投入感情地朗讀,感悟古詩文的含義,進入經典詩文綿延境界
三、詩樂合奏,揚經典詩文不朽神韻
孩提時代是學生求知欲最旺盛,特別對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雋永清新的經典唐詩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而且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更能豐厚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
有的詩歌通過非常優(yōu)美的語言,讓人覺得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幅明媚秀麗的景色??蓪Φ湍昙墝W生來說,讀起來語難傳情,講起來言不達意。對這一類古詩文怎么指導誦讀?我們知道,詩歌非常重要的特質,就是詩樂同源。而且,小學生又很喜歡歡快、輕松的樂曲。由此,我設計一種詩樂配合的誦讀模式,嘗試后覺得效果不錯。
例如在誦讀《詠柳》一課時,采用了以下幾步來指導,突破難點。1、啟發(fā)談話,說話訓練:春天是怎樣的?2、播放《春天在哪里》引導學生進入春天的美麗世界。3、春天的柳樹在詩人眼里最美,師配樂朗誦。4、生快速讀五遍后,回答眼前好像看到了什么?5、師配樂朗讀詩意,生比起眼睛想象。6、背誦(配樂)
整個誦讀活動中,學生沉浸在音樂的鳴奏中,在老師的引導下,插上想象的翅膀,進入詩人所描繪的詩情畫意中,領略到強烈的美與樂。這便是詩與樂相撞擊所閃出的火花,讓童心得以美的享受!此時此景,學生怎能不喜讀美讀呢?。這一首首詩就是一首首婉轉動聽的歌,這一首首詩就是一幅幅風景迷人的畫,這一首首詩就是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總之,“腹有詩書氣自華”,“誦讀經典詩文”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為學生帶來了一片生機,它時時喚起學生創(chuàng)造的靈性,奏響學生心中詩文的琴弦。經過一段時間的誦讀活動實踐,我們的學生肚子里積累了不少詩篇,對詩(猶如古人對課)能脫口而出,背誦能一口氣給你來幾十首,文氣牛了不少。同時,我還深切地感覺到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朗讀水平有了一個不少的飛躍,略一指點,他們便能將難點悟破,語調、語速重讀等傳情處理日漸準確。
參考文獻:
[1]王阿銀.小學經典詩文誦讀與積累的實踐與思考[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6(09)
[2]王愛萍.小學古詩詞教學初探[J].教育革新.2013(09)
[3]李延海.小學古詩文教學“四法”[J].教育革新.2015(11)